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97篇
  免费   2883篇
  国内免费   4037篇
测绘学   1731篇
大气科学   1742篇
地球物理   2370篇
地质学   6913篇
海洋学   2253篇
天文学   229篇
综合类   983篇
自然地理   1596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274篇
  2022年   735篇
  2021年   839篇
  2020年   711篇
  2019年   845篇
  2018年   730篇
  2017年   674篇
  2016年   709篇
  2015年   778篇
  2014年   764篇
  2013年   903篇
  2012年   1021篇
  2011年   970篇
  2010年   1039篇
  2009年   912篇
  2008年   859篇
  2007年   816篇
  2006年   823篇
  2005年   633篇
  2004年   463篇
  2003年   367篇
  2002年   391篇
  2001年   386篇
  2000年   332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6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CBMD是一款针对CB-3模拟磁照图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软件,利用专业图像处理技术,对模拟磁照图进行数字化,由于模拟仪器调试及存放因素造成了图纸状况不尽相同,使用者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图,纸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才能保证数字化结果精确度.本文就主要的几种影响处理精度的情况展开讨论,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82.
2021年10月3—6日,我国北方地区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极端强降水过程,暴雨中心稳定维持在陕西中部、山西、京津冀、辽宁等地南部和山东北部,给上述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基于台站观测降水、NCEP/NCAR和ERA5再分析资料诊断了本次降水过程的极端性。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无论是降水强度、持续时长还是经向水汽输送均表现出典型北方夏季暴雨和大气环流配置特征。上述五省二市区域平均的过程累计雨量强度远远超过秋季其他暴雨个例,即使在夏季也位列第二。本次过程的极端性与强降水中心稳定在上述地区密切相关。上述五省二市区域平均降水连续4日均超过15 mm,这在秋季历史上从未出现过。除过程的极端性强外,9月山西等地降水异常偏多对10月初秋涝也起到了叠加作用。本次秋涝对应的大气环流呈现出典型的北方夏季主雨季环流型,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西偏北,副高西侧的经向水汽输送异常强盛,同时10月4—6日北方地区发生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冷暖气流交汇在上述地区。水汽收支计算表明,本次过程的经向水汽输送强度为秋季历史之最,甚至超过了盛夏时期北方大部分暴雨过程水汽输送强度。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仲秋时节亦可产生有利于北方极端持续暴雨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并导致秋涝发生。  相似文献   
983.
基于IBTrACS提供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在统计分析历史热带气旋的发生年频次、发生位置、路径移动及强度变化等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轨迹合成模型。模型包括生成模型、移动模型、消亡模型及强度模型4个部分,并从地理轨迹密度、年登陆率、登陆风速分布三个方面,对模拟的气旋路径与历史气旋路径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构建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全路径统计模拟模型稳健可靠,可进一步应用于研究区热带气旋的定量精细化的风险评估,能提高气旋风险灾害评估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84.
北京西北郊南口虎峪一带的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发育完整,以一套混积岩系为特征。在南口虎峪剖面中,海侵体系域砂岩地层与高水位体系域砂泥质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组成了较有规律的层序地层相序,可以作为混积岩系层序地层划分的典型代表。在大红峪组的海侵体系域砂岩中,交余波痕、微生物形成的砂质碎片和皱饰构造表明了席底的发育,特别是其中所发育的微生物砂质碎片不但代表了碎屑岩中的一种特殊的“内碎屑”,而且其特殊的形态和产出特点成为窥视前寒武纪砂岩中席底发育的一种典型标志,从而有益于今后对类似沉积构造的阐释与研究;高水位体系域砂泥质白云岩中的纹理化构造似乎也是一种席底构造,它与其中的叠层石生物丘一起代表了前寒武纪海底微生物孤军作战的特殊生境。对该剖面大红峪组的初步研究表明,在前寒武纪地层中,除了要关注叠层石之类的微生物沉积构造以外,碎屑岩中也存在微生物活动的若干证据印席底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由此说明正是由于微生物新陈代谢的多样性才使其成为地球上无所不在及其无与伦比的巨大生物量。  相似文献   
985.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宁洱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监测资料进行精确定位,结合云南区域测震台网地震波资料,给出了宁洱地震主、余震的震源参数,分析讨论了宁洱地震的震源过程。研究显示,宁洱6.4级地震发震构造为NW向断裂,主破裂走向约N50°W,倾向WS,倾角约80°,断层性质为走滑型。断层破裂长度约为30km,宽度约5km,破裂面深2~12km,断层走向与宏观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震源参数研究表明,宁洱震区地震矩范围为1012~1018N·m,震源破裂半径为300~3500m,应力降为0.0044~14MPa。高应力降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4~10km深度范围内,表明该深度区是宁洱地震的主要活动区域。地震应力降随时间逐渐衰减,表明宁洱地震序列类型为主震—余震型。  相似文献   
986.
文章通过对彩霞山铅锌矿床硫、碳、氢、氧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揭示了成矿作用过程中的某些重要信息.初步认为矿石中的硫主要来自同化了海水硫酸盐的岩浆硫,同时有少量生物还原硫参与;碳、氧同位素组成指示碳来源于壳幔混合.成矿流体以建造水为主,早期有岩浆水参与.  相似文献   
987.
按新旧规范设计的多层住宅砖房地震易损性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概率方法借助于拉丁超立方采样技术和非线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对按现行规范设计的多层住宅砖房的地震易损性进行分析,并与按上一代规范设计的多层住宅砖房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1]进行了比较,为进一步研究这类结构的地震安全性、未来地震的损失预测以及防震减灾对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88.
阜新盆地东梁区浅层致密砂岩气气源岩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阜新盆地浅层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应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气源岩特征开展研究.认为该区浅层致密砂岩气气源岩为沙海组四段泥岩、沙海组三段煤层和泥岩;气源岩厚度大且埋藏浅(<1500 m),有机质丰度高(TOC>2%),生烃潜力强;有机质类型沙海组四段为Ⅲ(偏ⅡB)型干酪根,沙海组三段为Ⅲ型干酪根;气源对比显示沙海组三段和沙海组四段气源岩与沙海组三段浅层致密砂岩气同源,浅层致密砂岩气紧邻源岩.表明研究区气源岩能生成大量天然气,利于形成浅层致密砂岩气藏.  相似文献   
989.
为了达到快速、准确、可靠的围岩分类,有效指导隧道施工,在充分研究和吸取国内外有关围岩分类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针对隧道施工期间的围岩类别鉴定方法,提出了一种可用于隧道施工期间围岩类别鉴定的快速分类方法,该方法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专家评分的方式在开挖掌子面现场进行观察、量测及评价,无需复杂试验或测量以及繁杂计算,可迅速得出评价结果。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隧道围岩情况,准确评价围岩工程性质,结合目前国际上流行的Q分类系统,在富溪隧道第一手实测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快速分类结果和Q指标分类结果对富溪隧道围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为其隧道施工提供了合理的支护参数。  相似文献   
990.
传感设备实时数据已经逐步成为GIS对现实世界动态特征表达与时空大数据分析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将传感设备与全空间信息系统结合,提出一种面向全空间信息系统的传感设备动态接入与感测数据流式管理架构.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描述框架对传感设备进行动态时空建模,实现传感设备的动态接入与时空对象化一体管理;设计可伸缩的实时数据管理系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