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91篇 |
免费 | 1409篇 |
国内免费 | 21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15篇 |
大气科学 | 1633篇 |
地球物理 | 1651篇 |
地质学 | 3961篇 |
海洋学 | 1132篇 |
天文学 | 271篇 |
综合类 | 672篇 |
自然地理 | 10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178篇 |
2022年 | 367篇 |
2021年 | 418篇 |
2020年 | 394篇 |
2019年 | 401篇 |
2018年 | 477篇 |
2017年 | 393篇 |
2016年 | 481篇 |
2015年 | 411篇 |
2014年 | 476篇 |
2013年 | 453篇 |
2012年 | 448篇 |
2011年 | 478篇 |
2010年 | 502篇 |
2009年 | 469篇 |
2008年 | 456篇 |
2007年 | 381篇 |
2006年 | 324篇 |
2005年 | 288篇 |
2004年 | 234篇 |
2003年 | 237篇 |
2002年 | 248篇 |
2001年 | 217篇 |
2000年 | 232篇 |
1999年 | 301篇 |
1998年 | 221篇 |
1997年 | 221篇 |
1996年 | 180篇 |
1995年 | 160篇 |
1994年 | 134篇 |
1993年 | 118篇 |
1992年 | 80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37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66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辽河三角洲地区海平面上升趋势及其影响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潮位资料分析,辽河三角洲平原和辽东湾东岸近四五十年来相对海平面处于上升趋势,从7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上升量为5mm左右.考虑到辽河三角洲平原地面下沉以及全球性海平面将加速上升,预计下个世纪内,辽河三角洲平原相对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将达到8-10mm/a,到205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量将达到40~55cm.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不同的海平面上升量将造成的土地淹没损失进行了预测.如不加防护,相对海平面上升0.5m时,将淹没近4000km2,包括整个营口市区和半个盘锦市区;上升1.0m时,将淹没5000km2.对海平面上升将造成海岸侵蚀、风暴潮和洪涝等灾害加剧等影响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2.
113.
本文以我国北黄海的烟威渔场为研究对象,采用优选因子场预报模式,对盐度的时空变化进行预报试验。文中对所采用的统计预报方法,作了简要介绍。对影响本海区盐度变化的显著因子及预报结果作了初步分析。预报试验表明:预报的总体平均绝对误差为0.27‰,预报相对误差在18%左右,预报误差小于0.5‰的站数占总站数的85%,预报趋势与实测资料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4.
Study of the feeding capacity of silver carp and bighead carp by means of experimental ecologyshowed that the filtering frequency of silver carp was sligh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bighead carp,but thatthe latter's suction volume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former's so the filtering rate(filtering frequency mul-tiplied by the suction volume)of silver carp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bighead carp.The filtering efficien-cy of silver carp for phytoplankton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bighead carp for them.The removal ratesof silver carp for phytoplankton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bighead carp,but for zooplankton the formerwere smaller than the latter.For food particles about 70 μm both removal rates were almost equal.The feeding habits of the two species in natural waters is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15.
基于MODE对模式预报强风风场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十分关注的模式强风预报性能的客观检验和致灾性强风预警服务效果的合理性判别问题,利用一次强风过程对电网专业气象预警服务效果的检验示范,探讨基于目标(面向对象)的诊断检验方法(Method for ObjectBased Diagnostic Evaluation,MODE)对强风事件检验的适用性。通过对强风空间检验的各个关键参数的选择确定、匹配分析,发现:(1)MODE检验的卷积半径、诊断量权重和匹配阈值等参数的选择,将影响检验目标的适度聚焦和误差表达的客观性,因此需要综合考虑预报和实况场的水平分辨率、用户对该类强天气预报误差的空间和时间冗余度等;(2)MODE检验可较好地量化给出模式预报的整体效果,包括:强风落区的范围大小和位置偏差、强风过程的时间相位差等,从而可量化判别出模式在各个时刻的空报和漏报区域以及对强风过程移动速度和生命周期长度的预报性能。 相似文献
116.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沉降,指示了一个构造相对平静的阶段;中侏罗世早期前渊凹陷迁移至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山前,前渊沉积从晚三叠世的北东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广泛的湖泊相沉积预示了前陆盆地的欠充填状态;中侏罗世中晚期,川西盆地沉降中心又迁移到大巴山山前,相应的挠曲变形又从近东西向转化为北西向,构成了大巴山的前渊凹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沉降中心再次回到米仓山山前,巨厚的前渊凹陷沉积指示了米仓山冲断带的主要活动时期;白垩纪末—古近纪的前渊凹陷则跃迁至雅安—名山地区。川西前陆盆地的同造山沉降中心以四川盆地中心为核心在西部和北部呈弧形迁移,沉积序列不断更替和叠加。中生界各构造层底界构造图显示现今的构造低部位位于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在川西北地区均有东西走向的等值线分布,而川西南地区等值线走向则为北东-南西向。因此分析认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变形可能控制了川西盆地现今的地层变形,形成了川西北地区的南北向构造挤压结构,而晚期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则主要体现在川西盆地的西南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地层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南极半岛东北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总有机碳、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 Corg)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平均值高于现代深海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δ13 Corg的变化说明该海域有机碳来源呈海洋水生生物来源和陆源混合的特征。正构烷烃的峰型分布、主峰碳、饱和烃轻重比C-21/C+22和(C21+C22)/(C28+C29)、甾烷组合和藿烷组合证实研究区西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其陆源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南极半岛和南舍得兰群岛;研究区东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偏以海源为主,且以低等浮游生物、藻类及细菌生物等海源输入为主。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奇偶优势指数(Odd-even Predominance,OEP)和甾烷C29ααα20S/(20S+20R)比值显示研究区D1-7站位和D5-9沉积物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D5-2和D2-4站位的有机质演化程度低,其他站位介于中间状态。饱和烃中姥鲛烷、植烷及其比值(Pr/Ph)等组合显示研究区西部以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为主,其可能是受高温低盐别林斯高晋海水流和附近火山喷发的影响所致;研究区东部以还原—强还原沉积环境为主,可能是受低温高盐的威德尔底层水(WSBW)和威德尔海深层水(WSDW)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18.
119.
120.
采用交叉小波与相干小波变换方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 NOAA卫星观测的外逸长波辐射(OLR)资料,在多年平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选择2005和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讨论了赤道中太平洋地区的对流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西伸与维持的影响与关联.结果表明,7月中旬到8月中旬间,赤道中太平洋地区的对流活动通常表现出半月左右的准周期振荡,与副高活动具有相似的时频结构和周期特征,且前者对后者存在着约一个周期的超前影响,两者的这种时延相关性表现出较好的预报意义;运用大气视热源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讨论了赤道中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引起的经向加热异常对副高西伸的影响,指出由于异常的非绝热加热在副高西伸区域产生异常的反气旋性涡度输送,进而影响和制约副高形态和位置的变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