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8篇
  免费   1031篇
  国内免费   1490篇
测绘学   643篇
大气科学   601篇
地球物理   855篇
地质学   2724篇
海洋学   681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302篇
自然地理   46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250篇
  2021年   332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275篇
  2018年   277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299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308篇
  2008年   331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瑶  汤洁  梁喜波 《地理科学》2008,28(2):200-204
开发区作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主要增长极和载体,承受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结合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地建设现状,指出绿地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城市建设大量挤占绿化用地,绿地布局结构和网络体系不够完善,绿地建设特色不突出是开发区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到2020年开发区绿地率为45%,人均绿地面积为35.97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9.24 m2等绿地规划总体控制指标;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一环、两带、流绿、线网、多园"的环网式的绿地系统空间模式;从基质、廊道、斑块等景观生态要素规划了不同尺度绿地系统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52.
广州市空气颗粒物中烃类物质的粒径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 Andersen六段分级大流量采样器 (粒径为 : 10~ 7.2 μ m, 7.2~ 3.0 μ m, 3.0~ 1.5 μ m, 1.5~ 0.95 μ m, 0.95~ 0.49 μ m, ≤ 0.49 μ m)采集了广州市荔湾区 4个季度的大气颗粒物样品 , 用气相色谱 (GC)定量分析了其中的正构烷烃 (n-alkanes)组分,用气相色谱-质谱 (GC-MS)定量分析了其中的多环芳烃 (PAHs)组分. CPI2(代表石油成因的碳优势指数 )、 CPI3(代表生物成因的碳优势指数 ) 和 Wax(植物蜡含量 )表明了石油成因的烷烃倾向于富集在细颗粒物上,而生物成因的烷烃倾向于富集在粗颗粒物上.正构烷烃和低相对分子质量多环芳烃表现出双峰模型分布,高相对分子质量多环芳烃呈现单峰模型分布,仅在细颗粒段有一峰值.烷烃和芳烃秋冬季的 MMDs(质量中值直径 )比春夏季的大.在高温季节化合物优先富集在细颗粒物上,而在低温季节则向粗的颗粒物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153.
东北地区1:150万大地构造相图是2018年出版的一份区域性大地构造图.该图依据不断积累和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将大地构造理论研究与综合应用汇总和集成,是东北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和技术方法进步转化应用的重要体现.此次编图以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动力学思维为指导,以多岛洋、弧-盆系发展演化观点为切入点,运用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研究东北地区地壳形成、演化历史,以及大地构造环境及其与成矿作用的时空关系.较系统地阐述了东北地区的岩石构造组合、建造构造与构造演化阶段的宏观背景.  相似文献   
154.
华庆油田长8油藏中普遍发育高阻水层,同一储层砂体中水层与油层电性差异甚微,水层计算的含油饱和度明显偏高,导致传统测井解释与压裂试油吻合率较低。综合应用测录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高阻水层形成原因及控制因素,运用电阻率形态差异法建立流体识别标准。研究表明,华庆油田长8油藏储层亲油,绿泥石膜发育,普遍含沥青质充填孔隙,在自吸和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下,形成绿泥石膜-有机质复合体,致使储层测井响应为高阻,而非润湿的水相占据相对畅通的较大孔喉,容易流动,在油气富集程度较低时,试油大量出水;采用电阻率曲线形态法分"凸型"、"凹型"分别建立测井识别图版及流体识别标准,凸型油层:Δt ≥ 216 μs/m,Rt ≥ 36 Ωm;凹形油层:Δt ≥ 221 μs/m,Rt ≥ 60 Ωm。相对常规图版交汇法,总体使测井解释与试油试采吻合率提高15%以上,对识别高阻水层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5.
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地热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伟强  符勇 《地下水》2011,(1):27-28,38
通过研究南阳凹陷区域地质构造,地温场特征和热储层特征,认为南阳凹陷地热田为典型的沉积盆地型地热田.南阳凹陷热源主要由地下水在正常梯度下经围岩增温加热和地下水沿深大断裂的上涌两部分组成,朱阳关——夏馆——大河断裂、方城——邓县断裂、新野断裂等活动性深大断裂为热量传导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古近系稳定的砂岩泥岩互层为深层地热良好...  相似文献   
156.
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是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经T2源断裂向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倒灌运移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配合的砂体连通侧向运移的结果。针对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油水分布关系复杂,油成藏运移过程中主要受活动性断裂控制的特点,将尚家地区断裂在源岩的大量生排烃期划分出继承性活动断裂和未发生活动的遮挡断裂,并建立活动性断裂控制断裂两盘储层砂岩对接侧向输导油的运移模式。揭示出活动性断裂控制断裂两盘砂岩对接控制油侧向运移至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各断块中,运移过程中遇到遮挡断层圈闭或是断层岩性圈闭油会在其中聚集成藏,运移过程停止,这种运移模式使得油在构造高部位分布具有复杂性和随机性,且这些特性随着油源区的远离而加剧,而扩大了油在纵向上的分布层位,油在靠近油源区的断块的上部层位注入并聚集起来,为正常的上油下水的油水系统,而远离油源区的断块下部层位也可富集油气,可出现两套或是多套的油水系统,油水分布复杂;而远离油源区的圈闭油气聚集时期早于靠近油源区的圈闭油气聚集时期,同一断块上部层位油气的聚集时期早于下部层位油气的聚集时期。  相似文献   
157.
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构造地貌景观构造变形期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顺  阚瑷珂  肖进  胡瑾  向芳  张腾  李文韬 《地球学报》2014,35(4):510-518
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地形图判读发现,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主要构造地貌景观横向分布呈现由NE至SW即从造山带向前陆盆地方向逐渐减弱特征;纵向上明显受早期构造格局和岩石类型约束,在区域上呈现NW—SE向延展的平行岭谷地貌,山峰和谷地的走向与地质构造线基本一致。通过对主要构造地貌景观构造应力和变形期次判别探讨,确定构造地貌景观形成的构造期次大致为三期,应力主要来自于NE—SW、SE—NW向,反映该区不仅受到NE—SW向的冲断挤压变形作用,还受到SE—NW向的右旋剪切挤压变形作用,推测是由多期受力叠加改造而成。通过ESR及14C定年确定距今12 Ma以来,该区在500 kaBP、278 kaBP、29 kaBP分别出现三次规模较大的快速抬升运动,提供了与其构造景观形成密切相关的新构造运动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8.
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仍很肤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地球动力学问题仍在探索过程中,Science杂志2005年公布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中的第10个问题是“地球内部是如何运行的”,提出地球动力来源还尚未解决。 2017年出版的《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认为板块构造理论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该学说依然存在其形成以来就存在的难题,即板块动力、板块起源及板块上陆三大问题,驱动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讨会分两个环节,一是主要观点报告环节,二是讨论争鸣环节。 在报告环节,涉及动力机制的主要有5位报告人,分别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梁光河提出了新大陆漂移说,通过大量证据分析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驱动大陆漂移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事实说明持续推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不是海底的持续扩张,而是大陆板块后下方持续的岩浆上涌推动大陆板块向前漂移,那是一个自发的连锁反应。万天丰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传送带模式很难解释大陆板块漂移速度远远大于地幔对流速度这个问题,提出了陨击说。陨石撞击诱发地幔底劈推动大陆板块运动这个新的驱动模式。唐春安提出了地球龟裂说,认为地球内部热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得地质历史上岩石圈地幔具有冷热交替的周期。毛小平分析认为,目前所提出的地球动力中,只有周向应力具有足够数量级的应力,可以推动板块运动;周向应力在岩石圈薄弱处释放从而产生地壳相对运动;长期以来解释不了的“地壳异常压力”其实就是周向应力,而可独立于重力的构造力、碰撞力并不存在。 在讨论争鸣环节,大家针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自由发言。梁光河指出万天丰提出的陨石撞击可以较好地解释超大陆裂解的初始动力,但不同意陨石撞击可以提供持续的大陆漂移的动力,以印度板块的北漂为例,因为地幔的巨大黏滞阻力,需要无数个陨石定点撞击印度板块后面才可能持续推动印度板块漂移。唐春安提出地球的锅盖效应,因此上地幔具有冷热周期,在热周期地壳才会大规模漂移,按照力学机制,大洋中脊和转换断层不可能是海底扩张产生的,应该是大陆漂移拉开产生的断裂系统。最后杨巍然总结发言,认为陨石撞击是一个重要因素,地球上的构造运动都可以归结为开合运动,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都是存在的,地体构造也是科学的。研讨会取得的共识是:大陆的确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传统的地幔对流传送带驱动模式存在很多与观测事实不符的问题,需要重新认识驱动机制和驱动力的问题,对板块俯冲问题多数持怀疑甚至反对的观点。其驱动力应该来自重力和地球内部热力,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9.
城市地铁修建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溶洞等不良地质条件,为更加准确探查地下溶洞的位置和大小,采用有限元法和最小二乘法正反演数值模拟手段,利用孔距、电极距和与钻孔距离三个变量构建了地下溶洞的地电模型,分析并总结了跨孔电阻率CT法对充气、充水和部分充水溶洞的电阻率响应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部分充水溶洞的水、气分界面明显,低阻区域和高阻区域与溶洞充水、充气部分位置大小一致,且随着溶洞充水量的增加,溶洞低电阻率响应增强,其异常范围向溶洞顶部扩大;跨孔电阻率CT法能够有效识别溶洞充填性状。   相似文献   
160.
西北某铁铜多金属矿床规模大,具有铁、铜、金、铅锌等多金属矿化,属于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笔者采用工艺矿物学研究方法,查明了矿石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的组成矿物种类较为复杂,铁矿物主要是磁铁矿、半假象―假象赤铁矿和菱铁矿,其次为赤铁矿,铜矿物主要包括黄铜矿和斑铜矿。矿石中铁矿物和铜矿物均具不均匀细粒―微细粒嵌布特征;通过选矿可获得铜精矿和铁精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