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1篇
  免费   1192篇
  国内免费   1724篇
测绘学   782篇
大气科学   747篇
地球物理   994篇
地质学   3219篇
海洋学   758篇
天文学   92篇
综合类   354篇
自然地理   541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308篇
  2021年   389篇
  2020年   291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318篇
  2017年   313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344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402篇
  2011年   370篇
  2010年   363篇
  2009年   362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278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81.
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地-造山带体系在西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盆-山耦合过程与成矿的研究是当代地质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以盆-山耦合体系演化、铀矿化目的层改造作用、砂岩型铀成矿理论为基础,将柴达木盆地北缘划分成四大构造单元,讨论了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盆-山耦合特征,分析了盆-山耦合体系对侏罗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改造作用,指出了该区的主要找矿类型。  相似文献   
882.
目前在河道汇流计算中广泛应用的是马斯京根模型,该模型参数的优化求解是影响能否精确模拟实测水文过程的关键问题.以往的模型参数求解大多采用试错法、矩法等方法,计算过程繁琐,计算精度不高,影响到模型的模拟精度.针对此类问题,笔者将免疫原理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有机结合.提出了免疫粒子群优化新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精度不高的问题,并在马斯京根模型参数优化求解中得以应用,结果表明免疫粒子群算法的计算结果精度令人满意,为河道洪水演算方面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883.
澄湖SC7孔沉积物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澄湖湖底残留有一条NNW—SSE延伸且已被淤平的古河道。通过对湖心区古河道段SC7孔沉积物的粘土矿物XRD分析及与湖底硬粘土(Q3)、湖岸区沉积(Q4)和长江口滩地现代沉积的比较,表明古河道充填沉积中的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其次为高岭石、绿泥石、蛭石,还有少量蒙皂石及蛭石/绿泥石混层矿物;其中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均明显偏高,高岭石含量则偏低,伊利石结晶度也较高。粘土矿物组合兼具太湖流域地带性粘土矿物和长江口沉积物的特点,表明古河道充填沉积既有来自本流域表层物质和澄湖扩大过程中的湖岸崩积,也受到长江物源的影响。这一沉积过程也说明古河道在最大海侵时涨潮流和洪水引起海水和江水的频繁倒灌,直至淤塞和淹废。  相似文献   
884.
王浩然  宿碧霖  付广 《地质论评》2023,69(4):1329-1336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凸面脊和断裂填充物油气运移分布区,二者耦合建立了一套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沙三中亚段F3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识别中,结果表明:F3油源断裂内可识别出5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其中4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南部,1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北部,与目前F3油源断裂附近沙三中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在中南部和北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85.
在全面收集整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华南不同成铝区带的铝土矿矿床床矿物组合对比工作,认为铝土矿矿床含铝岩系的演化序列与矿物组合存在一定耦合关系,不同成因类型的铝土矿矿床(沉积型、堆积型及红土型)和华南不同成铝带(黔中、渝南—黔北、滇中、滇东南—桂西、桂中)中的矿物组合存在明显差异性。沉积型矿物组合复杂,堆积型和红土型矿物组合单一。一水硬铝石是沉积型和堆积型主要铝矿物,时间上分布于石炭纪—第四纪,空间上除桂中成铝带外,黔中、渝南—黔北、滇中、滇东南—桂西成铝带均有分布;三水铝石是红土型主要铝矿物,时空上分布于第四纪桂中成铝带。高岭石时空分布广泛,是含铝岩系中主要的黏土矿物,各成矿时代和成铝带均有分布;赤铁矿分布零散,不稳定,仅在修文—清镇一带稳定存在含铝岩系底部。伊利石、绿泥石、黄铁矿和菱铁矿时空上有明显的差异性。矿物组合差异性与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高岭石和赤铁矿指示陆相沉积环境,伊利石、绿泥石、黄铁矿和菱铁矿指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因此,笔者等重点用华南不同成铝带和不同时代内含铝岩系中矿物组合差异约束沉积环境和铝土矿矿床成因亚类,对铝土矿矿床沉积环境的深入研究和铝土矿矿床成因亚...  相似文献   
886.
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的角度出发,对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覆青山口组一段源岩有效排烃范围、超压和T2反射层油源断裂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垂向向下“倒灌”的运移范围、距离及层位;古构造背景、T2断层与储层砂体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通道和距离;基准面旋回、沉积微相类型与现今构造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的垂向聚集层位及平面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发育史、油源条件及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区扶杨油层主要存在4种成藏模式:源内--顶生下储式油气成藏模式、近源--短距离侧向运移--斜坡带断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源外--长距离侧向运移--继承性构造隆起带油气成藏模式、多源--多方式侧向运移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87.
骑田岭岩体是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典型代表。其主体岩性为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和(角闪石)黑云正长花岗岩,其中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和由暗色矿物组成的团块或条带。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岩浆混合的大部分岩相学证据。如包体的浑圆状外形、塑性形变、冷凝边、斜长石An的“双峰式”分布、似环斑长石、针状磷灰石等。包体属于准铝质(A/KNC=0.72~1.00,平均0.85)钾玄岩系列岩石,寄主岩石为准铝或弱过铝质(A/KNC=0.89~1.06,平均0.97)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岩石。二者在主量和微量元素上表现出岩浆混合成因的演化趋势。包体与寄主岩石的同位素组成具趋同性,它们的ISr和εNd(t)值分别为0.71041~0.71263、-6.9~-5.3和0.70854~0.71416、-9.2~-5.1,均表现出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岩石的特点。包体K-Ar年龄为152Ma,与其寄主岩石的形成年龄(155~161Ma)接近,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的时间大致为晚侏罗世早期。对包体及其寄主岩石产出的构造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岩体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在伸展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下,上涌的幔源基性岩浆及其诱发的长英质酸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88.
为了解四川西部夏塞银多金属矿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和矿化发生的时代及成矿物质来源,测定了该矿区绒依措和若洛隆花岗岩的Rb-Sr年龄和钾长石、黑云母及主要银矿化阶段石英的40Ar/39Ar年龄及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组成.花岗岩的结晶年龄约为93 Ma,银矿化年龄约为75 Ma.矿石硫可能源于花岗岩,但不能排除源于弱沉积围岩的可能性;矿石、花岗岩和弱变质沉积围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似,铅主要源于上地壳,少量源于下地壳.  相似文献   
889.
西江流域的有机碳侵蚀通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西江下游的马口水文站对径流进行了4个季节的有机碳采样分析。研究表明,西江径流有机碳的断面构成在各个季节均较为一致;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有机碳和悬浮物含量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水体悬浮物含量的增加,悬浮物的有机碳含量呈对数趋势降低。西江流域的有机碳侵蚀通量为10.18×106gC/km2·yr.,是全球外流域有机碳侵蚀通量的2~3倍,其中以颗粒有机碳的侵蚀通量为主,达到8.30×106gC/km2·yr.,溶解有机碳的侵蚀通量为1.88×106gC/km2·yr.。反映了流域内较强的机械剥蚀过程,这与西江流域典型的季风气候、较大的地形高差,以及农业耕作历史长久、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90.
小河金矿的细菌预氧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存江  熊英 《陕西地质》2000,18(2):93-97
陕西旬阳小河金矿的浮选金精矿含砷(20-27%),采用细菌预氧化时较为困难。采用不同方式对有T.f菌进行驯化,有效地提高了细菌的氧化活性,金的浸出率从0.6%提高到85.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