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7篇
  免费   2003篇
  国内免费   3073篇
测绘学   1473篇
大气科学   1314篇
地球物理   1633篇
地质学   5518篇
海洋学   1395篇
天文学   114篇
综合类   776篇
自然地理   1190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528篇
  2021年   613篇
  2020年   498篇
  2019年   628篇
  2018年   589篇
  2017年   514篇
  2016年   562篇
  2015年   553篇
  2014年   612篇
  2013年   717篇
  2012年   806篇
  2011年   795篇
  2010年   797篇
  2009年   682篇
  2008年   654篇
  2007年   664篇
  2006年   587篇
  2005年   457篇
  2004年   358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79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樊海龙  杨高学  郭建明  马雪云  刘翔 《地质论评》2022,68(5):2022102002-2022102002
现代地球岩石圈主要由镁铁质上地幔和长英质地壳两个储集层组成,研究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对揭示地球早期地质过程和物质循环、厘定板块构造启动时限具有重要意义。冥古宙—始太古代具有更高的地幔潜能温度和地温梯度,岩浆海冷却形成薄的原始地壳;大洋岩石圈表现为韧性,主要构造机制应为停滞盖层模式,有地幔柱参与。太古宙片麻岩中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TTG)的出现标志着镁铁质原始地壳向长英质陆壳转变的开始。本文总结了地球早期停滞盖层模式到现代板块构造模式下含水玄武岩部分熔融、结晶分异形成大陆地壳的过程,主要包含幔源岩浆停滞盖层(“自下而上”的热管火山岩和“自上而下”的深成侵入岩构造模式)、增厚镁铁质地壳部分熔融、俯冲洋壳、岛弧及洋底高原部分熔融模式;陆壳的破坏和消减主要受陨石撞击、分层沉降、重力不稳导致拆沉控制;板块构造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地球内部的热量扩散,俯冲作用加快了洋壳和陆壳之间的物质循环。最后,结合太古宙变质岩、古老克拉通岩石学特征和锆石Hf、O及全岩Nd、Sr、Ar、Ti同位素组成,讨论了陆壳的形成时间和演化过程: 3.0 Ga之前形成了现有陆壳体积的60%~70%,厚度约为20~40 km;3.0~2.5 Ga,地壳改造速率明显增加,陆壳生长和破坏速率达到动态平衡,表明全球性现代板块构造体制逐渐成为控制大陆形成、裂解和陆壳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2.
范明璞  柳小明  孙圣思 《地质论评》2022,68(5):2022102003-2022102003
锆石辐射损伤测年是一种新兴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封闭温度为~230 ± 25 ℃),其原理是依据拉曼半高宽(ν3)计算出锆石所累积的α通量,结合U、Th含量,得出锆石辐射损伤的累积时间,即锆石辐射损伤年龄。相较于其他低温年代学方法,锆石辐射损伤测年具有测试简便、高效、低成本、双(多)定年等优势,在地学研究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已成功应用于示踪物源区和揭示岩体热事件等领域。然而,该方法尚存几个关键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微区测试的空间不匹配性、封闭温度存有争议、较大的年龄偏差等,这无疑阻碍其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更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锆石辐射损伤测年方法的起源、原理和测试方法,总结了相关应用的重要进展,阐述了锆石辐射损伤测年方法的尚存问题,并对该方法的发展趋势作以展望,以期为年代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93.
火山喷发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是控制火山岩油气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对陆上喷发沉积火山岩与水下喷发沉积火山岩的判别研究主要集中在岩性组合特征、结构与构造特征、蚀变特征、产状、孔隙及裂缝发育特点等方面,而利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来反映和记录火山喷发环境的研究尚未引起注意。研究使用Fe2O3/FeO和Fe2O3/(Fe2O3+FeO)作为火山岩氧化系数,充分考虑岩石酸度、风化淋滤作用、溶蚀蚀变作用、构造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改进了传统意义上基于火山岩氧化系数的火山喷发环境判别标准。在新疆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上石炭统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卡拉岗组火山岩喷发沉积环境复杂,以陆上氧化环境为主,频繁水陆交替的复杂环境也存在,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喷发沉积环境相对单一,主要沉积保存于水下还原环境;与前人基于本区上石炭统火山岩共生岩石与化石组合、风化壳以及火山岩夹持的部分泥岩微量元素比值特征等有效判别依据得到的喷发环境结果是相符的,且该地球化学方法具有普适性,可应用于不同盆地、不同地质时代火山岩喷发沉积古地理环境的判别研究中。  相似文献   
994.
周金胜  王强 《岩石学报》2022,38(5):1399-1418
岩浆是将地球内部物质传送到表层系统的主要载体,并造成显著的资源聚集和环境效应。岩浆动力学是研究岩浆的迁移、储存、演化、就位以及喷发过程,侧重物理机制。这些岩浆过程主要发生在岩浆通道系统中,包括岩浆储库和岩浆管道。本文对目前国际岩浆动力学领域一些热点和前沿进行了介绍,这包括从岩浆房到岩浆储库概念的转变、岩浆储库的生长和动力学演化过程、岩浆过程的时间尺度以及岩浆中晶体的生长。然后阐述了岩浆中挥发分的种类和溶解度、获取天然岩浆挥发分含量的方法、一些典型镁铁质岩浆中的挥发分含量、岩浆去气的化学和物理机制,并简要梳理了热液金属矿床的形成过程和岩浆挥发分进入地表圈层系统引发的环境气候效应。最后列举了一些岩浆动力学有关的重要科学问题并建议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5.
国际地层委员会官网与《国际年代地层表》(2015/01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地层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精确定义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并制作"国际年代地层表",为国际地学研究提供共同语言。国际地层委员会官网承担了国际地层委员会的信息服务之职能,尤其是"国际年代地层表"的更新与发布。"国际年代地层表"的更新主要源于几方面的因素:有新的年代地层单位被正式确立,各级年代地层单位有新的划分方案被认可,或是获得了新的地质年龄数据等。自2013年起,"国际年代地层表"每年至少更新一次,以反映国际年代地层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地层学者长期积极参与国际年代地层研究工作,并认真开展"国际年代地层表"的引进和汉译工作。在本文中同时发布了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表》(2015/01版)的中文版。  相似文献   
996.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植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关键技术是消除植物样品的有机基体效应,本文通过预处理方法中的酸消解体系、称样量和消解方式消除其影响。以国家标准物质灌木枝叶组合样(GBW07603)为材料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硝酸-过氧化氢、硝酸-氢氟酸、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3种酸溶体系的消解效果,以确定最佳酸溶体系,进而定量研究2种称样量(50 mg和100 mg)和3种消解方式(密封高压二次消解、密封高压一次消解、微波消解)的消解效果,并以In作为内标采用ICP-MS测定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酸溶体系的消解效果最好;50 mg的测定值更接近于参考值;微波消解法的测定值明显偏低,而密封高压二次消解法是灌木枝叶样品预处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7.
卡拉麦里地区处于中亚—兴蒙成矿域东准噶尔成矿带的南段,晚古生代增生—碰撞过程明显、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矿产资源丰富。晚古生代增生—碰撞成矿作用集中在两个时期,卡拉麦里北缘至野马泉为主的泥盆纪和卡拉麦里构造带为主的早石炭世中晚期—二叠纪。本文在综合研究基础上,根据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增生—碰撞过程的地球动力学和成矿特征,将成矿系统划分为:泥盆纪活动大陆边缘斑岩型金成矿系统,早石炭世中晚期后碰撞挤压—伸展转换阶段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金铜成矿系统,晚石炭世—二叠纪后碰撞伸展阶段造山型金铜成矿系统和岩浆热液型锡金成矿系统,以后3类为主。矿床组合包括: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岩浆期后热液脉型金矿、斑岩型铜金矿、构造控制脉型铜矿和云英岩—石英脉型锡矿。认为该地区的泥盆纪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可能被晚石炭世—二叠纪后碰撞造山型金成矿系统所叠置而不易识别,后碰撞作用主导了该地区主要成矿系统,大陆岩石圈拆沉和软流圈地幔上涌产生的走滑伸展构造—壳幔岩浆作用—混合流体作用是卡拉麦里地区金属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998.
范文博 《地质论评》2015,61(6):1383-1406
从1920年叶良辅在北京西山命名"下马岭页岩"到现在的近百年时间里,下马岭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本文从岩性组成、沉积序列及环境、分布范围及区域变化、年代地层学、古生物学、含油气性、古海洋演化、基性岩床、盆地性质及演化等多个视角,对下马岭组的地质特征及相关地质、科学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这有利于我们对下马岭组及其内涵更为全面、细致、深刻的了解,也为探索华北乃至整个地球中元古代时期的演化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99.
塔里木盆地塔中-巴楚地区奥陶系内部存在一期重要的不整合。通过对数十口钻井的地层、古生物研究及与露头剖面的对比,发现该不整合的顶、底层位变化较大,地层缺失量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覆于鹰山组第三段(下奥陶统上部)之上,且有部分钻井良里塔格组下部也发育不全,缺失了至少11个牙形石带,相当于有17~20Ma的地层缺失;其二是巴楚地区,良里塔格组覆于鹰山组第二段或鹰山组第一段(中奥陶统下部)之上,缺失了至少8个牙形石带,相当于有约14Ma的地层缺失。上述地层缺失主要是由于中奥陶世以后塔里-巴楚地区出水成陆,碳酸盐岩地层受大气淡水溶蚀的结果。在不整合之下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的岩溶是十分重要的油气储层。因此,对该不整合的研究对于塔中、巴楚地区奥陶系,特别是鹰山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成分和流体包裹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卢焕章  单强 《岩石学报》2015,31(4):1108-1116
自然界中的成矿流体按其主要成分,可分为:(1)岩浆,即形成岩浆矿床的岩浆;(2)以H2O为主的流体(含Na Cl);(3)以CO2为主的流体。地壳中的流体类型很多,只有含一定金属元素含量的,并且达到一定浓度时才称为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基于对矿床中流体包裹体和天然成矿流体中金属种类和含量的测定,这些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按金属元素含量可以分为五组,成矿流体可以来自岩浆、岩浆热液、大气降水、盆地卤水和变质流体等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