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97篇
  免费   2883篇
  国内免费   4037篇
测绘学   1731篇
大气科学   1742篇
地球物理   2370篇
地质学   6913篇
海洋学   2253篇
天文学   229篇
综合类   983篇
自然地理   1596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274篇
  2022年   735篇
  2021年   839篇
  2020年   711篇
  2019年   845篇
  2018年   730篇
  2017年   674篇
  2016年   709篇
  2015年   778篇
  2014年   764篇
  2013年   903篇
  2012年   1021篇
  2011年   970篇
  2010年   1039篇
  2009年   912篇
  2008年   859篇
  2007年   816篇
  2006年   823篇
  2005年   633篇
  2004年   463篇
  2003年   367篇
  2002年   391篇
  2001年   386篇
  2000年   332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6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分析江汉平原2000—2004年农地城市流转时空特征,根据农地城市流转的综合变动系数,将江汉平原农地城市流转类型划分为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并研究农地城市流转类型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地城市流转类型也不同;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如果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同,农地城市流转类型也不同;各市、县的产业非农化、就业非农化及农地城市流转耦合系数与农地城市流转综合变动系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对判断农地城市流转类型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82.
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及其所反映的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利用煤镜质组反射率推断豫北构造应力场,基于构造应力是造成镜质组反射率各向异性(VRA)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在豫北焦作、安阳、鹤壁三个矿区井下取的定向煤样品进行了室内显微镜下反射率测试,对测试数据按有关公式进行计算后就得出了由最大反射率值、中间反射率值、最小反射率值为轴组成的镜质组反射率椭球体(VRI).结果表明,研究区煤样显示二轴晶正光性,它们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研究区煤样镜质组反射率各向异性是由构造应力所引起;由镜质组反射率椭球体(VRI)得出的豫北构造应力场与钻探、节理统计、河南省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等方法得出的应力场基本上是吻合的,但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应力场到安阳、鹤壁矿区后发生了向左的偏转.总之,利用煤镜质组反射率各向异性推断构造应力场的方法是可行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83.
利用零偏移VSP资料估计介质品质因子方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峰值频率移动法估算零偏VSP资料的品质因子Q.该方法用Ricker子波和匹配地震子波分别逼近零相位和混合相位的震源子波,得到了峰值频率移动法估计Q值的公式.进而针对常规方法估计的地震子波峰值频率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估计地震子波峰值频率的特征结构法.通过合成零偏VSP资料的仿真试验,验证了峰值频率移动法估计Q值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与快速Fourier变换和Burg最大熵方法相比较,特征结构法得到的峰值频率和Q值精度高一些.仿真结果也表明,用峰值频率移动法估计Q值时需要选取恰当的子波参数,否则影响Q值估计的精度.  相似文献   
884.
利用PASSCAL、INDEPTH Ⅱ、INDEPTH Ⅲ、HIMNT等研究计划,及中国新疆地学断面和国家973项目在青藏高原布设的流动台站记录的到时数据,以及自1990年1月到2004年2月全球地震事件的震相报告,作者对覆盖印度大陆的恒河平原和整个青藏高原的30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9649个远震事件,共139021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进行了层析成像反演.结果表明:印度岩石圈地幔在不同的位置向北俯冲的形态不同,但俯冲前缘都到达羌塘地体之下.沿88°E剖面显示,厚约100 km的印度岩石圈地幔从南部的恒河平原向北一直俯冲到青藏高原之下.在主边界逆冲断裂之下100 km深度处以约22°角度开始向北俯冲,俯冲最前缘到达羌塘地体的中部地区约34°N,之后进入上地幔深处.而沿北东方向的剖面则显示,印度岩石圈地幔以近水平的角度俯冲到青藏高原之下,向北越过班公-怒江缝合带,到达33°N附近,然后以大角度近乎垂直地向下俯冲断离,并引起地幔热物质的上涌,形成羌塘地体之下大规模的低速带.  相似文献   
885.
高红  徐寄遥   《地球物理学报》2007,50(4):1011-1016
本文探讨了OH Meinel夜气辉辐射的光化学模式,给出OH(ν≤9)分子数密度分布的计算通式,重点研究了化学反应HO2 O→OH(ν≤6) O2对ν≤6各振动能级上OH分子数密度分布以及(ν′—ν″)(ν′≤6)振动带气辉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反应对数密度的贡献随振动能级的减小而增大,对(ν′—ν″)振动带辐射的贡献随着较高振动能级ν′的减小而增大,以春分时为例,它可使第1振动能级上的OH分子最大数密度和(1—0)带的最大辐射率增加约33%,第6振动能级上的最大数密度和(6—ν″)带的最大辐射率增加约7%,(1—0)带的辐射强度增加约30%,(6—ν″)带的强度增加约11%.该反应使各振动能级上分子数密度的高度分布剖面以及各振动带体辐射率的高度分布剖面变宽,最大数密度、最大发射率所处的高度下降1km左右.此外,该反应的影响程度随着原子氧密度的降低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且在夏至时最大,在冬至时最小.  相似文献   
886.
基于遥感和GIS的建筑物震害损失评估方法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龙  王晓青  丁香  窦爱霞 《地震》2007,27(4):77-83
介绍了一种使用遥感技术进行震后损失快速评估的方法,评估流程包括震害提取和损失评估两个部分。评估方式根据需求可以分为基于震害指数的评估和基于图像分类结果的评估两种模式,前者通过震害指数与烈度的关系得到地面居民住地的宏观震害情况,结合地震应急数据进行建筑物损失评估;后者采用图像处理技术,选取典型震害样本以图像分类技术得到地面居民住地的分级分类的震害结果,然后计算参数进行损失评估。损失评估的计算根据震害提取模式而不同。这种遥感震害评估方法和计算流程结合了遥感和GIS技术,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目标,提高了震害提取的自动化程度,实现多人工作模式,通过有效率的人机交互来提高遥感震害评估的速度。  相似文献   
887.
灌注桩钢筋笼的充电电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充电法是用于良导电矿体勘探的传统方法.利用良导椭球体的充电电场特征,结合模型桩试验,分析了灌注桩中钢筋笼周围的充电电场特征.结果表明在钢筋笼底边缘附近,电位曲线急剧下降,出现明显拐点,梯度曲线相应出现极小值.研究成果为检测灌注桩钢筋笼长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8.
城市建筑格局对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实验楼独特的建筑格局所形成的局部小区域为研究对象,测量了其内、外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测定结果表明,由于实验楼的特殊建筑格局,在晴好天气实验楼内外草坪的最低气温相差4℃以上,而阴雨天温差比较小,一般在2℃以下。当西北方冷空气来临时,内外草坪温差迅速上升,并大于-4℃。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实验楼外部草坪的最低气温低于桔树临界低温-4℃时,内部草坪温度仍旧在-4℃以上,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原来在南京不能正常生长结果的桔树在实验楼内生长非常好,也就是说小气候足以使植物物种的分布发生改变。从四个不同时间段的平均温差来看,中午14时实验楼内外温差为最高为1.7℃,夜间2时和早晨8时次之,为1.3℃,20时温差最小为0.9℃。本文的目的在于强调现代城市建筑格局对于小气候不可忽视的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此的关注,作者对城市建筑小气候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89.
若尔盖与西秦岭地震反射岩石圈结构和盆山耦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潘地块北缘的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相接触,构成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构造关系,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同时又关联着若尔盖盆地油气远景的评价.2004年秋冬季,我们完成了第一条跨越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整个剖面全长254 km,分5段完成,其中第2段剖面(简称SP04_2)横过盆山结合部位.SP04_2剖面首次揭示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盆山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发现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均以北倾为主的强反射特征,提供出若尔盖盆地下地壳整体向西秦岭造山带俯冲的地震学证据,揭示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在挤压构造体系下形成的深部构造关系.而近于平的Moho反射特征又反映出两者在造山后期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890.
华夏地块东南部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SAM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使用福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1999年01月~2003年12月)的波形资料,挑选符合剪切波窗口条件的记录,得到华夏地块东南部地区23°N~29°N,116°E~120°E)10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W109.4°±42.6°,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2.5±1.5(ms/km),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对应该区的水平主压应力方向. 闽东台站NW方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揭示了NW向的水平主压应力和NW走向断裂的构造意义. 两个闽西台站NE方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区域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不一致,与NE走向的断裂一致,体现了局部构造和局部应力场的复杂性. 本研究证实,位于活动断裂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位于海边或岛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较为离散,主要是受到不规则表面地形和断裂交汇的影响. 慢剪切波延迟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沿海地区慢剪切波延迟时间变化较大,而内陆地区则较为平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