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西藏尼玛宋我日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尼玛宋我日火山岩是笔者1996年在西藏地质调查时首次发现的。该火山岩东西向带状分布于西藏尼玛县东侧,紧邻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该火山岩主要为陆相喷发的中—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底部不整合在木嘎岗日群(J1—2mg)之上。岩石化学分析表明,其为一套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岛弧主要成员。  相似文献   
102.
臭氧-超声联用处理聚乙烯醇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臭氧-超声(O3/US)联用技术处理聚乙烯醇(PVA)废水,分别考察了PVA初始质量浓度、初始pH、臭氧通入速率、超声功率、超声频率及反应时间对PVA和COD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降解PVA和COD的最佳实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频率对去除率有显著影响,PVA初始质量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较大,反应时间、超声功率、臭氧通入速率和初始pH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影响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佳降解条件为:PVA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初始pH=9、臭氧通入速率4 g/h、超声功率320 W、超声频率40 kHz、反应时间20 min,此时COD和PVA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6.4%和99.3%。超声对臭氧降解聚乙烯醇废水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在最佳条件下,臭氧-超声联用技术比单独臭氧技术对PVA的去除率增加了5.1%,对COD去除率增加了19.4%。  相似文献   
103.
文章以银-钯(Ag-Pd)合金+AgCl在HCl-H2O对热液中的溶解度测定为例,叙述了用合金作为实验初始物和同时测定合金组成的方法。本实验结果与前人在相同实验条件仅用不同方法所获得的结果比较后指出:①本实验中测得的银溶解度位于Zotov和Seward的研究结果之间;②从实验中测得把的溶解度,计算或的存在形式和控制把溶解度反应式的平衡常数与Gammons一致,所有这些结果都表明,用Ag-Pd合金+AgCl作为溶解度反应的初始物研究该合金组成的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提出了控制体系氧逸度的新方法,为从实验上研究成矿元素在低温下的热液行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4.
论信阳地区珍珠云母的成因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淳  徐德明 《矿物岩石》1992,12(3):34-40
产于变余糜棱岩带中的原生珍珠云母首见于我国信阳地区。变余糜棱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珍珠云母、白色云母、十字石和石英,而且其中的珍珠云母、白色云母和十字石都呈变余残斑存在,所以,这些残斑矿物应是糜棱岩化前原岩中的原生变晶矿物。据实验资料,珍珠云母++字石+石英组合形成的温压条件为600—700MPa,560—650℃,fo_2=10~(-12)Pa。这正是一般含十字石和蓝晶石等变度带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因此,珍珠云母++字石+石英组合完全可以成为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5.
Nonthermal emission which occurs in the cores of the 9.4- and 10.4-μm CO2 bands on Mars has been recently identified as a natural atmospheric laser. The emission is believed to be excited by absorption of near-ir solar flux, followed by collisional transfer to the 00°1 state of CO2. A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this mechanism is developed which includes the solar pumping contributed by ~2 × 104 near-ir CO2 lines. The non-Local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NLTE) radiative transfer problem is solved to obtain the 00°1 vibrational state population. This model successfully reproduces the existing center-to-limb observations, although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observations are needed for a definitive test. The model also predicts total fluxes which are close to the observed values. The strength of the emission is predict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stantaneous near-ir solar heating rate. Calculation of the CO2 level populations in this model suppor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is emission as a natural atmospheric laser. Both Mars and Venus are predicted to exhibit level inversions; at large zenith distances several percent of the emergent intensity will be due to stimulated emission. While the stimulated emission present in these lines is not large enough to be of importance to mesospheric radiative equilibrium, it has other interesting consequences.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volume radiation-pumped lasers, which utilize CO2 planetary mesospheres as a gain medium, is theoretically possible.  相似文献   
106.
Deming  Drake  Jennings  Donald E.  McCabe  George  Moran  Thomas  Loewenstein  Robert 《Solar physics》1998,182(2):283-291
We determined the limb profile of the extremely Zeeman-sensitive emission line of Mg i at 12.32 m (811.58 cm–1) during the May 1994 annular eclipse, using the 3.5-m ARC telescope at the Apache Point site on Sacramento Peak, New Mexico. Spectra were recorded at 0.1 cm–1 spectral resolution and 1 s time resolution using a cryogenic grating spectrometer. The time derivatives of the observed line energy and continuum intensity were used to infer high-resolution profiles of the solar limb. Data were obtained at second contact only, since clouds prevented observations at third contact. We find that the emission line energy peaks very close to the 12 m continuum limb. This agrees with our result from the 1991 total eclipse over Mauna Kea, and also with non-LTE radiative transfer theory for this line, which predicts an upper-photospheric origin. However, in 1991, line emission remained observable as high as 2000 km above the continuum limb, whereas the 1994 data show observable emission to only 500 km. This difference greatly exceeds any applicable errors, or sensitivity differences in either data set, and must be attributed to spatial and/or temporal inhomogeneities in the solar limb emission of this line. We discuss possible causes of these inhomogeneit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observations at far-IR and submillimeter wavelengths.  相似文献   
107.
杭州湾潮波运动的一个三维数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坐标变换对杭州湾进行了潮波运动的三维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8.
渤海、黄海和东海是西北太平洋陆缘海,有宽广的大陆架,太平洋潮波长驱直入,在大陆架海域形成显著的潮汐运动,由此而产生的潮余流输送在许多地区显示出重要作用。已有很多学者(方国洪等,1985;黄祖柯,1992)用数值方法计算过渤海的潮波运动,并给出了那里的潮余流分布。渤海的潮余流计算大体上有两种方法:(1)用二维或三维潮波运动方程组计算潮汐和潮流,然后再计算欧拉潮余流(方国洪、杨景飞,1985;于克俊、张法高,1987;黄祖柯,1992);(2)以弱非线性三维拉格朗日平均流理论为基础,计算拉格朗日潮余流,它不仅包括最基本的欧拉余流,而且还包括在浅水比较显著(与欧拉余流同量级)的斯托克斯漂移速度和高阶的拉格朗日漂移速度订正值(郑连远,1992;王辉等,1993)。上述两种方法理应给出大体相近的潮余流分布,但从现有的计算结果来看,这两种方法在渤海给出了几乎完全相反的潮余流输送。 汤毓祥(1990)曾计算过南黄海和东海大陆架区的M2分潮余流,并考虑了斯托克斯速度漂移对它的影响,所得结果和已知的南黄海环流概况颇有相似之处,但由于计算边界取在东海大陆架外缘,那里的潮余流可能失真较大。Chio (1980) 也曾给出过渤海、黄海和东海大陆架区的欧拉潮余流分布,但由于他的开边界也取在东海大陆架外缘,面且他给出的潮汐、潮流数值在靠近中国大陆一侧,误差较大,因此所得潮余流也不能令人满意。 最近,我们完成了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全海区的潮汐、潮流二维数值计算工作(Zhao et al,1993),与实测资料相比,其结果达到的准确程度,无论在潮位还是在潮流方面都比较好。本文以这一数值计算结果为基础,给出了渤海、黄海和东海全海区的潮余流分布,同时还讨论了潮余流与近岸环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9.
海面水位各种高度的出现频率在海洋工程和航运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得出其分布,最直接和可靠的方法当然是利用长期实测资料进行统计。但是在需要获得水位分布的地点往往没有足够长期的资料,这时就必须采用其他的方法来推算。 我国近海引起水位升降的主要因素是天文潮,故利用潮汐调和常数推算天文潮并考虑到到非天文因素的水位变化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办法。这个方法比较准确,但需要进行潮汐预报,计算量比较大。本文提出的方法所涉及的计算量很小,但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这个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由于不同地点海面水位分布有一定的共性,水位分布和它的数字特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而数字特征又决定于潮汐调和常数及非天文水位标准差,因而可利用潮汐调和常数及非天文水位标准差求得数字特征,然后进一步得出水位分布。这个方法所用到的数字特征为标准差、偏度和峰度,它们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为B,P和F,故这个方法被称为BPF 法。 1977年我们提出 BPF 法时,主要应用于海图深度基准面,应用中的有关问题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10.
本文介绍了兴奋剂利太林(哌醋甲酯,)、匹莫林(苯异妥英)预防氮麻醉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