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1篇
  免费   1561篇
  国内免费   2176篇
测绘学   784篇
大气科学   1530篇
地球物理   1766篇
地质学   3954篇
海洋学   1025篇
天文学   253篇
综合类   681篇
自然地理   945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392篇
  2021年   443篇
  2020年   385篇
  2019年   465篇
  2018年   387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459篇
  2015年   401篇
  2014年   456篇
  2013年   473篇
  2012年   498篇
  2011年   489篇
  2010年   464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425篇
  2007年   419篇
  2006年   390篇
  2005年   337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243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206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163篇
  1995年   180篇
  1994年   152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71.
972.
The optical observations of the type Ic supernova(SN Ic) SN 2012 ap in NGC 1729 are presented.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SNe Ic indicates that SN 2012 ap is highly reddened(with E(B- V)host~0.8 mag) and may represent one of the most luminous SNe Ic ever observed, with an absolute V-band peak magnitude of ~-19.3±0.5 mag after extinction correction. The near-maximum-light spectrum shows wide spectral features that are typical of broad-lined SNe Ic. One interesting feature in the spectrum is the appearance of some narrow absorption features tha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use interstellar bands, consistent with the large reddening inferred from the photometric method. Based on the light curves and the spectral data, we estimate that SN 2012 ap produced a56 Ni mass of ~ 0.3 ± 0.1M in the explosion, with an ejecta mass of 2.4+0.7-0.7M and a kinetic energy of E5K= 1.1+0.4-0.4× 102 erg. The properties of its progenitor are also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73.
综合运用风廓线雷达等多种非常规探测资料,对江西省2013年6月29日暖区大暴雨进行分析,并对比6月28日锋面暴雨,归纳总结短时大暴雨发生的一些前兆信号及可用指标。结果表明:1)风廓线雷达能直观反映暴雨区附近中小尺度扰动、近地面弱冷空气入侵、急流脉动发展等特征,1.5—4 km高度层出现16 m/s以上急流对暖区暴雨发生有利,对强降水的发生有1—3 h提前指示作用。2)0.5—1.5 km高度层正的风垂直切变带对应降水发生发展,正速度带中大于4 m/s风速切变对应下游降水加强。3)PWV值在强降水发生前常出现持续上升或波浪上升。PWV值达到65 mm且维持较长时间,同时配合动力触发条件,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PWV值低于60 mm并持续性下降,对应降水趋于减弱停止;强降水落区出现在湿舌前端的PWV等值线密集区内。4)此次强降水主要发生在TBB小于-40℃区域前端的等值线密集区和地面辐合线附近,且地面辐合线的强度、移向与新生单体的发展密切相关;强回波不断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合并加强形成"列车效应",雷达回波上逆风区、急流核、速度对等特征的出现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  相似文献   
974.
Zhu  Xian  Wei  Zhigang  Dong  Wenjie  Ji  Zhenming  Wen  Xiaohang  Zheng  Zhiyuan  Yan  Dongdong  Chen  Deliang 《Climate Dynamics》2020,54(7):3279-3306
Climate Dynamics - As a typical arid and semi-arid area, central Asia (CA) has scarce water resources and fragile ecosystems that are particularly sensitive and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In...  相似文献   
975.
Remark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observations, theories, and simulations of the ocean-atmosphere system,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hort-term climate prediction, among which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Chinese research on tropical air-sea interaction, ENSO dynamics, and ENSO prediction in the past 70 years. Review of the tropical air-sea interaction mainly focuses on four aspec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climate system and ENSO; main modes of tropical Indian Ocean SST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tropical Pacific; main modes of tropical Atlantic SSTs and inter-basin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s of the mid-high-latitude air-sea system on ENSO. Review of the ENSO dynamics involves seven aspects: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ENSO; diagnosis and simulation of ENSO; the two types of ENSO; mechanisms of ENSO initiati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NSO and other phenomena; external forcings and teleconnections; and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SO response. The ENSO prediction part briefly summarizes the dynamical-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 ENSO prediction, as well as the operational ENSO prediction syst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Lastly, we discuss some of the issues in these areas that are in need of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976.
段婧  楼小凤  汪会  郭学良  李集明 《气象》2020,46(2):257-268
中国自1958年以来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碘化银作为主要的催化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备受关注。分析了国内外使用碘化银开展人工增雨雪和人工防雹外场试验作业后降水、土壤和湖泊等的Ag+含量,尽管催化后Ag+含量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地面燃烧炉催化和人工防雹作业,但降水和水库中的Ag+含量远低于饮用水标准。统计了我国外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碘化银用量,结合降水和水库中Ag+浓度观测,认为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使用的碘化银不会对水资源和环境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77.
对2017年11月1日—2018年1月31日与2018年11月1日—2019年1月31日连续两年青岛市大气PM1进行监测,获取了PM1中含碳组分的变化趋势,结合国控站点监测数据和气象条件,分析了秋冬季PM1来源.结果表明:2017、2018年秋冬季观测期间PM1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0.58±25.98、42.55±25.05 μg/m3;霾日质量浓度分别为84.71±16.70、81.52±18.39 μg/m3.与2017年相比,2018年同期PM1质量浓度增长4.85%,霾日下降3.76%.2017年霾日PM1中OC、EC质量浓度分别为13.67±3.95、3.95±1.02 μg/m3,2018年分别为16.48±6.34、3.34±1.16 μg/m3.与2017年相比,2018年霾日OC质量浓度增长20.56%,EC下降15.44%.2017、2018年霾日SOC质量浓度分别是非霾日的1.28和2.15倍,表明霾污染发生时易发生有机碳二次转化.含碳组分主成分分析均解析出3个因子.因子1解释变量均最大,分别为58.98%、67.14%,其表征含碳组分主要源于生物质燃烧、燃煤、道路扬尘及汽油车尾气等排放源.由后向气流轨迹分析得出,2017、2018年秋冬季气团轨迹多起源于内蒙古,经河北、天津、山东等省市抵达青岛.  相似文献   
978.
近年来武汉市臭氧污染日益严峻,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的瓶颈,弄清臭氧及其前体物非线性关系是臭氧防控的关键和基础.本研究基于武汉中心城区2018年4—9月臭氧及其前体物在线观测数据,分析出武汉市臭氧浓度受前体物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呈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观测期间武汉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32.5×10-9,烷烃是武汉市VOCs的主要组分,其次是含氧VOCs (OVOCs)和卤代烃.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定量分析臭氧与前体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削减VOCs会引起臭氧生成潜势的显著下降,而削减氮氧化物则会使臭氧生成潜势升高,说明武汉市臭氧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在人为源VOCs中,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最高,是影响臭氧生成的关键组分.  相似文献   
979.
轨道误差和长波大气延迟组成的系统误差是影响InSAR形变监测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方法在空间域对干涉图的系统误差建模,容易导致长波形变和系统误差相混淆.本文在时空域利用附加系统参数对系统误差建模,同时根据观测值质量对差分相位观测值定权,采用附加系统参数的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形变参数和系统误差,实现了长波形变和系统误差的分离.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形变与系统误差的空间变化特性完全一致的极端情况下,本文方法能实现两者的有效分离,估计的形变速率均方根误差比传统方法降低了98.8%.ASAR数据实验显示当形变尺度较小且分散分布时,本文方法和传统方法得到的结果相似;当形变在研究区内表现为长波变化时,本文方法比传统方法估计的形变结果更为稳健.  相似文献   
980.
田莉  李得勤  王扬锋  段云霞  刘硕 《气象》2020,46(6):837-849
利用环境监测站大气污染物数据、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和0.125°×0.125°的EC再分析资料,结合MODIS遥感火点监测和HYSPLIT4后向轨迹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2015年11月8日和2016年11月5日的两次由于东北地区秸秆焚烧导致辽宁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气象扩散条件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来源等。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地面PM_(2.5)浓度均出现快速上升和下降,其中2015年11月8日重污染过程的污染强度较2016年11月5日强,且持续时间更长。2015年11月8日重污染过程的混合层高度较低,其上层的中性层结转变为逆温层结,抑制混合层高度的发展。同时低层冷平流不断侵入到暖平流下方,使得大气层结稳定性增强,维持时间较2016年11月5日重污染过程更长,低层下沉运动和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增强使得辽宁地面污染物浓度快速累积。而2016年11月5日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受深厚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西部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和地面风场辐合是地面污染物浓度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