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39篇
  免费   2459篇
  国内免费   3569篇
测绘学   1577篇
大气科学   1761篇
地球物理   2018篇
地质学   6225篇
海洋学   1671篇
天文学   271篇
综合类   933篇
自然地理   1311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277篇
  2022年   725篇
  2021年   859篇
  2020年   623篇
  2019年   834篇
  2018年   758篇
  2017年   721篇
  2016年   714篇
  2015年   795篇
  2014年   794篇
  2013年   861篇
  2012年   964篇
  2011年   883篇
  2010年   850篇
  2009年   754篇
  2008年   725篇
  2007年   670篇
  2006年   565篇
  2005年   462篇
  2004年   326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01.
甘肃金川铜镍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综合找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金川铜镍硫化矿床大量物化探资料,对金川铜镍矿4个矿区,按剥蚀程度不同分为3种类型:Ⅰ矿区矿体和岩体均出露;Ⅱ矿区岩体出露矿体隐伏;Ⅲ、Ⅳ矿区岩体和矿体均为隐伏;分别根据岩体、矿床赋存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特征,建立了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综合找矿模型,并阐述了矿床的区域地球物理场标志。  相似文献   
802.
The diagenesis of modern and ancient carbonatesedi ments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systematicallyreviewed since the 1960s (e .g. Moore ,2001 ,1989 ;Wang et al ., 1994 , 1991 ; McIlreath and Morrow,1990 ; Tucker and Bathurst , 1990 ; Schneidermannand Harris , 1985 ; Longman, 1980 ; Bathurst ,1975)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its mor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discussion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genesi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sea-level changes ,as well as…  相似文献   
803.
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二叠纪沉积的显著特征是,湖盆长期持续沉降堆积了巨厚的湖相建造,包括厚达上千米的暗色泥岩/油页岩,是现今该区油气勘探中的主力烃源岩层。目前对湖盆的规模、潜力等有不同认识,这直接涉及到对烃源岩层油气勘探潜力的评价,影响油气资源的勘探。1新疆地区泛准噶尔二叠系二叠纪在新疆地史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的特殊作用,既是槽台发展的结束,又是中、新生代盆地发展的开始。二叠系是北疆各盆地的主要油源岩,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地位[1]。海西运动使新疆大多数海域相继回返褶皱成山,结束地槽发展的历史。北疆海水几乎全…  相似文献   
804.
“3S”集成技术在“精准土地”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德竹  张成成  李钢  付莉丽 《测绘科学》2007,32(4):155-156,100
本文探讨了土地变更调查常用方法在应用中的一些不足,简要介绍了综合“3S”集成技术的“精准土地”调查的原理和流程,并对应用中出现的坐标系统转换和精度偏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05.
一种快速图像匹配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了遗传算法的编码,重新定义了交叉变异算子,结合运动估计中一种新的线性搜索方法--线性正方形搜索算法,实现了一种快速匹配算法,试验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806.
油气聚集对石英矿物成岩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气在砂岩储层中的聚集会对石英矿物的胶结作用产生影响。对黄骅坳陷三马探区的石英矿物的包裹体分析以及对开放孔隙中原油抽提物和包裹体中原油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含油级别较低的油层与水层具有相似的均一化温度分布范围,但富含油层中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高值分布范围比低级别油层和水层低,包裹体中的烃类组成与开放孔隙中的主要存在成熟度上的不同。分析认为石油的充注不会使石英矿物的胶结作用立刻停止,石英的次生加大作用仍在继续,但胶结作用受到一定的抑制,当石油充注到一定程度后,胶结作用将会停止,后期进入储层的成熟度较高的原油可能未被捕获。  相似文献   
807.
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黄铁矿的氧化作用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自行分离培养的氧化亚铁硫杆菌(A.f菌)为实验菌株,比较了黄铁矿化学氧化和生物氧化过程中溶液铁离子浓度的变化。研究发现,Fe3 对黄铁矿的氧化速率较低,而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不断将Fe2 氧化成Fe3 使得黄铁矿的氧化速率明显加快,因此生物氧化具有更高的效率。经过44 d的氧化之后,利用扫描电镜对氧化后的黄铁矿表面进行了显微观察,发现Fe3 的化学氧化主要集中在化学键较弱的晶棱部位,而在生物氧化的情况下矿物表面充满了密集的溶蚀坑,溶蚀坑的形状与A.f菌的外形非常相近,且规则排列。这说明A.f菌能够吸附到黄铁矿表面,并且这种吸附具有定向排列的特点。  相似文献   
808.
龙门-锦屏山的东缘发育一系列逆冲断裂和飞来峰构造,逆冲作用使山体向东叠置在四川盆地之上。新的野外调查、显微构造分析和糜棱岩石英组构的EBSD测量表明,在龙门-锦屏山的前震旦纪变质杂岩体西缘(即青藏高原东缘)发育一条近NS向的大型韧性拆离断裂,被20Ma以来形成的NW—SE向鲜水河韧性走滑剪切带[1]左行错位80km。青藏高原东缘韧性拆离断裂中黑云母40Ar-39Ar测年获得112~120Ma的年龄,表明龙门-锦屏山的崛起可能与白垩纪开始的垂向挤出机制密切关联。结合四川前陆盆地的沉积及演化特征,认为晚三叠世时期羌塘/东昆仑/扬子陆块的碰撞形成松潘-甘孜造山带,晚三叠世—侏罗纪在其东南缘形成四川前陆盆地沉积;早白垩世龙门-锦屏山开始抬升,晚白垩世快速崛起,在四川前陆盆地沉积之上叠置白垩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的沉积。龙门-锦屏山的崛起与白垩纪以来扬子板块岩石圈对于松潘-甘孜地体的陆内俯冲作用有关,使位于中下地壳的变质基底岩石在挤出机制下隆起。  相似文献   
809.
里下河地区浅部沉积物多为全新世中、晚期堆积,多数地区缺失全新世早期沉积。沉积物以淤泥质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粉砂质淤泥、淤泥质粉砂、淤泥及泥炭为特征。沉积前的古地貌为四周高、中间低的碟形盆地。古气候经历了温湿—暖湿—温湿—温干的变化过程。区内曾有两次海侵,第一次海侵发生在全新世早中期,范围几乎遍及全区;第二次海侵发生在全新世晚期,规模小、范围窄、时间短,为海水沿江河倒灌、回溯形起。该区古环境自全新世以来经历了浅水海湾—古泻湖—湖沼地及平原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现今河湖稠密的低凹平原。  相似文献   
810.
An explosion in a borehole or an accidental explosion in a tunnel will generate a two-dimensional (2-D) compressive wave that travels through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For the problem of 2-D compressive wave propagation in a rock mass with parallel joints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normal to the joints, parametric studies on the transmission ratio and the maximum rebound ratio are performed in 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 code. The vari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ratio with the ratio of joint spacing to wavelength is generalized into a characteristic curve, which can be used as a predict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i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rebound ratio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is obtained in charts. The charts can be used as a predict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maximum rebound ratio. The proposed prediction models for estima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io and the maximum rebound ratio are applied to a field explosion test, Mandai test in Singapore. The minimum possible values of peak particle velocity (PPV) at the monitoring points ar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proposed predict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io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normal to the joi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ximum possible values of PPV ar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proposed predict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maximum rebound ratio along the same radial direction. The comparison shows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field-recorded PPVs and the estimated range of PPVs given by the minimum possible PPVs and the maximum possible PPVs at the monitoring points in Mandai test. The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estimated and field-recorded values validates the proposed prediction models for estimating peak particle velocity in a rock mass with a set of joints due to application of a compressive wave at the boundary of a tunnel or a boreh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