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02篇 |
免费 | 1089篇 |
国内免费 | 17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68篇 |
大气科学 | 609篇 |
地球物理 | 894篇 |
地质学 | 3071篇 |
海洋学 | 820篇 |
天文学 | 54篇 |
综合类 | 390篇 |
自然地理 | 6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6篇 |
2023年 | 144篇 |
2022年 | 325篇 |
2021年 | 393篇 |
2020年 | 317篇 |
2019年 | 339篇 |
2018年 | 312篇 |
2017年 | 282篇 |
2016年 | 303篇 |
2015年 | 346篇 |
2014年 | 331篇 |
2013年 | 372篇 |
2012年 | 472篇 |
2011年 | 451篇 |
2010年 | 443篇 |
2009年 | 353篇 |
2008年 | 347篇 |
2007年 | 358篇 |
2006年 | 337篇 |
2005年 | 256篇 |
2004年 | 178篇 |
2003年 | 140篇 |
2002年 | 160篇 |
2001年 | 152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天泉群岛出露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中西段,也是目前该缝合带上所发现的第一套洋岛型岩石组合。通过野外踏勘、剖面测制等对天泉群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天泉群岛由9个孤立、岩石组合不同的洋岛组成,其中独泉沟洋岛、屏风岭洋岛的洋岛组分齐全,见玄武岩、灰岩、砾岩、硅质岩等,其他洋岛的洋岛组分不全。天泉群岛与展金组复理石沉积为整合接触,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天泉群岛的厘定,说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大洋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仍具有成熟的洋壳。该项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演化内容,为反演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2.
根据山丹大黄沟的树轮样本,建立树轮宽度年表.相关分析发现,大黄沟树轮宽度差值年表与山丹上年8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4(P<0.00001).利用大黄沟的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可重建山丹近224年来上年8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变化.交叉检验表明降水重建结果稳定可靠.通过对降水重建序列与周边地区树轮降水重建序列和树轮年表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该重建序列与周边地区的树轮重建降水的干湿阶段变化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并对西北地区极端干旱历史事件有良好的响应.多窗谱分析发现,重建降水序列具有4.2 a、3.4 a、3.2 a、2.6 a的准周期变化;滑动T检验法发现,重建降水序列在1887年、1908年发生过降水突变. 相似文献
43.
应用1956年二月份的高空材料,作者研究了两层模式中各项湍流性涡动输送项的统计性质.根据北京、伊尔库次克、莫斯科、巴黎、奥斯陆等五个地点各不同时间问题中涡度湍流输送的大小和变化分析,可以初步确定:一般说来湍流项并不一定此平均输送项来得个多少,因此不一定可以略去.并且湍流项与平均项之间并没有线性关系等简单关系,因此对于简单地表示出来.由此看来,利用平均运动方程来作中、长期数值预报是不大方便的. 相似文献
44.
白鹤滩水电站左岸边坡受缓倾角软弱面及NW向断层影响,施工、运行期的边坡稳定性问题尤为重要。为研究左岸边坡在开挖卸荷过程中应力场、位移场分布规律,揭示岩体内部破坏失稳机制,利用RFPA3D(realistic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软件以拱轴线剖面为例建立准三维数值模型,再现坝基边坡岩体裂隙萌生、发育、扩展直至贯通的渐进损伤破坏过程。结合左岸边坡开挖卸荷及应力调整过程中的微震活动演化特征,圈定工程边坡潜在危险区域,探讨可能的失稳破坏模式。分析表明:基于离心加载法计算得到工程边坡开挖后安全系数为1.33;边坡表层区域受缓倾角错动带控制,变形破坏最为明显,以小范围楔形体滑移为主。该研究结果可为白鹤滩水电站坝基边坡后期施工提供依据,对于类似岩质边坡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5.
46.
基于信息量与逻辑回归模型的次生滑坡灾害敏感性评价——以汶川县北部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次生滑坡灾害的影响是震后较长时间里人们持续关注的焦点,对其开展敏感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选取5.12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北部作为研究区,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提取地震滑坡信息,在全面分析滑坡与高程、坡度、坡向、岩性、断裂带、地震烈度以及水系等7个影响因子相关特性的基础上,采用信息量法与逻辑回归模型进行灾害敏感性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极轻度、轻度、中度、高度和极高危险5个级别,并对不同模型的适用性开展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模型在描述区域滑坡灾害危险度总体特征方面稍具优势。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受入海水沙减少、海岸带高强度开发和海洋动力作用等的影响,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凸显。基于实测地形和波浪资料,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工程防护区海床侵蚀过程及稳定性变化。工程防护区海床侵蚀主要分布在近岸10 km内,2007—2015年距岸8 km区域内表现强烈侵蚀,堤前海床较2000—2007年时段侵蚀量增大,海床侵蚀向岸加剧。随着现行河口沙嘴的淤积延伸和孤东浅水区的不断侵蚀,孤东南大堤外海逐渐形成了"近岸区深,远岸区浅"的反剖面形态。随着工程防护区近岸持续侵蚀,等深线不断向岸移动,堤前海床不稳定性逐渐加剧,2015年84.20%的堤前海床处于强或极强不稳定状态。本研究可为新形势下黄河三角洲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
三峡库区范家坪滑坡地表形变InSAR监测与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湖北省秭归县的范家坪滑坡是长江三峡库区干流上的大型岩质滑坡之一。阐述了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监测滑坡地表形变的工作方法与技术体系,采用22景3m空间分辨率的TerraSAR-X数据,辅以人工反射体布设和GPS测量,对范家坪滑坡变形进行监测,发现滑坡处在缓慢匀速变形状态,其谭家河滑坡体的形变比木鱼包滑坡体更为强烈,形变最大处的雷达视线向形变速率达到300mm/a。通过综合分析滑坡区2012年大气降雨和长江水位资料,发现年度内范家坪滑坡变形受水位变化和大气降雨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49.
辫状河三角洲是一类常见的沉积体系,也是一类常见的油气储层,其沉积特征、沉积演化过程及内部结构一直受到沉积学研究的关注。为明确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演化过程及生长演变规律,笔者等通过水槽实验模拟辫状河三角洲在平缓的水下底形上逐步发育的过程,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延时拍照等手段进行精准的沉积地貌监测和定量沉积学分析。研究表明:(1)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中,三角洲的规模、水流分散样式、沉积体表面地貌特征及沉积物分布样式存在阶段性差异,可据此将实验辫状河三角洲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2)在最初阶段,辫状河携带沉积物直接入“湖”堆积并形成朵状河口坝,入“湖”水流无明显的水道化特征,随着朵状河口坝逐渐堆积露出水面,三角洲平原初步形成,平原上河道开始分流并导致后续河口坝转变为连续的弧形坝分布于先期沉积体周缘,这一阶段三角洲平均半径快速增加;进入第二阶段后,三角洲平均半径增速减缓,供给河道进入三角洲平原后形成1~2条主干分流河道与多条次级分流河道,并在主干河道河口区形成弧形的前缘朵体;到第三阶段,三角洲平原面积已经较大,其平均半径增速进一步降低,平原上分流河道的分叉性更强、宽度更小,不同分流河道规模...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