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25篇 |
免费 | 2811篇 |
国内免费 | 15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55篇 |
大气科学 | 1286篇 |
地球物理 | 1501篇 |
地质学 | 4197篇 |
海洋学 | 1351篇 |
天文学 | 271篇 |
综合类 | 804篇 |
自然地理 | 10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278篇 |
2023年 | 356篇 |
2022年 | 507篇 |
2021年 | 598篇 |
2020年 | 530篇 |
2019年 | 492篇 |
2018年 | 494篇 |
2017年 | 497篇 |
2016年 | 547篇 |
2015年 | 457篇 |
2014年 | 533篇 |
2013年 | 593篇 |
2012年 | 557篇 |
2011年 | 506篇 |
2010年 | 546篇 |
2009年 | 480篇 |
2008年 | 425篇 |
2007年 | 401篇 |
2006年 | 347篇 |
2005年 | 270篇 |
2004年 | 211篇 |
2003年 | 196篇 |
2002年 | 225篇 |
2001年 | 234篇 |
2000年 | 198篇 |
1999年 | 182篇 |
1998年 | 121篇 |
1997年 | 107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86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6篇 |
1976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й???????????????????????????Ч???????????????????????????????????????????′?????????????Ч??????????????????????????????????????ξ????????????????????????????????????????ε??????????????????????????????ò?????????????????????????????????????????????????????Ч?????????????????ε???????????????? 相似文献
103.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变沉积岩的变质演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元江-元阳-河口一带,出露规模达数百千米,是扬子板块和印支陆块之间的一条重要构造带.该变质杂岩带主要由各类正片麻岩、副片麻岩、大理岩所组成,夹有斜长角闪岩、石榴辉石岩和超镁铁质岩石的透镜体或团块.其中,变沉积岩如含夕线石和蓝晶石的片麻岩类岩石保存了多阶段的矿物组合及异常复杂的矿物相转变关系.详细的岩相学、成因矿物学以及矿物相转变关系分析表明,变沉积岩系经历了早期进变质阶段(M1)、峰期角闪-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2)、峰后近等温减压(脱水熔融)阶段(M3)以及晚期退变质阶段(M4)的变质演化.其中,M1阶段的稳定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斜长石+白云母+石英+十字石±蓝晶石±黑云母±钾长石,M2阶段的稳定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蓝晶石/夕线石+斜长石+石英、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夕线石,M3阶段的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夕线石+斜长石+石英,M4阶段的矿物组合为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石英±钾长石±石榴石等.通过传统GB-GASP温压计和二云母温度计的估算结果,配合P-T视剖面定量计算,确定早期进变质阶段(M1)的温压条件为T=560 ~ 590℃,P=5.5 ~6.3kb,峰期角闪-麻粒岩相阶段(M2)的温压条件为T=720~ 760℃、P=8.0~9.3kb,峰后近等温减压阶段(M3)的温度压力条件为T=640~760℃,P=5.0~7.3kb,晚期退变阶段(M4)的温压条件为T=521~648℃,P=4.0~5.0kb.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点苍山-哀牢山变沉积岩记录了典型碰撞造山带型式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表明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的形成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104.
利用甘肃遥测台网2013年7月22日至9月22日的震相观测报告,对2013年7月22日07时45分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Ms 6.6地震的地震序列进行双差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序列呈北西向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地震分布长度约10 km.震源深度剖面显示断层面向西南倾斜,浅部倾角较陡,深部略缓,表现为“铲形”逆冲断层的特征.余震区存在一条向西南延伸的余震带,与发震断层相交成y字型,推测可能是逆冲推覆构造中常见的反冲断层. 相似文献
105.
格尔木地磁台观测环境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测试和计算,分析了高压输出电线等干扰源对格尔木地磁台观测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对格尔木地磁台观测环境现状,及今后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要点进行了综合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6.
Ran Yongkang Fang Zhongjing Li Zhiyi Wang Jingbo and Li RuchengInstitute of Geology SSB Beijing China 《中国地震研究》1995,(1)
The northern boundary fault of Huailai-Zhuolu basin,Hebei Province,has a total length of 58 km and a general strike of NE.The geometry and feature of activity of the 5 segments of the fault greatly differ from each other.17 paleoseismic events have been recognized within 11 trenches excavated along the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fault.It is found that each seg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distinct recurrence of paleoearthquakes.The recurrence intervals of strong earthquakes for each segment are 3500-7000 a for the shortest and 17,000-20,500 a for the longest.However,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strong earthquakes for whole fault ranges between 750-8500 a.The boundary of the segments can be recognized as the junction,gap,bending,jog and salient of the fault.The length of the segment ranges between 7.5-14 km. 相似文献
107.
108.
滇西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山动力学耦合初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盆地和相邻造山带在动力学机制上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滇西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格局是开展这一研究的典型实例。晚三叠世思茅盆地从前陆盆地向裂谷盆地的转换过程,与造山带演化的主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相关,是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过程及其沉积响应、地球物理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其深部动力学过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研究表明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演化经历了盆转山(T1—T2)、山控盆(T3—E1)以及盆—山共变(E2—Q)三个阶段;思茅陆相断陷湖盆通过盆地内沉积相迁移、层序建造、基底变形,尤其是沉积旋回来响应深部动力学过程;岩石圈速度结构剖面揭示出思茅盆地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P波速度增大,莫霍面加深;结合思茅盆地两侧中生代岩浆岩活动期次和地球化学特征,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俯冲板片断离作用可能是盆山动力学耦合的深部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9.
110.
裂缝信息对于低渗透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探讨利用古地磁方法进行岩心裂缝重定向原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岩心裂缝重定向的工作方法。针对垂直及平行于岩心中心轴的两种样品加工方式,推导出可直接利用退磁结果表达的裂缝方向的公式,并将这一结果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一口有裂缝井的岩心,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古地磁方法进行岩心裂缝重定向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且精度相对较高的特点。本文研究结果对于鄂尔多斯盆地的裂缝系统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