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29篇
  免费   20651篇
  国内免费   45459篇
测绘学   4575篇
大气科学   23121篇
地球物理   15694篇
地质学   44267篇
海洋学   18574篇
天文学   2598篇
综合类   5423篇
自然地理   4587篇
  2024年   246篇
  2023年   586篇
  2022年   1456篇
  2021年   2044篇
  2020年   2935篇
  2019年   6273篇
  2018年   6590篇
  2017年   6247篇
  2016年   6268篇
  2015年   5592篇
  2014年   5251篇
  2013年   6035篇
  2012年   5884篇
  2011年   5718篇
  2010年   5661篇
  2009年   4863篇
  2008年   4196篇
  2007年   4170篇
  2006年   3726篇
  2005年   3202篇
  2004年   3329篇
  2003年   3018篇
  2002年   2774篇
  2001年   2550篇
  2000年   2039篇
  1999年   1931篇
  1998年   1894篇
  1997年   1973篇
  1996年   1543篇
  1995年   1485篇
  1994年   1327篇
  1993年   1263篇
  1992年   1083篇
  1991年   805篇
  1990年   765篇
  1989年   649篇
  1988年   547篇
  1987年   428篇
  1986年   353篇
  1985年   278篇
  1984年   313篇
  1983年   198篇
  1982年   232篇
  1981年   164篇
  1980年   127篇
  1979年   138篇
  1978年   63篇
  1977年   59篇
  1972年   53篇
  1971年   6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在BPL信道上增加数据广播内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现有罗兰C(包括BPL)在授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BPL信道上实现数据广播的主要目的。详细讨论了各种可能的数据信息的结构,并给出了有关参数和数据的计算方式和公式。认为发播内容的选择是由期望的系统功能决定的,广播内容的编排则与具体实现技术相关。最后给出了在不同调制方法下的传输速率,这是合理编排广播内容的基础。  相似文献   
62.
定水头注水引起的含水层水平运动和应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含水层固体颗粒与孔隙水不可压缩的假设 ,本文导出了单井注水情况下泰斯承压含水层水平运动速度与水头之间的基本关系式。然后利用注水井壁处的应力、应变边界条件 ,进一步导出了单井定水头注水引起的泰斯承压含水层水平运动速度、位移和应变解析表达式。该水平位移与应变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为由注水压力本身引起的经典弹性力学解项 ,它仅随半径而变化 ,与注水时间无关 ;另一部分为由地下水头变化引起的水动力学位移和应变解项。其中 ,含水层水动力学水平位移随时间加长呈指数增长特征 ,水动力学径向应变则表现为近井处拉张、远井处挤压的分区特征 ,且近井拉张区随时间加长逐渐向外扩展。单井注水含水层水动力学水平位移、应变解的导出 ,完善和发展了单孔内压经典弹性平面力学问题解  相似文献   
63.
本文简述了沙柳河南区有色金属矿床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成矿热液及成矿物质的来源与性质的研究,认为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为火山沉积—接触交代改造叠加型,进而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64.
1 INTRODUCTIONIn the previous paper (on et al. 1999, hereafter Paper I), we investigated the wavelength-dependence of four colltribution functions (CFs) derived from dmerent formal solutions andreferring to different emergellt quantities in the unpolarized case. Because one cannot generallyassign a single formation region to the whole line band in a real stellar atmosphere, e.g., the solaratmosphere, instead, the line formation region can be defined as the layers deviating farthestfrom t…  相似文献   
65.
应用地壳波浪与镶嵌构造学说对富氏谱分析法提取地壳垂直形变信息的科学性做了地质学意义上的阐释 ,并提出了根据多期形变资料提取特定波段上构造策应力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6.
较详细地研究了无规取向、无吸收椭球体粒子的T-矩阵收敛问题。首先,简要概括了nmax的3种收敛方案和它们的基本特性。然后,应用1993年提出的数学收敛方法(M-方法)和1998年提出和物理收敛方法(P-方法)研究收敛问题。结果表明椭球粒子收敛精度对粒子的尺度参数,纵横比以及椭球体的种类(例如,长/扁椭球)有很强的依赖性。当粒子的尺度参数不太大时,甚至在极端纵横比的条件下,P-收敛方案优于M-收敛方案。  相似文献   
67.
当代旅游活动的发展态势,使旅游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旅游地质是在不断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的一门地质学的新型学科.作者较系统地阐述了旅游地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并对湖南省地质遗迹景观作了分类,同时还提出了旅游地质为湖南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措施和关于加强旅游地质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8.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①陆核形成阶段形成太古宙高级区,地壳分异成稳定的花岗岩穹窿和活动的绿岩带,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②陆块发生形成阶段地壳向刚性发展,在华北陆核硅铝壳的基础上先后有3次张开、闭合裂谷作用,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这一阶段演化在鲁西地区主要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大量造山花岗岩;鲁东地区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形成海槽,产生沉积.③秦昆洋形成演化阶段四堡期沿鲁东南部地壳拉张,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形成秦昆洋.晋宁期秦昆洋关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沿胶南造山带产生大量同碰撞花岗岩,同时产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形成丰富多彩的碰撞构造.晋宁运动最终形成统一的原始中国古陆,第三次克拉通化完成.④陆块发展阶段鲁西地区地壳频繁升降,形成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鲁东地区则以造山抬升为主,地层沉积较少.⑤滨太平洋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断块构造发育,形成盆岭构造格局,产生大陆边缘花岗岩,构造体系由古亚洲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69.
IntroductionThe area of eastern Liaoning is an importantmetal and nonmetal metallogenetic district in China,and the Liaohe group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strata that hosts Pb, Zn, Au, B and Mg etcstratabound deposits. Up to now many geo1ogistssuch as Z…  相似文献   
70.
A very long series of photographic observations of the comet Hale-Bopp has been made during January–April 1997 at the double astrograph (400/2000) of the Main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Kyiv, Ukraine). Some of the cometary photos were obtained with two wide-band filter combinations. One of these combinations isolates C2 emission, another — the nearby dust continuum. The images were digitized by means of AMDPH-XY machine and then calibrated following the standard procedure. After subtraction of the dust continuum the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brightness in the C2 emission coma of comet Hale-Bopp was studied. We found an asymmetric brightness distribution both pre- and post-perihelion. On 21.77 April 1997 a secondary brightness peak is found at the distance of 1.03 × 105 km from the nucleus. It is possible that this peak is related to the extended source of the C2 molecule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