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7篇
  免费   535篇
  国内免费   1059篇
测绘学   821篇
大气科学   371篇
地球物理   415篇
地质学   1822篇
海洋学   546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14篇
自然地理   348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的突破、推广与应用,世界逐渐进入智能互联时代.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能源系统分析模型(G C A M)为基础,设计和模拟基准与智能互联情景,探索在智能互联技术加快突破的情况下我国能源转型发展道路.研究发现,与基准情景比较,智能互联情景下能源结构更加清洁,能源系统更加高效,2050年一次能源消...  相似文献   
992.
东天山觉罗塔格金矿带构造变形与成矿预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东天山觉罗塔格金矿带构造变形特征明显,横向分带可分为3个变形子带,组构差异显示走向分段韧性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相伴的脆-韧性变形转换带较为普遍。脆-韧性变形转换过程受多种动力作用方式控制,造成多种变形方式同存互竞,常见微破裂、碎裂流和晶内滑移。有两种转换过程,宏观上各圈层的变形连通和微观上主要地质体内的变形开合使脆-韧性变形转换带内流体强烈对流,并富集成矿。近年来在该区带发现的一系列金矿床(点),约85%都分布于脆-韧性变形转换带中,数值模拟显示脆-韧性变形带控制金矿床,其中的张性扩容构造控制金矿体。此已成为该区剪切变形带内控矿的重要特征和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993.
李一超  龚承林  邱欣卫  祁鹏  何雁兵  余一欣 《地质论评》2024,70(1):2024010021-2024010021
源汇系统定量化研究是沉积学领域的前缘,是精细重构源汇过程、指导油气储层预测的重要手段。利用重矿物和锆石U Pb年龄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州27转换带进行物源示踪、定量恢复源区沉积物相对贡献,进而重构古近纪源汇过程,探讨源汇控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始新统文昌组重矿物类型复杂、ZTR指数(碎屑岩中碎屑锆石(Zircon)、电气石(Tourmaline)、金红石(Rutile)在透明重矿物碎屑中所占的比例)小,上始新统恩平组重矿物类型简单、ZTR指数大。研究区文昌组—恩平组主要受盆内中生界岩浆岩基底和盆外珠江水系供源。其中文昌组沉积物98%来自于盆内中生界岩浆岩基底;下恩平组沉积物58.4%来自于盆外珠江东北部支流、36.5%来自于盆内中生界岩浆岩基底;上恩平组沉积物73.7%来自于盆外珠江东北部支流、22.2%来自于盆内中生界岩浆岩基底。研究认为,恩平组沉积期现代珠江尚未形成,但珠江东北部支流(即古珠江)已独立发育且携带大量华夏地块碎屑物质汇入惠州凹陷,导致了惠州27转换带“文昌期盆内近源—恩平期盆外、盆内混源”的源汇转换过程,而非简单的“盆内近源—盆外远源”转换。源汇转换过程改变了恩平组储层的岩石组分,进而改善了储层物性,也使得其储层非均质性变强。本研究定量解析了惠州凹陷古近纪源汇转换过程,为陆相断陷盆地定量源汇及其应用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994.
辽东半岛新元古界震旦系甘井子组叠层石出露完好,宏观形态完整,微观构造清晰,是研究新元古代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的理想对象,对恢复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选择甘井子组地层为研究对象,根据岩性特征该组自上而下可分成3段。叠层石出露于下段的底部和上段的顶部,底部叠层石为透镜状,顶部叠层石呈大规模层状。下段叠层石呈现波纹状—柱状—丘状的形态组合,上段叠层石呈现波纹状—柱状—长柱状的形态组合,均为水深不断增加的结果。笔者等通过对比现代叠层石生长机制,确定甘井子组叠层石纹层的3层构造和形成顺序,分析硬质基底对于叠层石定殖和叠层石密集生长的控制,厘定环境变化从微观到宏观对于柱体形态和叠层石规模的影响,揭示了甘井子组叠层石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95.
良好的盖层封盖条件是氦气资源得到保护的关键,在氦气资源潜力评估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氦气资源盖层特征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笔者等对盖层的封盖机理及宏观—微观特征与氦气封盖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认为氦气在地层中保存的封盖机理主要包括物性、压力、浓度三重封闭。盖层对于氦气的封盖效果受一系列微观特征(孔隙度、渗透率、突破压力、中值半径)与宏观特征(岩性、厚度、成岩作用、连续性、构造作用)影响,含氦气藏载体气类型的不同也会使盖层对于氦气的封闭能力产生差异。基于笔者等归纳出的盖层特征与氦气封盖效果的关系,对塔里木盆地内具有一定的生氦潜力的和田河区块、雅克拉区块、古城区块的氦气资源盖层条件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对应实际勘探中含氦气藏的分布情况。综合分析塔里木盆地含氦气藏盖层特征,发现常规评价油气藏封盖条件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氦气资源盖层条件的评估,精准化分析含氦气藏盖层条件的方法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96.
提出了建立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边缘阈值检验方法,每个像素的阈值由像素所处的梯度矢量的统计特性决定,这些梯度矢量的统计量用来确定边缘像素选取是否合理,从所获得的结果来看,该方法与以往的边缘检测方法不仅是一致的;而且,该方法输入参数值产生的结果比其它几种边缘检测方法更稳定。  相似文献   
997.
河台金矿是广东省最大的金矿, 被认为是典型的剪切带型金矿。尽管矿床产于云开群变质岩中, 但是在产出时间和空间展布上又与云楼岗和伍村岩体有密切关系, 再加上成矿的多阶段性, 导致对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一直存在争议。河台金矿的金主要以自然金形式产出, 与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等矿石矿物紧密共生。本文对河台金矿田热液成矿期金-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磁黄铁矿进行了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分析, 以进一步示踪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两种硫化物Co/Ni比值为0.36~3.33, 显示主要为热液成因。Hf/Sm、Nb/La、Th/La值<1, 暗示成矿热液是以富Cl–的流体为主; Y/Ho比值为12.0~33.0, 与糜棱岩有明显区别; (87Sr/86Sr)i值为0.707 078~0.713 545, εNd(t)为–19.36 ~ –15.12, 位于华夏板块元古代基底和EM1富集地幔之间。这些特征暗示成矿流体的多源性。黄铁矿∑LREE/∑HREE值介于5.53~15.4, 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图中呈明显右倾, δEu值为0.48~0.75, 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 与糜棱岩特征相似, 暗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围岩。结合前人年代学研究结果, 推测印支期在混合岩化和韧性剪切作用下, 变质流体将云开群中的成矿物质运移到剪切带中, 使Au初步富集; 燕山期地壳深部华夏板块中—古元古代基底重熔产生的岩浆流体混入少量地幔流体, 为剪切带中成矿物质发生活化迁移提供载体和动力, 并在局部再次富集形成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998.
基于LabVIEW的波浪驱动测量系统仿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通过虚拟仪器软件LabVIEW对水下测量系统进行仿真的方法,通过受力分析,可以近似地模拟出波浪驱动测量系统在水中的工作状态,为系统合理地布放提供有效的搭配方案。  相似文献   
999.
甘肃玛曲大水金矿矿体地质数据中蕴涵的成矿信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水金矿是著名的超大型矿床,对于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已有许多较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单因素直方图统计、关联分析、分形统计、曲线拟合等方法研究了矿体地质数据之间的关系。规模最大的主矿体与其他矿体相比,在顶板围岩、底板围岩、品位、矿体倾向、长度、延深等6个要素上均体现出奇异性,可见主矿体是在十分特殊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控矿变量中,矿体长度、厚度、延深和倾向等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倾向在20°~320°内变化,倾角、品位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由此推测,成矿作用的发生并不直接受控于浅层的构造因素,而与岩浆侵入及热液活动诱发的似环状、似锥状局部构造裂隙有关。矿体资源量具有明显的多重分形分布特征,而矿体的长度总体上呈简单分形分布,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联系起来看,大吨位矿体的围岩以构造角砾岩或蚀变角砾岩为特征,属于充填成因;而中等规模的矿体则属于热液交代成因,一些小规模矿体可能与沉积作用有关;在成矿空间上,不同期次的成矿作用遵循了同位成矿规律。矿床的吨品位关系对幂律分布并不能很好地拟合,而是服从指数分布。  相似文献   
1000.
The Shangzhuang altered-rock type gold or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and controlled by the Wang'ershan fault zone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Jiaodong gold province, China. The deformation evolution, the structure of strain and stress fields and its ore-controlling effect in the Shangzhuang deposit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deformation evolution has mainly undergone four phases: the early ductile deformation, the second NE-striking horizontal simple shear, the third NE-striking compression-shear and the final NW-striking compression. The mineralization happened during the third stage in which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gradually transited from NE to NW. The 3-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stress field show that,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is NE-striking,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the fault zone is favored, while when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is NW-striking, the fault zone is relatively extensional and it is suitable for the influx and emplacement of ore-forming fluids. The compression-shear strain field during the mineraliz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λ-type structure, the positive flower structure, etc. Orebodies are mostly equidistantly located in the dilatational spaces,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the integral compressional circumstances. And the dilatational spaces are developed where the fault attitude changes or shear joint systems develop. In the overall compression-shear stress field, the strain field bears self-similarity at multiple scales, including the orebody, ore deposit and orefield. The selfsimilarity of the structure comprises the subequidistant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s at the same scale and the similar shape of the fractures at various scales. Yet, due to the special geological structure, the orebodies a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hanging wall in the Shangzhuang deposi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most deposits in the Jiaodong gold province. Analyses of the ore-controlling stress and strain fields in the deposit pr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