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4篇
  免费   445篇
  国内免费   634篇
测绘学   190篇
大气科学   536篇
地球物理   685篇
地质学   1529篇
海洋学   316篇
天文学   157篇
综合类   286篇
自然地理   24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Ⅱ--径流量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本序列上篇论文建立的理想河口数值模式,研究径流量和海平面上升对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的影响.在径流量增大的情况下,口门内表层向海的流速增大,底层向陆的密度流减弱,滞流点下移.口门外侧向口门的密度流增大,上升流趋于增强.口门内盐水入侵减弱,口外盐度减小、冲淡水扩展范围增大.在口门上游北岸底层盐度下降明显,口门处南岸表层盐度下降明显.径流量变化对盐水入侵影响十分巨大.在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拦门沙区域向陆的密度流增强,滞流点上移,表层向海的流动增大.口门内盐水入侵增强,口外盐度增大,冲淡水扩展范围减小.海平面上升对盐水入侵影响十分明显,北岸底层盐度增大尤为特出.  相似文献   
22.
In this paper, the morphogenesis,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and dates of the coral reefs in the middle and north par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discussed, the position of the distributary regions of Cenozoic coral reefs in plate tectonics, the relationships of coral-reef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dates with sea-basin spreading. Neogene sea-water transgression and Quaternary global climate-eustatic fluctuation are expounded and proved, and the latitudinal vari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coral reefs in various geologic times are summed up.  相似文献   
23.
根据1988年夏季和1989年冬季南沙群岛海区两个航次的温、盐度调查资料,运用β螺旋方法对调查海区的海流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区表、中层环流相对比较一致,深层流动状态与表、中层的差异较大,其中的局地环流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此外,在北康暗沙与南薇滩之间,夏季中、深层和冬季深层都明显反映出存在着一个迄今未见报道的局地反气旋式环流。文章对上述结果与该海区已有的一些海流分析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4.
On the basis of the four-cruise investigation data of the Kuroshio by the R/V "Xiangyanghong 09", this paper lays stres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uroshio current systems, the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 (EC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25.
选取广西北部湾地区表层土壤中As元素为研究对象,采集了7 327个土壤样品,400个岩石样品,分析As、K2O、Na2O、CaO、MgO、SiO2、Al2O3、TFe2O3、Mn、Ti、pH和有机碳(SOC)等指标,探讨了土壤成土母岩、成土作用、土壤组成、pH和有机质等对表层土壤As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As元素平均质量分数为7.96×10-6,为中国土壤背景值0.80倍;风化作用对于As元素的次生富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明显强于成土母岩As元素背景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土壤组成和土壤性质等因素中,含Al矿物(Al2O3)、含Fe矿物(TFe2O3)、含Si矿物(SiO2)和SOC,对土壤As的富集起到主导作用;pH 和含 Ca矿物(CaO)的作用较弱;而含K矿物(K2O)、含Na矿物(Na2O)和含Mg矿物(MgO)对As的次生富集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26.
渤海湾表层沉积硅藻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渤海湾潮间带4条长度为2~3 km的测线的14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硅藻,结合前人在浅海区(低潮线以下至水深约30 m处)1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硅藻资料,发现并统计了分属于21属的46种硅藻。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将渤海湾潮间带及浅海区表层沉积硅藻初步划分为3个组合。其中,组合Ⅰ为条纹-柱状小环藻-圆筛藻组合,分布在以泥质为主的潮间带区;组合Ⅱ为双眉藻-曲壳藻组合,分布在砂质为主的潮间带区;组合Ⅲ为条纹-柱状小环藻-菱形藻-圆筛藻-具槽直链藻组合,分布在浅海区。从潮间带向浅海区,随水深的增加,呈现出条纹-柱状小环藻数量减少、具槽直链藻数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7.
天然叶蜡石及其热处理产物的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EPR研究了18个天然叶蜡石样及其4个热处理产物。发现天然叶蜡石有三个EPR吸收带:A(g有效≈11.4),B(g有效≈4.3)和C(g有效≈2.0),其中A是叶蜡石的特征谱。A在>400℃热处理时与B在强度上呈消长关系;<400℃热处理时A和B均随温度升高而加强;900℃时A消失,B的强度远远大于原样中的A;C附有超精细结构谱(g″=2.04,g┴=1.96,A″≈A┴=19.5×10^-4T),C在热处理时呈现复杂的变化。结果表明,A吸收带属于叶蜡石八面体AI(Fe)-O4(OH)2中的Fe^3 ,B吸收带归于八面体AI(Fe)-O2(OH)4中的Fe^3 ,C吸收带是无机自由基(如AI-O^-Si)和有机自由基的叠加谱;900℃热处理后八面体层中配位发生了变化:AI(Fe)-O4(OH2)→AI(Fe)-O5 H2O↑,AI(Fe)-O2(OH)4→AI(Fe)-O4 H2O↑;类质同象置换AI^3 的不仅有Fe^3 ,而且有Fe^2 离子。  相似文献   
28.
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度操作的从灰度变化信息获取表面形状的方法,并结合在频率域的强制可积约束,把对表面梯度空间(p,q)的处理经过高斯球变换到(f,g)空间处理,不仅较好地保证了算法的收敛性和可靠性,而且有利于边界条件的确定。  相似文献   
29.
位于云南省鲁甸县的牛栏江大桥是三跨一联(90m+170m+90m)的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混凝土薄壁空心墩高度为128 m,是典型的高墩大跨混凝土刚构桥.为了系统研究该类桥梁的抗震性能,对牛栏江大桥实施了模态测试.通过合理选择传感器和记录器,恰当地布置测点,克服了信号弱、频率低、测点间距大等困难,得到了高质量的反映该桥模态的数据.结合数值分析给出了振型形状,依据实测数据得出该桥的竖向、纵向和横向多阶模态.由于该桥构造上具有横向类似悬臂梁的特点,约束最少,相对薄弱,模态结果证实了这一认识.  相似文献   
30.
The transfer processes of organic pollutants during sewage-seawater mixing were simulated in three different mixing systems. The release rate of organic matter from sewage particles to seawater was found to be about 0.02–0.04 d−1. The release processes can be simulated by an exchange-equilibrium kinetic model. Degradation of COD was observed in all three mixing systems and can be described by a first order kinetic equation. The degradation rate constantk ranged between 0.04 and 0.07 d−1. These results have provided important parameters for estimation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