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22篇 |
免费 | 1941篇 |
国内免费 | 12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28篇 |
大气科学 | 814篇 |
地球物理 | 844篇 |
地质学 | 2803篇 |
海洋学 | 843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346篇 |
自然地理 | 60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43篇 |
2023年 | 168篇 |
2022年 | 302篇 |
2021年 | 333篇 |
2020年 | 289篇 |
2019年 | 335篇 |
2018年 | 256篇 |
2017年 | 279篇 |
2016年 | 293篇 |
2015年 | 358篇 |
2014年 | 258篇 |
2013年 | 354篇 |
2012年 | 369篇 |
2011年 | 353篇 |
2010年 | 359篇 |
2009年 | 361篇 |
2008年 | 329篇 |
2007年 | 338篇 |
2006年 | 345篇 |
2005年 | 263篇 |
2004年 | 195篇 |
2003年 | 168篇 |
2002年 | 144篇 |
2001年 | 124篇 |
2000年 | 103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激电法是地质勘查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时、频域测量各具优势,但传统的时、频域测量实现方法相对独立.根据频域和时域可相互转换的理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全波形采样的时频激电多参数提取的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法.采取时间域激电法的观测模式,接收机高精度同步记录整周期电压-电流全部采样点的波形数据,通过该文提出的处理方法,仅一次供电和测量即可提取多种时、频域激电参数:时域激电的视电阻率、视极化率和频域激电的多频视电阻率、视相位、视频散率、去耦后的视相位等参数.在云南保山某典型矿区开展方法的试验应用,提取了地质体大量的相关激电信息,总结了目标体的激电参数响应规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便捷高效,抗干扰能力强,相较于传统的时域激电测量,多种参数组合可提升对目标地质体的认识,增强激电法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沿长约 4 2 6km的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 2 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 ,并在其中 1 1 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 ,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 6 4m ,平均水平位移约为 2 7m ,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 <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 1 0 - 1~ 1 0 - 4之间 ,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 ,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 (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起伏变化较有规律 ,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 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 ,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 ,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 相似文献
14.
造山型金矿的成矿作用与H20-CO2流体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对阿尔泰山南缘和穆龙套金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无水的CO2-CH4流体在中亚成矿域中一些金矿床中具有同样重要意义。阿尔泰山南缘萨热阔布金矿包裹体的Xch4达0.20~0.23,穆龙套金矿的XCH4为0.07~0.23。CH4扩大了流体不混溶的范围,有利于对Au的富集沉淀。CO2流体在Au成矿中的重要作用至少包括了三方面的意义,即:缓冲流体PH值范围、提高流体中的Au含量并使其维持与还原硫的络合作用进行迁移;扩大超临界流体的温度范围;增加流体不混溶的区域。CH4的加入扩大了流体不混溶的范围,有利于对Au的富集沉淀。 相似文献
15.
高温高压下流体中电解质的活度系数在地球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实验测量了100—500℃、0.11—12GPa下0.01mol/L KCl溶液的电导率,并利用Hueckel方程由实验确定的摩尔电导和极限摩尔电导计算出了KCl的平均摩尔活度系数。平均摩尔活度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力升高而增大,而在高温高压下随温度压力的升高几乎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work, three physical factors of the Dynamical-Statistical-Analog Ensemble Forecast Model for Landfalling Typhoon Precipitation (DSAEF_LTP model) have been introduced, namely, tropical cyclone (TC) track, TC landfall season, and TC intens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set out to test the forecasting performance of the improved model with new similarity regions and ensemble forecast schemes added. Four experi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diction of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were conducted based on 47 landfalling TCs that occurred over South China during 2004-2018. The first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as the DSAEF_LTP model with TC track, TC landfall season, and intensity (DSAEF_LTP-1). The other three experiments were based on the first experiment, but with new ensemble forecast schemes added (DSAEF_LTP-2), new similarity regions added (DSAEF_LTP-3), and both added (DSAEF_LTP- 4),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new similarity regions added into the model (DSAEF_LTP-3), the forecasting performance of the DSAEF_LTP model for heavy rainfall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250 mm and ≥100 mm) improved, and the sum of the threat score (TS250 + TS100) increased by 4.44%. Although the forecasting performance of DSAEF_LTP-2 was the same as that of DSAEF_LTP-1, the forecasting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better than that of DSAEF_LTP-3 when the new ensemble schemes and similarity regions were added simultaneously (DSAEF_LTP-4), with the TS increasing by 25.36%. Moreover, the forecasting performance of the four experiments was compared with four operational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models, and the comparison indicated that the DSAEF_LTP model showed advantages in predicting heavy rainfall. Finally, som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future improvements of the DSAEF_LTP model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滨海湿地咸水冲淡驱动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海陆界面水体相互作用研究是当代国际海岸带生态水文学的热点。滨海湿地的生态水文环境脆弱,浅层地下水及盐度梯度变化对其生长和发育起着控制作用。咸水冲淡驱动力主要是地下水动力作用、盐度驱动下的水化学运动作用和海洋潮汐作用的叠加效应。通过国内外学者近30年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滨海湿地咸水冲淡研究程度及进展情况,认为掌握咸水冲淡驱动机理及水盐运移行为,对于合理选择相应有效的滨海湿地保护和水文修复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国际上已有的相关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8.
东亚地区区域气候模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由于大气环流模式对东亚地区区域气候特征的模拟存在很大不足,采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该地区特殊的季风气候成为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通过回顾当前东亚地区区域气候模拟的现状,表明大部分区域气候模式都不同程度地模拟出了东亚季风区持续性洪涝现象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演变过程,再现了东亚各主要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季节和季节内变化及主要雨带的季节进退和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但是,大部分模式没能很好地模拟出大尺度特征的强度和量值,模拟的温度和降水存在系统性偏差。原因分析表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区域气候模式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及动力框架可以改善模拟效果。最后对区域气候模式未来的发展给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Tectono-Metallogenic System in the Altay Orogenic Belt, China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ANG Jingbin ZHANG Jinhong DING Rufu FANG Tonghui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for Mineral Resources State Bureau of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Andingmenwai Beiji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0,74(3):485-491
The Altay erogenic belt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metallogenic belt of base metals, rare metals and gold. The main orogenic-metallogenic epoch is the Hercynian (Late Palaeozoic). Hercynian orogeny underwent two tectonic stages: the early volcano-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extension (D1-D2) and late subduction-collision (D3-P). There correspondingly developed two different metallogenic systems. One is the stratabound massive sulphide and iron metallogenic system related to volcano-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the other is the epigenetic gold and granite-associated rare metals system formed by collision. Very few mineralization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subduc-tion time.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