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3篇
  免费   648篇
  国内免费   997篇
测绘学   222篇
大气科学   761篇
地球物理   902篇
地质学   1543篇
海洋学   450篇
天文学   258篇
综合类   241篇
自然地理   32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使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成果数据 ,将监测成果及时有效地应用于日常的土地管理和规划中 ,需要建立动态监测数据库。本文阐述了在建立数据库过程中 ,如何将动态监测成果的栅格数据矢量化以及如何将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统一到一个地理数据库系统中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2.
¶rt;naa, m ma um uu maunuu m am muu ¶rt;uauu um. nua a mau ammama a, n¶rt; mnu ma u u au uu u¶rt;mu.  相似文献   
233.
土壤磷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受岩性、气候、土壤年龄、理化性质、地形、植物和微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山地植被和土壤垂直带谱为研究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提供了理想试验场。选取未受人类破坏的贡嘎山燕子沟5个垂直植被带(裸地、高山灌丛带、暗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和阔叶林带,海拔分别为3 761 m、3 600 m、3 403 m、2 700 m和2 334 m),采集了40个土样,测定了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并采用连续提取法测定了土壤的生物有效磷、铝结合态磷、铁结合态磷、原生矿物磷、有机磷和残余态磷。结果表明,燕子沟土壤A层部分磷形态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征。土壤A层的原生矿物磷随海拔的降低而显著降低,有机磷则呈现与原生矿物磷相反的变化趋势。而生物有效磷始终较低,次生矿物磷(铝和铁结合态磷)也较低,残余态磷的含量变化不大,始终是土壤总磷的最大组分。在高海拔地区原生矿物磷是总磷的第二大组分,而在低海拔地区,有机磷则成为总磷的第二大组分。植物是控制燕子沟土壤磷空间分布的相对重要因素,植物一方面通过控制土壤p H进而影响土壤原生矿物磷的含量,另一方面直接吸收生物有效磷,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磷,导致有机磷随海拔降低而显著增加。此外,植物还通过"泵吸作用"导致总磷在土壤剖面上呈现由表层向底层降低的分布模式。次生矿物磷含量较低表明地球化学作用在影响燕子沟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34.
西太湖沉积物污染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刘恩峰  沈吉  朱育新 《地理科学》2005,25(1):102-107
通过对西太湖MS、DLS沉积短岩芯中金属元素、营养指标的对比分析,讨论了西太湖近80年来的元素地球化学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以前,西太湖沉积物中元素为自然来源;40~70年代末期,除北部Hg、TP受到人为污染之外,其余元素仍主要为自然来源;70年代末期以来,重金属元素人为污染逐渐加重,湖泊营养程度升高。西太湖北部沉积物中Pb、Zn、Mn、Ni、As污染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Hg污染开始于40年代初期;与北部相比,南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较短,Pb、Zn污染开始于70年代末期,As、Mn、Ni、Hg污染开始于80年代中期~末期。西太湖北部、南部沉积物中TN、TOC含量70年代末期以来开始增加,C/N比值增大,有机质外源输入比例增加。西太湖北部沉积物中TP含量自40年代初期以来逐渐增加,受到人为污染;南部TP含量在40~70年代略高,但无明显的人为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235.
煤层气的开采受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块的主控因素各不相同.山西河东煤田三交区块构造简单,煤岩渗透率和临储比相对其他区块较优,含气性良好,是煤层气开采的优势区块,但是区内不同气井产气量却相差很大.结合现场排采井采出水的水质分析实验与stiff图解法,综合分析各种地质因素,认为水文条件是该区块控气的主要因素,且水文地质控气存在着正负效应耦合的特殊性,合理分析水文地质特征是成功开采煤层气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36.
1. IntroductionOzone is one of the trace gases in the atmosphere distributed in 10--50 km altitude withthe maximum in 20--28 km. Ozone is significant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impacting theclimate and environment: 1) Ozone absorbs harmful solar ultra--violet radiation for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system on the Earth; 2) ozone heats the stratosphere and forces the circulation systems in this layer; 3) ozone variation in the stratosphere can change the incomingradiation at the surface leve…  相似文献   
237.
After the 2015 MS8.1 Nepal earthquake, a strong and moderate seismicity belt has formed in Tibet gradually spreading along the northeast direction. In this paper, we attempt to summarize the features and investigate the primary mechanism of this behavior of seismic activity, using a 2-D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model with tectonic dynamic settings and GPS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as the constraints.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NE-trending seismicity belt triggered by the 1996 Xiatongmoin earthquake, we discuss the future earthquake hazard in and around Tibet. Our results show that:the NE-directed seismicity belt is the response of enhanced loading on the anisotropic Qinghai-Tibetan plateau from the Indian plate and earthquake thrusting. Also, this possibly implies that a forthcoming strong earthquake may fill in the gaps in the NE-directed seismicity belt or enhance the seismic hazard in the easter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zone) and western (Tianshan tectonic region) parts near the NE-directed belt.  相似文献   
238.
用NMC1982~1993年海洋再分析资料集,分析近赤道太平洋(10°S~10°N)海洋上层(0~400m)温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揭示,上层海温的年际变化比季节变化大。在ENSO年或反ENSO年,由于斜温层深度变化大,斜温层附近的海温异常比海表还大,无论在西太平洋暖水区,还是东太平洋冷水区,斜温层附近温度距平都可达±7°℃以上,而且西太平洋暖水区的最大异常出现在赤道两侧4°~9°区域。  相似文献   
239.
通过对澜沧江杂岩带小黑江-上允地区蓝片岩的岩相学、地球化学、成因矿物学以及相平衡模拟的综合研究,阐述蓝片岩的原岩以及变质演化过程。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蓝片岩具有一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弱Eu正或负异常,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与OIB相似,其原岩可能为OIB型玄武岩。详细矿物学研究表明,本区蓝片岩记录了俯冲峰期蓝片岩相变质和峰期后绿片岩相变质两个变质阶段,其矿物组合分别为蓝闪石+钠长石+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绿帘石和蓝闪石+钠长石±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通过Na_2O-Ca O-Fe O-MgO-Al_2O_3-SiO_2-H_2O-O体系相平衡计算,得到两个阶段的压力范围分别约为0.95 GPa和0.40 GPa。  相似文献   
240.
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结构设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抗震设计中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必要性,指出了研究双向地震作用的必要性,通过国内外规范相关条文的对比指出目前研究有待完善的关键问题和方向,结合近期研究成果对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