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21.
122.
目前国內外普遍采用的砂岩分类乃是按物貭成分的分类。这些分类由于主要只考虑了砂岩的碎屑矿物成分,因而对其成因条件的反映有一定局限性。此种缺点在研究陆相沉积和构造活动較剧烈地区的沉积时表現得尤其突出。近年来,国外的一些学者已认識到这种缺点,开始探討更为合理的砂岩成因分类,但因所提方案存在有缺点,仍未受到人們的重視。作者在工作中深感已有分类的上述缺点,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材料并参考已有分类的优点,試提了一个砂岩分类草案。  相似文献   
123.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康苏红层崩塌为例, 基于DAN-W运动学模型进行了红层崩塌碎屑流空间预测评价, 同时根据无人机航拍图和野外地质现场调查, 结合崩塌研究区的工程地质要素, 分析该崩塌的形成特征和失稳模式。结果表明:该崩塌为拉裂式崩塌, 主要受危岩体岩性组合和坡体结构面组合控制, 其孕灾模式为差异风化阶段→岩体结构变形破坏阶段→悬挑危岩阶段→崩塌失稳落下阶段, 具有典型的碎屑流运动特征。同时利用动力学模型软件DAN-W对该崩塌碎屑流的运动过程进行计算, 得到崩塌碎屑流的运动时长约为50 s, 堆积体平均厚度达到2 m, 最大速度为11.5 m·s-1, 冲击最远距离达到315 m, 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DAN-W模型可以用来分析红层崩塌碎屑流的动力学灾害效应, 为红层地区类似的潜在崩塌碎屑流灾害的形成特征和运动效应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4.
125.
尽管由海底地震仪(OBS)记录的现存远震资料并不多,但是用这些资料分析在各种背景噪声条件下地震检测的阈值却已足够了,对于震级5.7~6^+,震中距大于100°的地震,其长周期P波,S波及面波已由海底地震台站系统地记录到,记录到甚大地震的勒夫波和瑞利波,在15~70s的周期内这些波具有高相干性,15~35s范围内的高相干性是5.5~6^+级地震的典型情况,另一方面,短周期体波(1Hz)仅在北大西洋气  相似文献   
126.
大降坪黄铁矿矿床 3号、 4号矿体和硅质物的铅同位素指示 ,铅来源于基底混合岩和矿体围岩细碎屑岩的混合 ,灰岩的铅同位素反映是细碎屑岩或基底混合岩和震旦纪海水的混合铅。矿石和围岩 2 0 7Pb/ 2 0 4Pb比值高 ,具有古老基底铅同位素组成特征。钕模式年龄与 2 0 7Pb/ 2 0 4Pb显示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说明具放射成因越高 ,铅来源于越老的地壳。块状矿石和硅质物的εNd (0 ) =- 13.9~ - 16 .5 ,钕模式年龄 t DM为 1340× 10 6~ 2 85 9× 10 6a,反映其物源为古老的前震旦纪基底物质。 Sm - Nd等时线年龄为 (2 30± 13)× 10 6a,或许反映了粤西地区古特提斯构造运动的热动力事件年龄  相似文献   
127.
Jenkins JM  Doyle LR  Cullers DK 《Icarus》1996,119(2):244-260
The photometric detection of extrasolar planets by transits in eclipsing binary systems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cross-correlating the observational light curves with synthetic models of possible planetary transit features, essentially a matched filter approach. We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transit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ground-based detections of terrestrial-sized (Earth-to-Neptune radii) extrasolar planets in the dwarf M-star eclipsing binary system CM Draconis. Preliminary photometric observational data of this system demonstrate that the observational noise is well characterized as white and Gaussian at the observational time steps required for precision photometric measurements. Depending on planet formation scenarios, terrestrial-sized planets may form quite close to this low-luminosity system. We demonstrate, for example, that planets as small as 1.4 Earth radii with periods on the order of a few months in the CM Draconis system could be detected at the 99.9% confidence level in less than a year using 1-m class telescopes from the ground. This result contradicts commonly held assumptions limiting present ground-based efforts to, at best, detections of gas giant planets after several years of observation. This method can be readily extended to a number of other larger star systems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larger telescopes and longer observing times. Its extension to spacecraft observations should also allow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resence of terrestrial-sized planets in nearly 100 other known eclipsing binary systems.  相似文献   
128.
我们作了一条穿过得克萨斯州Galveston岛沙坝坪的透地雷达(GPR)断面,以确定GPR能否用于研究沙坝岛沉积过程和评价长期的飓风频率,沿500m的断面,我们首先以50MHz100MHz和200MHz做了短的试验剖面,以对比不同信号频率礷分辨率和穿透深度,然后我们以100MHz的天线完成500m的断面,我们还作了共中点长排列试验,以求取速度,这些剖面具有几种与收录有关的人为现象,部分地模糊了主要  相似文献   
129.
通过在甘肃省天水市进行大量的现场调查,收集已经发生的黄土滑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Johnson分布体系建立了多维滑坡变量模型并预测潜在滑坡发生后的堆积区滑体长度、滑坡体的面积和滑坡体的宽度。通过对比预测结果与验证组中滑坡体真实数据发现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准度,以预测结果90%置信区间上边界作为影响范围的安全值,推导出研究区域内潜在黄土滑坡影响范围的预测公式,并以研究区域以外的同类型黄土滑坡数据加以验证发现预测公式对天水市内其他区域同类型的黄土滑坡的评估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预测公式中只有不稳定边坡高度作为自变量,这对现场快速评估不稳定黄土潜在滑坡危害、影响范围提供了极大便利。  相似文献   
130.
中条山北麓断裂是控制运城盆地南界的主深断裂,虽然对其研究不多,历史地震较少较弱,但活动强度不容低估.通过航空影像解译、地貌测量以及探槽开挖,对运城盐池以南小李村一带的断层分布、地貌面变形以及活动性进行了研究.依据三个探槽中断层活动痕迹,得知全新世以来该段至少发生过三次较强的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1~3.5,3.6~4.4和7.4~8.8 ka BP.通过14C测年确定了断层上下盘相同年代的砾石层,并用差分GPS测量了其高差以及所在位置的地形剖面,得到(24.7±0.2)ka BP以来中条山北麓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为(0.75±0.05)mm a??.结合他人的资料,计算出一次大地震的垂直断距可能为2.35 m,除以平均滑动速率,得到特征地震重复间隔可能为2940~3360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