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7篇
  免费   995篇
  国内免费   1701篇
测绘学   661篇
大气科学   758篇
地球物理   810篇
地质学   2657篇
海洋学   765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306篇
自然地理   597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269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43篇
  2010年   350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328篇
  2007年   333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全球变暖加剧对极端气候概率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依据实际资料,探讨了全球平均温度场演变序列的变率及其概率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仅仅随着平均温度的增加,其相应的时空概率分布变化已相当显著,何况在某些局部地区,其方差或其形状参数也有变动,因而形成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2.
The Kotoda-Bortan (KB) model (Liu and Kotoda 1998) used for estimating evapotranspiration was modified.The monthly evapotranspiration for various surfaces in the Yangtze Delta (118-123°E,28-33°N)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modified model,and the annual regional average of evapotranspiration from 1961 to 1998 was obtained using a weighting method.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vapotranspiration were analyzed.It is found that the regional averaged annual evapotranspiration has a decreasing trend over the past 40 years;the value dropped by about 24mm from 1961 to 1998.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tendency is due to the change of land surface condition.Compared with the case of 1980,the current proportions of paddy field,farmland and water surface have decreased by 1.353%,4.42% and 2.597% respectively,while the proportions of urban area and non-agriculture land have increased by 3.345%.These changes clearly result in a decrease of the regional averaged evapotranspiration.  相似文献   
103.
Lanzhou is a typical mountainous city with severe air pollu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This study uses hourly observational data of air pollutants at five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ites in Lanzhou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5 to discuss data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monitoring sites(four urban sites and one suburban site). A fuzzy matrix is applied to study primary air polluta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of the six routinely monitored pollutants,the primary pollutant is PM_10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Based on lag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redundant observations at the four urban sites for the timely diffusion and transport of air pollutants from the same general area. The coefficient of divergence(COD) method is then used to evalu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and the primary air pollutant PM_10 shows differences at each site. COD can be used as a positive indicator to describe site representativeness. To evaluate the overall air pollution in the valley, correlation analysis is performed between the PM_10 concentration retrieved from aerosol optical depth satellite data and the concentration from the four urban monitoring sites. Among thes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workers' hospital site data and the retrieval data is the highest, passing the 90% confidence level. A new representative evaluation model for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ites, R_s = 0.77 COD + 0.23R_(retrieva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COD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routine observations and satellite retrieval products. From this model,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biological products institute site in Lanzhou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ite for the evaluation of air pollution out of the four urban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ites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5.  相似文献   
104.
基于2004—2017年华北地区高光谱数据,计算CH4、CO、O3总量背景场,发现不同气体在时间尺度上受温度、湿度、高空辐射等影响有较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在空间尺度上CH4、CO总量平原高于山区,O3总体呈现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的特征;利用RST算法对华北地区5.0级以上地震进行震例总结发现,震前62.5%的地震震中附近出现气体高值异常,异常气体主要为CH4、CO,而O3异常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RST算法对高光谱气体CH4、CO进行异常提取可作为地震预报的辅助依据,服务于震情跟踪判定。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查明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在南华纪—早古生代后龙门山构造带沉积环境可分为南华纪—震旦纪裂解-稳定沉积和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沉积两个阶段,其中在早古生代伸展裂陷阶段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裂解→抬升→局部裂解→抬升→裂解的反复过程,最终形成了志留系茂县群裂陷槽沉积,主要沉积了一套代表伸展裂陷环境的沉积岩系,并有少量的陆内火山岩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龙门山构造带在南华纪—早古生代总体是一个陆内裂谷带,不发育与古缝合线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带,是在陆内裂谷的基础上于印支期—燕山期形成的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106.
丁胜祥  张莉  张明波 《水文》2012,(5):62-68
针对长江流域大型水利工程汛末防洪和蓄水间的矛盾,根据流域汛期洪水资料和环流形势等天气资料,分析了流域洪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汛期洪水的分期特性,并重点分析了三峡和瀑布沟水库汛期洪水的分期特点。分析表明,三峡和瀑布沟汛期洪水存在较为明显主汛与后汛之分,分期时间在8月20日左右。分析结果为三峡和瀑布沟水库分析分期设计洪水、优化汛末蓄水调度方式等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07.
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以其储量大、初产量较高、开采周期长、开采成本低、清洁环保等优点备受各国关注,是常规油气最现实的替代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页岩气开发的突破性进展,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页岩气革命”。一场由页岩气引领的能源革命正以美国为中心波及全球,进而影响到世界能源格局、地缘政治乃至全球经济秩序,页岩气正在成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北美地区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获得的巨大成功表明,长期以来被看作烃源岩或盖层的泥页岩层,当其发育有足够的天然裂缝或经压裂改造后能够产生大量裂缝系统时,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油气储集层;泥页岩层中的天然气(甲烷为主)以吸附或游离态为主要赋存方式,是一种典型的自生自储和自盖型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这一认识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大大拓宽了天然气的勘探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页岩气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技术的高度关注。
我国作为全球页岩气资源量最大的国家,于2005年开启了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2009年8月我国在重庆市綦江县启动了首个页岩气资源勘查项目,这标志着继美国和加拿大之后,我国正式开始对页岩气开展勘探工作。2011年12月国土资源部将页岩气列为第172个独立矿种、2011年6月和2012年11月国土资源部面向社会各类企业先后开展的两轮页岩气探矿权出让招标,将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引入高潮。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在跟踪和借鉴北美地区页岩气地质勘探与开发成功经验的同时,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等先后积极地对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探开发示范区建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有效地指导了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生产实践。结果表明,我国具备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等多类型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迄今为止,我国不仅在页岩气地质理论认识与评价方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而且在勘探开发实践中也获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已成为全球除北美地区以外率先发现页岩气并实现商业性开发的国家。我国不仅在多个地区的下古生界海相、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中生界陆相等三大领域的多套页岩层系中发现了页岩气,而且在重庆涪陵焦石坝地区、四川盆地南部长宁-威远地区已完成了数十亿方的产能建设。这些勘探成果充分展现出了我国巨大的页岩气资源开发潜力。
为了系统地反映我国页岩气地质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受《地学前缘》编辑部的特约,基于2010年第376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国页岩气资源基础及勘探开发基础问题”、2011年和2014年的页岩气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部分专家的优秀报告而进行约稿,经过一年的努力,专家学者们为“页岩气地质与评价”上、下专辑贡献了37篇文章。该专辑内容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页岩气富集规律与分布”,包括我国潜质页岩的形成和分布、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页岩气富集机理与特征及高产的控制因素、页岩气勘探前景分析等方面成果;第二部分“页岩岩石力学性质与裂缝研究”,涵盖页岩储层脆性、岩石力学性质、裂缝发育与分布特征及有效性评价等方面成果;第三部分“页岩岩相表征”,包括页岩岩相特征、岩相的精细划分及预测等方面成果;第四部分“页岩储层特征与评价”,包含页岩储层矿物与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储集空间类型与结构、含气性及非均质性等特征与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成果。
期待以本专辑出版为契机,促进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多类型页岩气地质基础理论的发展与评价方法体系的建立,推动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更大的突破。由于我们工作的不足,还有部分专家的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征集到专辑中来,实属遗憾。
感谢所有作者(包括文章未能在本专辑中刊登的稿件提交者)、审稿专家和编辑部人员为本专辑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相似文献   
108.
肯尼亚Anza盆地东南部地处东非裂谷系,发育了巨厚的中—新生界沉积盖层。然而,该区域勘探程度较低,制约了对其构造体系的认识及油气勘探潜力的评价。文章基于研究区的重力异常数据,针对其构造特征的认识进行了数据处理及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受中非剪切带右旋剪切应力的影响,研究区发育规模较大的北西向基底断裂和规模较小的北东向盖层断裂,且北东向断裂切断北西向断裂;基底深度差异大,总体呈"两凹夹一隆"的特征,凹陷区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界盖层;受北西向拉张断裂和沿构造软弱带发育的北东向断裂的控制,研究区划分为东部凹陷、中部凸起、南部隆起和西部凹陷4个构造单元,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09.
王秀娜  丁永建  王建  赵传成 《冰川冻土》2021,43(4):1179-1189
利用1960—2017年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趋势分析、滑动分析和泰森多边形法等,对河西地区多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及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年均降水量为99.0 mm,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倾向率为8.72 mm?(10a)-1,月降水量为单峰分布,5—10月夏秋汛期降...  相似文献   
110.
中国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