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223篇
测绘学   126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386篇
海洋学   14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窦衍光  李军  杨守业 《海洋学报》2012,34(1):109-119
通过对山东半岛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常量、微量元素、有机碳(TOC)以及碳酸盐(CaCO3)等指标的分析,研究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元素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对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元素的平均组成与上陆壳(UCC)相比Al,K,Na,Mg,Fe,Ca,Cu和Zn等元素,相对较低,而Mn,Co,Ni,Cr以及REE元素含量较高,Si和Ti与UCC的含量相当。研究区砂粒级沉积物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值与韩国河流的非常相近;其余粒级沉积物LREE分异较弱,标准化曲线与黄河沉积物的具有相似性。研究区沉积物的元素含量主要受控于源岩组成,存在明显的"粒级效应"。除此之外,Fe-Mn氧化物、生物碳酸盐等因素对元素组成产生一定影响。沉积物物源判别结果显示,山东半岛近岸及其东南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该区域沉积物分布受山东半岛沿岸流及近岸潮流影响。研究区东北部为残留砂,其沉积物元素组成特征与朝鲜半岛和鸭绿江沉积物组成相近,表明研究区东北部砂质区沉积物代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可能由朝鲜半岛或鸭绿江供应。  相似文献   
132.
以传统地图中要素表达要求为依据,分析了GIS中要素表达所存在的问题与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提出了通过图层顺序控制、程序算法、符号分层绘制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了GIS可视化质量。  相似文献   
133.
报道了大兴安岭东部博克图地区二支沟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年代学特征,探讨了它们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以及成岩构造背景。根据LA-ICP-MS U-Pb定年结果,二支沟岩体的侵位年龄为(317.2±2.2) Ma与(319.2±2.3) Ma。二支沟岩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具高硅、富碱,低MgO、CaO的特征,属于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二支沟岩体的Ba/Nb=70.44~98.20,Ba/La=17.85~28.12,δEu具负异常,暗示源区可能为壳源,存在少量地幔物质与强氧化流体混入。此外,二支沟岩体具有高Sr和低Y、Yb的特征(Sr含量>400×10-6,Y含量<18×10-6,Yb含量<1.9×10-6),与埃达克岩类似,但其更为富钾,表明二支沟岩体具有C型埃达克岩特征。二支沟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Rb、K、Ba、Th,相对亏损Ta、Nb、P、Hf、Zr等高强场元素(HFSE),其 (La/Yb)N=12.05~18.03,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其Rb、Ba含量和Rb/Yb(51.49~148.93)、Ba/Yb(430.17~698.83)比值明显高于MORB,与海拉尔盆地和西藏冈底斯埃达克岩相似,表明其成因为底侵作用新生的增厚的玄武质下地壳的熔融。研究区晚石炭世岩浆形成于造山阶段挤压环境。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于晚石炭世((317.2±2.2) Ma之后)构造背景由碰撞造山晚期的挤压、地壳加厚向造山后期的伸展、垮塌的环境转换,并向更加稳定的板内构造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134.
冀晋辽地区燕山期超钾过铝质斑岩特征及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冀晋辽地区燕山期岩浆岩十分发育,从中可以识别出一套超钾过铝质斑岩。它们由浅成相和火山颈相的流纹斑岩、石英斑岩以及石英长石斑岩组成。前两种岩石92个样品的SiO2、K2O、Na2O、K2O/Na2O的平均值分别为75.47%、7.13%、0.85%、10.12,后一种岩石3个样品平均值依次为64.76%、8.18%、0.38%、21.53。这些岩石的A/CNK 变化范围在0.98~1.45之间;14个酸性岩石稀土元素样品的ΣREE 、δEu平均值是107.64、0.41,表现出岩性和岩相稳定、呈独立地质体形式产出和形成于晚侏罗纪的特点。本文以选择的11个岩体为代表,初步论述和讨论了这类岩石的地质学、岩石学、主要和稀土元素特征;提出其属于超钾过铝质岩类,代表了一种特殊壳源岩石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5.
近年来受入海水沙减少、海岸带高强度开发和海洋动力作用等的影响,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凸显。基于实测地形和波浪资料,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工程防护区海床侵蚀过程及稳定性变化。工程防护区海床侵蚀主要分布在近岸10 km内,2007—2015年距岸8 km区域内表现强烈侵蚀,堤前海床较2000—2007年时段侵蚀量增大,海床侵蚀向岸加剧。随着现行河口沙嘴的淤积延伸和孤东浅水区的不断侵蚀,孤东南大堤外海逐渐形成了"近岸区深,远岸区浅"的反剖面形态。随着工程防护区近岸持续侵蚀,等深线不断向岸移动,堤前海床不稳定性逐渐加剧,2015年84.20%的堤前海床处于强或极强不稳定状态。本研究可为新形势下黄河三角洲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18例临床怀疑小肠疾病患者,男53例,女65例,平均年龄48.5岁。行256-MDCTE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周围侵犯及转移情况,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对照分析。结果:本组118例患者中,56例MDCTE诊断为小肠病变,并与最终临床诊断相符。另外62例MDCTE诊断为阴性,其中47例符合,9例漏诊,6例误诊。并且通过统计分析得出MDCTE对小肠疾病诊断的灵敏度为78.87%(56/71),特异度为100%(47/47),正确率为87.29%((56+47)/118),阳性预测值为100%(56/56),阴性预测值为75.80%(47/62)。结论:小肠肿瘤、炎症、肠梗阻等病变在MDCTE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MDCTE对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7.
利用InSAR数据的格尔木市地表沉降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SAR及其相关技术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采用2015年12月4日至2018年1月10日间的37景Sentinel-1卫星SAR影像数据,基于InSAR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对地处高原的格尔木市市区及其周边进行了地表形变监测。结果表明,基于相干性等指标共提取了252 889个相干点,每平方千米平均有501个相干点,后续经相干点分析计算后掩模去误差较大的点后,实际使用相干点252 035个;格尔木市及其周边郊区的整体沉降速率均在5 mm/a以内,未发现明显的沉降区域或大面积的沉降带,市区南部的沉降速率低于北部。  相似文献   
138.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太湖水环境保护: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伴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各种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城市化过程对太湖水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人畜粪便对水污染的程度加剧、化学肥料施用量增加、非点源污染负荷增加以及自然景观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降低等方面,由此导致的营养盐入湖量增加将严重制约太湖水质的改善。充分认识并努力减轻这些负面影响是改善太湖水环境质量的前提,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9.
我国钾肥需求量逐年增加,80%需要进口,但同时又有大量的低品位非水溶性钾矿资源没有利用,利用非水溶性钾矿生产长效钾肥既能缓解钾肥短缺的矛盾,又可以解决普通钾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长效钾肥原料分布广,生产和施用技术简单,成本低,易于推广普及形成产业化,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0.
Camera traps serve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monitoring species diversity. We used data from camera traps set for capturing snow leopards (Panthera uncia) in the Yanchiw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Gansu Province, China, to assess species richness with respect to mammal and birds species. We also assessed survey efficiency for species detection, and conducted an initial analysis of species interactions. The survey effort of 10, 171 camera workdays yielded 2, 868 suitable animal image events involving 17 mammal and 20 bird species. Among these, the dhole (Cuon alpinus) is considered to be Endangered, the snow leopard and white-lipped deer (Cervus albirostris) Vulnerable, and the Pallas’s cat (Feli smanul), mountain weasel (Mustela altaica), Himalayan griffon (Gyps himalayensis) and cinereous vulture (Aegypius monachus) Near Threatened under the IUCN red list. Fourteen species were also listed as key protected wild animals according to China national standards. Both the rarefaction curves and richness estimators suggested our sampling for mammal and pheasant species is sufficient, while more survey efforts are still needed to detect other bird species. With a focus on the dominant species Eurasian lynx (Lynx lynx), occupancy models were used to estimate site use and detection probability for selected species, and to investigate predator-prey relationships between lynx on the one hand and woolly hare (Lepus oiostolus), pika (Ochotona spp.) and Tibetan partridge (Perdix hodgsoniae) on the other. We give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increase efficiency in camera-based species inventory and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