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2篇
  免费   441篇
  国内免费   609篇
测绘学   186篇
大气科学   526篇
地球物理   649篇
地质学   1460篇
海洋学   308篇
天文学   156篇
综合类   283篇
自然地理   24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231.
青藏高原中部北北东向深部负磁异常带的成因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根据最新测量获得的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异常图 ,经不同高度向上延拓后 ,发现在测区东部 ,即青藏高原中部自柴达木向西南延伸的广大地区 ,出现一条极为明显的北北东向负磁异常带。从对航磁区域场的分析 ,并结合人工地震、重力计算莫霍面深度、热水活动、最新火山岩活动、地貌特征和天然地震活动等多种资料的解释 ,认为负异常带是由于深部热流沿北北东向上升引起局部岩浆熔融 ,使上地壳下部具有较高的地温 ,导致磁性层底部消磁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也加快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幅度 ,为高原形成和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32.
谱模式T63L9正规模初值化方案及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付顺旗  张立凤  张铭 《大气科学》2001,25(5):661-675
推导了全球谱模式T63L9的正规模,对求得的垂直和水平正规模做了分析,与其他文献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为其资料四维同化系统研制了一套合适的绝热非线性正规模初值化方案,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分析表明:方案的研制是成功的,它有效地消除了模式早期积分中虚假的高频振荡,明显改进了短期预报的效果;初值化不仅对随后的一次预报有明显的改进,而且通过同化循环,提高了整个资料同化和预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233.
文中讨论了在局地热平衡情况下简单模式中的热带海气耦合扰动,指出参数K  相似文献   
234.
中国北方干旱区地表湿润状况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85,自引:3,他引:85  
马柱国  符淙斌 《气象学报》2001,59(6):737-746
利用 1 95 1~ 1 997年中国 1 6 0站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的地表湿润指数 Hi =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 ,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 ) ,对比分析了中国华北、西北两个典型干旱区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年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 ,并讨论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联系。最后 ,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年及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研究表明 :西北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 ,前者地表为变湿趋势 ,后者为变干趋势。华北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而西北除东部的秋季和西部的夏季外 ,其它季节均存在变湿趋势  相似文献   
235.
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逐年追踪云南地区 3~ 4 5级地震调制比图象 ,在以 0 67≤Rm <1为异常指标基础上研究了调制地震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发现 :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异常区预示了活跃期强震的危险区 ;调制比最大值出现在活跃期前 3~ 5年 ,活跃期前 1~ 2年整个云南地区无调制比异常 ;强震连发背景下的后续强震仅在震前 1年异常 ;7级地震间发生的 6 7~ 6 8级地震调制比异常幅度小。  相似文献   
236.
利用通海地磁台(L=1.03)1999年SMALL磁通门磁力仪记录资料,对Pc3脉动出现率的统计结果表明,日出现频次有两个峰值,即清晨06:00-07:00LT(地方时)出现频次最高,午后14:00~15:00LT为次峰值。Pc3脉动月出现频率最高的是4月和12月,其次是8月和9月;最少的是6月和7月。按季节统计结果为春秋季出现频次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237.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资料处理及其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中国首次在南海北部某海区采集的以探测天然气水合物为目的的超过500km的多道高分辨率地震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真振幅处理,子波处理,速度分析,叠前偏移处理以及地震属性道处理等多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先进处理技术和方法,有效地寻找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标地,如似海底反射(BSR),振幅空白,极性反转,异常速度等,证实南海北部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并具有独特的地震反射特征。  相似文献   
238.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层序地层与油气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立  付荣 《古地理学报》2001,3(1):71-77
辽河盆地为中国东部大陆裂谷渤海湾裂谷系的北延部分,是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 东部凹陷北段是辽河盆地的一部分,也有人将其称为裂谷段,具典型的裂谷盆地的发育特征。经过多条横切构造走向的剖面研究,证实了东部凹陷北段为复式断陷,断陷的走向与盆地走向基本平行。所谓的复式断陷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半地堑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在一定时期内,相邻的次一级半地堑各有独立的沉积物供给系统,但当各个次级半地堑充填满以后,相邻的次级地堑具有统一的物源供给系统和水系联通特征,以较大的整体断陷形式继续发育。在控盆断裂一侧的断陷内层序发育较全,而斜坡及边缘地带层序发育不完全,通常缺失低水位体系域或水退体系域。复式断陷不同断陷内的层序,主要受旋回内不同级别幕式构造运动和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控制,两者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湖平面的升降和可容空间的变化。由于相邻断陷对物源侵入的阻挡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各断陷发育独立沉积体系和构造部位的差异,导致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生储盖层及其组合的发育差异。厚度最大的密集段发育在TST与HST之间,是区域性的生油岩; LST,TST底部,HST顶部、RST通常构成有利储层;密集段也通常成为较好的盖层。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湖盆中的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构造岩相带的水退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中。层序地层格架内油气藏类型及发育规模存在一定的规律:在缓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陡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透镜状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储盖层的发育状况及其与有利的构造圈闭条件的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239.
利用正弦波信号对数字地震观测系统进行标定 ,计算各频点的响应灵敏度 ,确定地震观测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对正确分析和解释地震观测记录以及地震基本参数测定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240.
滇西泥盆纪——三叠纪盆—山转换过程与特提斯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富文  潘桂棠  王剑 《矿物岩石》2001,21(3):179-185
滇西地区以昌宁-连缝合带为古特提斯主洋闭合的位置。晚古生代-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经历了一次盆转山和山控盆演变序列的全过程,可大致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1)洋盆扩张阶段(D-C2)。古特提斯洋西侧的保山地块属冈瓦纳古陆的东缘,为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东侧的思茅地块属扬子地块的西缘部分,为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2)洋-陆汇阶段(C3-P2)。昌宁-孟连洋向东俯冲消减,思茅地区转化为弧后扩张盆地;墨江一带形成弧后扩张洋盆,思茅地块从扬子西缘分离。(3)弧-陆碰撞阶段(T1-T3),古特提斯主洋及分支洋盆相继关闭,全区发生大规模的造山升隆,前期的盆转山过程转入山控盆阶段,在哀牢山两侧分别形成了受造山作用控制的兰坪-思茅弧后前陆盆地和楚雄周缘前陆盆地。(4)陆-陆碰撞阶段(J1-K),滇西前陆盆地向陆内拗陷盆地转变,造山带的控盆作用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