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2篇
  免费   1086篇
  国内免费   1626篇
测绘学   938篇
大气科学   576篇
地球物理   823篇
地质学   2823篇
海洋学   775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388篇
自然地理   658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349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326篇
  2018年   293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271篇
  2015年   324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356篇
  2012年   455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345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353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在分析区域地质新构造运动、地震及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小窑湾港址的区域及场地稳定性作了研究,认为该区属次不稳定区,对场地而言,缓丘,红粘土砾石段和粘性土等地段为稳定性较好的地段。  相似文献   
992.
基于Bishop条分法的多点多向地震动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合成的多点、多向地震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基于Bishop条分法推导了地震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表达公式。在此基础上,针对某一具体算例,分析了不同地震峰值加速度下的不同坡高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并与单点、单向地震动输入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于本文给出的算例,在坡高与地震峰值加速度都相同的条件下,多点、多向地震作用下的边坡安全系数要大于单点、单向作用下的安全系数;当坡高小于30 m、地震峰值加速度小于0.1 g时,多点、多向地震动作用下的边坡安全系数与单点、单向相差不大;当坡高大于30 m、地震峰值加速度大于0.1 g时,多点、多向地震动作用下的边坡安全系数相对单点、单向要小36%以上,此时边坡稳定性评价必须考虑地震动的多点、多向特性。  相似文献   
993.
条形基础砂土地基的破坏模型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条形基础砂土地基的剪切破坏形式和承载机理,在相似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组条形基础砂土地基的模型试验,模拟了砂土地基受荷后产生变形、扩展直到破坏的全过程;测量并分析了地基中不同点处的土压力大小及其分布规律,观测了剪切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模型试验能够很好地体现砂土地基变形、破坏的整个过程及其沉降变形特性、地基中各点的真实应力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对于研究深基坑变形过程和破坏形态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辽河油田薄层砂体的预测与追踪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河盆地及其外围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浊积扇、河流相、扇三角洲等多种类型的砂体,单层砂体较薄.为了准确地部署井位,应用井约束反演,地震属性分析和分频分析等技术,对不同类型的薄层砂体及含气砂层进行了预测,较准确地刻画了薄砂层的分布及形态,为部署井位提供了依据.经钻探,预测比较准确,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5.
本文详细阐述了并行计算技术及其在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中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几个代表性的并行算法实例.这些结果表明,在拥有强大的并行机的基础上,基于并行计算开发环境(MPI和PVM等)设计高效的并行算法,通过分配合理的并行粒度、通信开销、负载平衡等执行高效的并行计算,可以有效加快处理速度、降低成本.目前,并行算法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应用已较为成熟,近年来向更实用的基于PC机群的并行技术发展.然而,在非地震方法中,并行算法应用较少见文献报道,研究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在大地电磁的二维和三维正、反演问题上,并行计算技术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重视.随着资源和能源需求的增长,地球物理勘探向深度和广度快速发展,大幅增长的数据量使得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和高效的并行算法在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发展和应用将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96.
星载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载SAR已成为海洋内波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回顾了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进展,特别是有关国内外SAR海洋内波的遥感成像机理研究、遥感成像仿真研究和遥感探测研究的发展,同时针对目前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有待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7.
Ridge subduction and porphyry copper-gold mineralization:An overview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Many large porphyry Cu-Au deposits are connected to adakitic rocks known to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ridge subduction. For example, there are several subducting ridges along the east Pacific margin, e.g., in Chile, Peru, and South America, most of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large porphyry Cu-Au deposits. In contrast, there are much fewer ridge subductions on the west Pacific margin and porphyry Cu-Au deposits are much less there, both in terms of tonnage and the number of deposits. Given that Cu and Au are...  相似文献   
998.
The Ordovician radiation is among the major bioevents in earth history that have drawn great attention from geologist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re have been hundreds of publications treating various aspects of this radiation. The study of the event involves a broad spectrum of research fields and concerns many scientific questions. Many opinions and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on the triggering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radiation. Herein the authors critically review the study of the Ordovician rad...  相似文献   
999.
高原季风对500hPa中纬度西风带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8--2008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1958—2007年中国560站夏季降水资料,设计了一个区域西风指数,探讨了高原夏季风和500百帕中纬度西风带活动的时间一频率多层次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以及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对区域西风带活动具有显著的影响,近61年来,两者总体变化趋势相反,前者增强后者减弱。除了都具有1—2年、27—28年和线性趋势变化的共同周期外,还呈现出各自的周期变化,并且均发生过一次年代际气候跃变现象,前者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者发生在80年代中期,高原夏季风由偏弱转为偏强,区域西风由偏强转入偏弱,在跃变前后两者各种周期的时间尺度和强度存在明显的不同。如果排除1—2年周期的不确定性,预计接下来高原夏季风将直接进入偏弱期,区域西风指数可能在3—4年后才转入偏强期,并且高原夏季风会比区域西风指数提前发生突变,对区域西风指数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高原夏季风不仅自身对我国夏季降水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它通过影响中纬度西风带的活动,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1000.
近46年中国冬季日均气温及极端温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1961—2006年我国599个站的冬季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冬季各月最低(高)日均温度、低温日数及三种极端温度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冬季各月最低、最高温度的变化均呈明显上升趋势,2月份升温最显著,日均气温低于5℃的冷日数和日均气温低于-10℃的严寒日数在冬季各月都是减少的。全国近46年冬季极端低温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1986年出现一次跃变,2006年最少;极端高温日数普遍增加,1995年出现跃变,1998年达到峰值;霜冻日数在27°N-46°N间区域显著减少,跃变点在1987年,最低值出现在199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