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9篇
  免费   1031篇
  国内免费   1453篇
测绘学   519篇
大气科学   1116篇
地球物理   1439篇
地质学   2779篇
海洋学   750篇
天文学   240篇
综合类   525篇
自然地理   625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282篇
  2021年   306篇
  2020年   266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286篇
  2016年   349篇
  2015年   265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307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26篇
  2010年   301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291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235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214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地震前孕震区地下介质的电性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发生异常变化。通过对地震前后的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的参数的计算、分析和研究,有可能提取出可靠的地震短临前兆异常(曾小苹等,1990)。为了进一步开展对该方法研究工作并使其在我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得到应用,我们使用了静海台的地磁记录资料,分析计算了该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在地震前后的变化情况,确立了该方法应用天津地区地震预报的短临异常特征及指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2.
对2017年11月1日—2018年1月31日与2018年11月1日—2019年1月31日连续两年青岛市大气PM1进行监测,获取了PM1中含碳组分的变化趋势,结合国控站点监测数据和气象条件,分析了秋冬季PM1来源.结果表明:2017、2018年秋冬季观测期间PM1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0.58±25.98、42.55±25.05 μg/m3;霾日质量浓度分别为84.71±16.70、81.52±18.39 μg/m3.与2017年相比,2018年同期PM1质量浓度增长4.85%,霾日下降3.76%.2017年霾日PM1中OC、EC质量浓度分别为13.67±3.95、3.95±1.02 μg/m3,2018年分别为16.48±6.34、3.34±1.16 μg/m3.与2017年相比,2018年霾日OC质量浓度增长20.56%,EC下降15.44%.2017、2018年霾日SOC质量浓度分别是非霾日的1.28和2.15倍,表明霾污染发生时易发生有机碳二次转化.含碳组分主成分分析均解析出3个因子.因子1解释变量均最大,分别为58.98%、67.14%,其表征含碳组分主要源于生物质燃烧、燃煤、道路扬尘及汽油车尾气等排放源.由后向气流轨迹分析得出,2017、2018年秋冬季气团轨迹多起源于内蒙古,经河北、天津、山东等省市抵达青岛.  相似文献   
53.
应用三维动态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中国北部地区的地壳对邻近的渤海与黄海海平面变化的响应。虽然此应力场过于微弱不足以引发地震,但发现应力集中的位置及应力场变化较大的位置恰好与某些现代地震的震中一致。这一结果表明研究地壳对广泛分布的载荷的响应对研究区域地震构造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4.
Since the 20th century, numerous Quaternary moraine dating methods have emerged, including lichenometric, moraine 14C, quartz sand thermoluminescence (TL),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and 10Be, 26A1, 36C1, 3H, 21Ne nuclide dating methods. These dating methods are widely applied to determine moraine ages and have provided a large dataset. Unfortunately each method has its defects. In this paper, we will review these various dating methods and provide some comments.  相似文献   
55.
通过对水库中12个围隔两次取样的叶绿素a浓度(单位:μg/L)、化学耗氧量(单位:mg·O_2/L)和塞克透明度(单位:m)的实验数据分析,求得如下回归方程: (1)[Chla]=17.60·[SD]~(-1·86) r=-0.87 (2)[Chla]=-28.85+7.32·[COD] r=0.89 (3)[COD]=6.88·[SD]~(-0·68) r=0.91本文还对这些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6.

为了评估不同聚类算法对雷暴系统的识别效果,进一步提高雷电临近预报能力,本文采用地闪定位数据和雷达反射率数据,利用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 with Noise,DBSCAN)、快速搜索和查找密度峰聚类(Clustering by Fast Search and Find of Density Peaks,CFSFDP)以及改进的快速搜索和查找密度峰聚类(Extended Clustering by Fast Search and Find of Density Peaks,E_CFSFDP)三种聚类算法,对2018年9月21日19∶15—20∶57(北京时)发生在(114°—117°E、27°—30°N)区域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了聚类识别计算,探讨了三类聚类算法在雷暴系统识别中的差异。结果表明:(1) DBSCAN算法在地闪数据分布清晰且不同数据簇之间有显著距离间隔时,分类识别的准确率较高;当各个闪电数据簇的簇间距离或密度相差很大时,分类识别的准确率较低;(2) 地闪数据“无密度峰值”分布时CFSFDP算法会分裂出错误类,每个闪电数据簇仅具备唯一的密度峰值点是CFSFDP算法识别准确的前提条件;(3) E_CFSFDP算法解决了CFSFDP算法的“无密度峰值”问题,受地闪数据分布影响较小,因此基于E_CFSFDP算法的雷暴系统识别准确率明显高于DBSCAN和CFSFDP算法。

  相似文献   
57.
郑魁香 《地震研究》2003,26(2):112-119
在北纬 2 1°~ 2 6° ,东经 119°~ 12 3°内 ,依据板块运动、地体构造界线、活动断层分析和强震震中分布四个因素 ,绘制台湾地区的地震地体构造区分图 ;将台湾地区分成东西两个地震区 ;E1~E4、W1~W4等共八个地震带。根据强震幕式分析、地震活动性水平分析、地震频次与缺震异常分析和空区与条带分析四个地震趋势分析步骤 ,分析 2 0 0 1年和 2 0 0 2年台湾地区的中强地震趋势。实际地震结果表明 ,这种地震趋势分析方法在台湾地区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8.
基于节水视角的中国水资源压力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资源节约视角,采用区域水资源规划消耗量占该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重来测算水资源压力指数,运用趋势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2005-2017年中国31个省市水资源压力指数空间格局演化特征与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选取8个相关变量,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水资源压力指数空间分异的因素,结论如下:①研究期内,...  相似文献   
59.
黄渤海大风的客观相似预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MICAPS资料为基础,海平面气压资料为指标,设计了一种通过计算相似系数查找相似形势,制作黄、渤海地区24h大风的客观预报方法,并建立了包括109个大风历史个例资料库。试验结果表明,风速预报的平均误差在20%以下,满足大风预报业务的要求。相似法具有不需依赖国外资料及计算简单迅速的特点,它不仅是现在日常业务的一个补充,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可以在战争等非常情况下使用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60.
The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40Ar/39Ar dates are ultimately linked to co-irradiated reference materials of known age. Here we provide new data from the SK01 sanidine, which was analysed in three different laboratories to evaluate it as a 40Ar/39Ar reference material. Aliquots of 5 mg, incrementally heated in two laboratories, yielded indistinguishable results with a weighted mean age of 27.58 ± 0.06 Ma (95% confidence level). Single-crystal step heating and single-crystal total fusion analyses of SK01 sanidine were undertaken in the third laboratory to further test the intracrystalline homogeneity. For the seven step-heating analyses, six crystals yielded nearly concordant age spectra with 40Ar/39Ar ages ranging from 26.853 ± 0.094 Ma to 26.963 ± 0.067 Ma, whereas one crystal gave an older age of 27.774 ± 0.071 Ma with a slightly discordant age spectrum. Twenty-three single-crystal total fusion analyses yielded 40Ar/39Ar ages ranging from 27.070 ± 0.108 Ma to 27.736 ± 0.062 Ma with a dispersion of ~ 3.8%. The older ages from single-crystal total fusion dates a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an inherited or excess argon component in some crystals. This is an initial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SK01 sanidine, and additional work needs to be conducted to further evaluate the age dispersion so that it can be utilised as a 40Ar/39Ar reference mater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