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7篇
  免费   1024篇
  国内免费   1404篇
测绘学   630篇
大气科学   569篇
地球物理   730篇
地质学   2542篇
海洋学   648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302篇
自然地理   47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297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59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250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280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315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308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51.
文中展示了南黄海中古生代沉积地层的成像结果,显示南黄海隆起区存在较稳定的中古生代沉积地层残留区.南黄海中古生代残留沉积地层的成像问题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难点,主要原因是以海底鸣震为主的层间多次波和与中古生界顶界面相关的长程多次波非常发育,致使有效反射波无法准确识别.本文利用平面波域层间多次波的可预测性,对地震数据平面波分解之后进行预测反褶积,较好地消除了层间多次波.利用速度差异分离长程多次波,在有效波速度无法确定的条件下,先从低速的、可以确认的多次波开始进行分离,逐步确认并分离多次波,同时逐步进行有效波的确认和成像速度的尝试,最终得到合适的成像速度场和多次波被充分分离的数据.成像结果对南黄海残留盆地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52.
重力测井技术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力测井是一种常规的地球物理方法,具有较大探测深度,对以生物礁及溶孔溶洞为储层的密度异常体的探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重力测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重力测井的基本原理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讨论了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及基本课题.认为重力测井在解决复杂储层勘探难题和油气藏动态监测方面具有其它常规测井所不具有的优势,重力测井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是可行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53.
基于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复杂体系,对它的评估也是涉及到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问题。对城市承受地震灾害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其薄弱环节是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已有的防震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数据项,提出一个简化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快速评估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954.
针对高应力软岩公路隧道的特点,对湖北宜巴高速公路峡口隧道开展了地应力测试、隧洞收敛下沉、接触应力、结构受力等项目的监测工作。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虽然隧洞埋深不大,但由于构造应力的存在,仍属于高地应力区。施工监测结果表明,高应力软岩隧道变形与结构受力具有明显的时空效应,与开挖方式、工作面距离以及支护时机密切相关。由于隧洞围岩软弱破碎,加之处于高应力作用下,在工作面通过后,岩体产生持续性的流变变形,导致隧洞产生挤压大变形和结构受力的持续增加,达到支护结构强度极限,最终导致围岩失稳和支护体系的失效。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高应力软岩大变形支护设计对策。研究成果为高应力软岩隧道变形与结构受力的时空效应性提供了监测数据支持,为峡口隧道的施工和支护设计提供了依据,对我国西部其他高应力软岩公路隧道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55.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根据黄龙钙华景观退化的人为和自然影响机理研究获得的部分高分辨率和高精度水文地球化学监测数据分析发现,大地震通过诱导控制黄龙源泉的深源断裂活动对源泉的水文地球化学产生了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地震后泉流量、水温、电导率和CO2分压升高,反映出地震增加了地下向地表的水、热、钙离子和CO2通量。然而,地震对从泉水中沉积的钙华景观的后续影响以及汶川地震造成深源CO2向大气CO2释放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956.
特征地震现象和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断层活动的一种重要现象--特征地震现象.特征地震是指某些断层长期活动过程中,重复发生的多次大地震往往表现出相似的破裂长度、位错分布、和震级大小,而有些活动断层在多次地震中表现出局部的相似.对断层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中,有两种模型,一种就是为大家熟知的G-R经验公式,还有一种就是特征地震模型.到底哪一种模型能够代表断层的活动,用哪一种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较为合理?南加州断层历史地震的统计资料和一些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一条成熟的单个断层,用特征地震模型进行解释是更为合理的,而对包含多条断层的较为广阔的地域,断层活动应该仍用G-R公式进行分析.文章的后面对特征地震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特别地,我们认为断层的位错分布主要是由断层破裂面处地震前后的应力降决定的.所以对成熟断层而言,断层上发生的多次重复地震由于地震孕育的条件相似,导致断层活动中表现出特征地震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957.
基于经典线性二次最优控制算法(LQR),对安装主动调频气压液柱阻尼器(Active TunedLiquid Column Gas Damper,ATLCGD)的非对称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研究。ATLCGD由调频气压液柱阻尼器(Tuned Liquid Column Gas Damper,TLCGD)发展而来,在TLCGD液柱端部连接气压控制箱,通过引入控制气压对结构实施主动控制。以4层非对称结构为算例,利用LQR算法控制结构在El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振动,ATLCGD对非对称结构抵抗平移-扭转耦联振动有显著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958.
基于神经网络BP模型和可靠度理论,并沿用抗震规范中液化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概念,建立了简化的液化判别概率方法。文中以液化标准贯入锤击数作为估计液化势的基本依据。该基准值是给定地面加速度、土层埋深、地下水位的液化临界锤数,也与震级大小和液化概率有关。为了对不同震级和土层中任一点进行液化判别,引入土层埋深水位以及震级大小对基准值的修正系数。为了方便工程应用,也给出了按地震分组的液化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959.
在最近40年的管道工业中,地震灾害导致了大量管道破坏事故.长输管道地震监测预警的目的不是震前预报,而是震后紧急速报,为管道震后决策和紧急救援提供依据.介绍了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在阿拉斯加管道、冀宁管道、东京煤气公司等管道上的典型应用,对地震监测预警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手段进行了分析.硬件手段有地震动参数监测、断层位移监测、管道泄漏监测以及数据传输;软件手段包括地震动参数处理、自动报警,以及灾情评估与管道维修咨询.  相似文献   
960.
金厂沟梁位于张家口-赤峰-朝阳金矿集区东端, 区内发育大量规模不等的脉岩, 岩性以闪长岩、闪长玢岩为主.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年龄、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脉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值可分为三组: 2 458~2 524 Ma、253±6 Ma(MSWD=3.0)及228±1 Ma(MSWD=0.26).2.5 Ga锆石反映成岩过程中有古老地壳物质参与, 253 Ma锆石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时的岩浆事件有关, 228 Ma则为脉岩的形成年龄.脉岩SiO2(51.22%~68.48%)、MgO(1.35%~8.13%)含量变化较大, 且具有高Na2O+K2O、Al2O3及低的TiO2、P2O5含量等特征.岩石LREE及LILE富集, HFSE亏损.脉岩(87Sr/86Sr)i比值较为一致(0.704 95~0.705 92), 而εNd(t)(-0.2~-9.5)及T2DM(1.02~1.77 Ga)值变化范围较大.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 部分熔融的岩石圈地幔熔体底侵到壳幔边界, 诱发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随后发生的幔源熔体与壳源熔体的混合是脉岩最可能的源区过程.主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指示岩石形成于陆弧向板内演化的构造环境; 结合区域上同时代脉岩群、碱性岩带及A2型花岗岩的侵位, 认为晚三叠世华北板块北缘已完成与蒙古弧地体的碰撞并进入造山后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