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4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628篇
测绘学   265篇
大气科学   237篇
地球物理   326篇
地质学   1086篇
海洋学   31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35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本文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松辽盆地基底是前侏罗纪古亚洲洋构造域众多微板块、地体拼贴形成的复合陆块。中—晚侏罗世,盆地基底受到郯(城)—庐(江)断裂系北段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的强烈改造,派生NNE、NNW和近NS向次级断裂,控制了基底构造格局、断陷盆地分布及其构造。断陷期可划分为早、晚两个脉冲式伸展阶段,早期阶段受多方向平面式正断层控制发育堑—垒构造,具有双向纯剪伸展的特点,但NNE向拉伸更显著,可能是深部岩石圈拆沉引起热穹窿与基底断裂持续左旋走滑拉分的叠加;晚期阶段受低角度犁式正断层控制发育西断东超的复合半地堑,受控于近EW向单剪伸展机制,是区域性地壳伸展拆离与岩石圈减薄的结果。拗陷期大规模热沉降是对古太平洋构造域向东迁移的响应。白垩纪末期盆地受到NWW向脉冲式挤压而发生反转,可能与伊泽纳奇板块消亡、太平洋板块开始俯冲这一转换过程中的地体拼贴有关。  相似文献   
992.
李亚鹏  张威  柴乐  唐倩玉  葛润泽  孙波 《冰川冻土》2022,44(4):1165-1174
平衡线高度(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ELA)是冰川响应气候变化的直接反映,分析其变化特征对于了解现在和过去的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作为西南季风通道以及怒江与雅鲁藏布江的分水岭,ELA变化及特征研究可为不同流域冰川变化与气候相互关系提供参考。基于遥感影像及气候数据,结合模型计算的冰川ELA数据作为输入参数,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重建并分析了1984—2019年间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冰川ELA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平均ELA为5 360 m a.s.l.,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57 m?a-1。ELA年变化量显示出波动变化特征,波动范围为5 360~5 420 m a.s.l.,上升幅度为60 m。受印度季风、流域位置及冰川朝向等因素影响,各流域ELA变化具有差异性,霞曲流域、易贡藏布流域和麦曲流域多年平均ELA高程分别为5 335 m a.s.l.、4 987 m a.s.l.和5 317 m a.s.l.,平均上升幅度分别为265 m、314 m和335 m,上升速率分别7.57 m?a-1、8.97 m?a-1和9.57 m?a-1。对冰川区多年ELA变化的气候响应分析显示,ELA变化主要受气温控制,随气温变化1 ℃,冰川ELA总体波动幅度为126.02 m。  相似文献   
993.
祁连L山主要植被下土壤水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亚高山灌丛林、牧坡草地等4种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水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土壤水的空间垂直动态表现为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可划分为土壤水分易变层、利用层、调节层三个层次;土壤水的时间动态可划分为土壤失水期、聚水期、退水期、稳水期四个时期。土壤水总的特征是,不同植被地类的土壤水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主要受降水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的理论体系探讨   总被引:90,自引:6,他引:90  
空间过程是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地理系统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空间分析是指分析、模拟、预测和调控空间过程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在空间信息极大丰富和GIS空间数据管理能力日趋完善的形势下,空间信息分析理论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必要提出新的理论体系,和谐地包容空间分析领域已取得的各方面成果。该体系包括空间统计指标、空间回归及自适应模型、空间机理模型、空间统计与空间机理相结合的模型和空间复杂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995.
杭州人工湿地与西溪湿地4种植物光合生理生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夏季杭州植物园观鱼池人工湿地和西溪湿地的4种植物,鸢尾(Iris tectorum)、菖蒲(Acorus cala-mus)、美人蕉(Canna indica)和旱柳(Salix matsudana)的生理生态差异。测定了植物的光饱和曲线,蒸腾速率(Tr),计算了表观光量子效率(AQY)、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呼吸速率(Rd)等生理参数。研究发现,夏季人工湿地植物的生长状态优于西溪湿地的植物,最大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是人工湿地大于西溪湿地,而呼吸速率则是西溪湿地大于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为净化鱼池水的沙基质结构以及间歇式供水条件在净化富营养化水的同时也为其中生长的植物创造了好于自然湿地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996.
鄱阳湖洲滩优势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野外样地调查数据,应用方差均值比率法、聚集强度指数法和相关分析法,对鄱阳湖洲滩优势植物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并比较了各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洲滩优势植物种群都为聚集分布,它们的聚集强度存在差异,聚集度最高的是糙叶苔草(Carex scabrifolia),最小的是稻搓菜(Lapsana...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大遗址名录中80%以上的大遗址位于城郊或郊野地区,遗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析大遗址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实现大遗址区乡村振兴的关键。论文以秦始皇陵大遗址区为案例地,探寻资本逻辑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机制。研究发现:① 资本对最优区位的选择产生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由于各村庄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保护区划的限制条件及其与已开发遗存点距离等因素存在差异,资本的选择性投入产生了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② 村庄生产方式调整是大遗址区社会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在文物保护的框架下,由于旅游开发的正外部性促进资本流动影响到村庄生产方式调整,进而影响社会关系转变的过程。③ 政府政策措施对大遗址区资本的引导控制是外部影响因素。大遗址的文物脆弱性决定了展示利用过程中必须保证政府的强干预性,村庄生产方式转变可能产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因此需要政府权力的介入,进一步导致了村庄生产方式调整。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一个动态演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政府有效管理、市场与村庄社区合理介入才能保障大遗址区乡村合理发展与转型。  相似文献   
998.
2007年秋季,非同步观测的南黄海表层温度显示,青岛外海出现了高温区及"锋面"现象,而同期的卫星观测的SST图像并未出现此种特征。对调查过程和测区内同期的锚系浮标站水温数据分析发现,青岛外海出现的高温区及"锋面"现象是由于大面观测时间不连续,且中间有寒潮侵袭所致。根据浮标站的长期水温资料,获得不同时间的降温梯度,对南黄海大面调查的温度进行准同步修订,从而"锋面"现象消失。修正后的表层温度分布,与同一天NECP提供的SST分布趋于一致。文章所提出的观测资料的同步化处理方法对单船非同步大面调查的温度数据分析有很好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9.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清代以来史料为依据, 在现代清查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对森林变迁大体趋势及主要过程的客观把握, 重新校订了1949 年和1700 年前人的估算数据, 回溯估算了1750~1900 年中国各省区每50 年森林面积与森林覆被率值, 并与现代森林清查资料衔接, 分析1700~1998 年近300 年来中国森林变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 近300 年来中国现境内共减少森林面积约0.95×108 ha, 森林覆被率减少9.2 个百分点, 变化曲线呈先抑后仰; 以1960s 为界, 此前呈加速递减态势, 260 年间减少森林面积达1.66×108 hm2, 覆被率下降约17 个百分点;1960s 以后呈逐步增长态势, 近40 年间增加森林面积约0.7×108 hm2, 覆被 率提高了约8 个百分点。结果还表明: 近300 年来中国森林消长, 西部地区均小于东部地区; 在1700~1949 年的锐减期中, 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区是森林面积缩减最为严重的地方, 大部分省区覆被率下降超过20 个百分点, 其中黑龙江达50 个百分点, 吉林达36 个百分点, 川渝地区达42 个百分点, 云南达35 个百分点;在1949~1998 年的恢复期中, 西部各省区森林覆 被率增加均小于5 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除黑龙江、湖北和沪宁外) 均超过5 个百分点; 其中 粤琼、广西、安徽、京津冀、山东、河南、浙江、福建等省区高达10 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究脂康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和HERB数据库获得脂康饮的活性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脂康饮作用靶点,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收集疾病靶点,取药物和疾病靶点交集作用为脂康饮治疗NAFLD的潜在靶点。通过 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DAVID数据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Gromacs 2020.6_GPU软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结果:获得脂康饮的有效成分140种,治疗NAFLD的作用靶点269个,PPI网络核心蛋白为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G),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过程(BP)主要包括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调控、信号转导等,细胞组成(CC)包括胞质溶胶、细胞质等,分子功能(MF)涉及蛋白激酶活性、酶结合等,主要信号通路为糖脂代谢通路、炎症与氧化应激通路、肿瘤通路等。分子对接发现活性成分泽泻醇B及泽泻醇B乙酸酯、ω-羟基大黄素-8-甲醚、木犀草素、柚皮素与靶点基因编码蛋白之间的结合良好,为脂康饮治疗NAFLD的主要成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泽泻醇B与TNF、PPARG易形成稳定复合物,为脂康饮治疗NAFLD的主要成分。结论:脂康饮主要通过调节糖脂代谢、减轻肝脏炎症及氧化应激、抑制肿瘤通路治疗NAFLD,为研究脂康饮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