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6篇
  免费   445篇
  国内免费   691篇
测绘学   267篇
大气科学   282篇
地球物理   390篇
地质学   1194篇
海洋学   348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156篇
自然地理   42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This paper reports a Lower Triassic carbon isotope profile from the North Pingdingshan Section in Chaohu, Anhui Province, China, which was stituated in a deep part of the Lower Yangtze carbonate rapm. The δ(^13C) excursion shows two periods from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to the lower Spathian substage, corresponding to the ecosystem undergoing evolution and recovery after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and related events.The first period starts at the δ(^13C) depletion caused by the mass extinction and evolves with a gradual δ(^13C) increase resul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disaster taxa during the Induan. The strong Smithian δ(^13C) depletion in the second period might be formed by the collapse of the disaster ecosystem and the biotic recovery occurred with the explosive increase of bioproductivity in the Spathian. Thus the δ(^13C) excursion in the Lower Triassic expresses patterns of biotic evolution and recovery during the eratic ecosystem that followed the great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相似文献   
732.
软硬相间岩层中地下厂房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先启  葛修润  郑宏 《岩土力学》2002,23(3):297-299,308
对软硬相间岩层中地下厂房进行稳定性分析,既要考虑岩石的软弱性质,又要考虑岩石的脆性。本文分别采用弹塑脆性理论和弹塑性理论对某地下厂房进行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软硬相间岩层中地下厂房的稳定性分析,如果仅考虑其弹塑性性质,其结果是偏危险的。  相似文献   
733.
耕地存量临界警戒和耕地非农占用成本的警度修正方法初探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城市扩张实际上是城乡交错带的耕地因子被城市土地系统不断捕获的过程,耕地地价作为城市土地系统对耕地系统感知反应的灵敏度而影响这种捕获力。耕地占用成本偏低、耕地损失造成的社会影响没有纳入市场成本,导致耕地比较效益低下,是耕地丧失的深层次原因。耕地的社会效益体现为其对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状况,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看,耕地预警系统判定的耕地警度反映了这种保障能力。在耕地非农化过程中,据此可对耕地存量进行临界警戒,并同时设立警度修正系数,对耕地非农占用成本进行实时修正。耕地存量临界警戒和耕地非农占用成本的警度修正均应建立在耕地分等定级工作的基础之上。给出了耕地警度判定系数和警度修正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34.
中国清代城镇用地面积估算及其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清代文献中有关城垣周长里数及政区设置的记载资料,探求估算清代城镇用地面积的可行性,估算方法,资料处理与转换方法以及偏差校正方法等,初步取得了一套反映清代嘉庆年间(1820年)本部18行省城镇用地面积的估算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区城镇用地规模的区域差异,并与1999年调查统计资料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735.
蒲英霞  武振伟  葛莹  孔繁花 《地理学报》2021,76(12):2964-2977
人口迁移过程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BMA)为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当前该方法多用于线性回归模型在变量选择时出现的模型不确定性问题,很少用于空间建模。本文以2010—2015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为例,将BMA方法应用于空间OD模型,在考虑网络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选取迁出地和迁入地各7个解释变量及距离因素,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型综合方法(MC3)进行模型抽样,以后验模型概率为权重计算相应变量的迁出地、迁入地和网络效应等,定量分析不确定性背景下省际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和空间机制。结果表明:① BMA模型估计结果更为稳健可靠。与单一模型相比,BMA中变量效应估计的90%可信区间明显缩小,不确定性程度显著降低,结果更为精确;②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省际迁移至关重要。经模型空间抽样后,迁出地人口规模和GDP、迁入地教育水平和迁移存量等的变量后验包含概率大于90%;③ 网络效应在省际迁移过程中不可忽视。所有变量的网络效应占总体效应的40%以上,其中工资、城镇化率、教育和迁移存量等的网络效应(绝对值)大于各自的迁出地和迁入地效应;④ 若不考虑迁移建模中的不确定性,绝大多数区域经济社会变量对省际迁移的影响会被高估。  相似文献   
736.
737.
油料信息管理系统控件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油料信息管理系统控件的数据组织方式,解决了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地图响应速度等三个关键问题,设计并实现了油料信息管理系统控件的相关功能.  相似文献   
738.
基于相干目标的干涉图叠加方法监测天津地区地面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ENVISAT ASAR数据,采用基于相干目标的干涉图叠加方法,对天津地区的地面沉降现象进行了DInSAR监测试验.差分干涉处理采用"两轨法",使用校正了高程异常的SRTM DEM数据消除高程相位.以相干系数为标准选取了相干目标,解缠过程中运用了Delaunay三角剖分和权重最小费用流算法.本文获得的季度平均沉降速率图有效揭示了试验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展布及相对形变量,但其获得的绝对形变量尚需地面实测数据校验.  相似文献   
739.
提出了一种利用距离加权与小波插值相结合,插值引入虚拟钻孔点的建模方法,采用广义三棱柱作为基本建模体元,实现了基于稀疏钻孔点的三维地层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740.
徐州市区多环芳烃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江苏徐州城市生态系统中水、土、植物等不同环境介质进行多环芳烃的定量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多环芳烃在城市环境中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多环芳烃在徐州土壤、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长作物中均广泛存在,主要集中在以钢铁厂为中心的城区约20 km2范围内。由此提示人们:由大量工业活动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徐州城市环境有机污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