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84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庙梁遗址是陕北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 其出土遗存开启的龙山时代后期\"双鋬鬲陶器体系\"被认为是石峁文化的重要源头。在发掘过程中对房址、灰坑、灶址等遗迹共采得土样32份, 共计143.5 L, 其中包括仰韶晚期的样品14份, 共67 L; 龙山时期的样品18份, 共76.5 L。通过对庙梁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 发现了23个种属的植物种子, 包括粟、黍两种农作物, 以及胡枝子属、草木犀、藜属、虫实属、猪毛菜属、狗尾草、野燕麦、大麻、酸枣等其他植物种子, 共计35913粒。浮选结果显示, 庙梁先民发展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 其中粟的地位较高, 这一结构从仰韶晚期到龙山时期没有改变。豆科植物的高出土概率表明庙梁周边的植被条件适宜发展牧业。结合动物考古的研究结果, 庙梁先民在仰韶晚期以农业为主; 进入龙山时期后, 以牛、羊的传入为契机, 牧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 这种农牧兼营的情况与木柱柱梁等遗址比较相似。这一时期生计策略的变化, 可能是当时人类面临气候波动时的对策之一。房址F4内柱洞D2出土植物遗存十分特殊, 反映出房址F4与粮食加工或消费有关。D2本身可能是一个先于房址废弃的柱洞, 也可能是一类少见的地臼, 结合民族学材料来看, 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另外, 庙梁遗址出土了27530粒藜属种子, 有可能是人为收集利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2.
西秦岭造山带发育有大量三叠纪的金矿床,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是其中最典型的两个矿床,其金资源量分别为116 t和154 t,均为特大型金矿床。早子沟、加甘滩金矿床均位于夏河—合作区域性逆冲推覆断裂以南。早子沟赋矿地层为三叠统古浪堤组,赋矿岩石为泥质板岩、条带状硅质板岩及粉砂质板岩;加甘滩矿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统隆务河组,金矿体赋存于长石石英变砂岩夹粉砂质板岩岩性段内。加甘滩金矿床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属中低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早子沟金矿床研究程度较高,但是对它的成因仍有不同的认识。石英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能够提供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的信息,通过对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开展石英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其成矿流体来源、成矿条件以及石英微量元素对金矿床形成的指示,为西秦岭造山带金矿床成因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不同类型矿石中石英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总体表现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轻微亏损的特征,而且轻稀土元素与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重稀土元素内部分馏程度弱。 早子沟金矿床成矿期热液石英中Rb与Li呈负相关,Rb与Cs呈正相关,而加甘滩金矿床热液石英中Rb与Li、Cs相关性不明显,表明早子沟金矿床石英中Li含量随流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少,而Cs含量随流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大多数样品具有Eu负异常和弱的Ce正异常,表明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形成于还原环境,成矿温度较低。样品的(La/Yb)N较大,反映成矿深度相对较浅。石英的Y/Ho值分别为25.14~30.14和23.40~28.94,指示成矿流体与地壳关系密切。大多数石英样品的Th/La和 Nb/La 值小于1,在大陆地壳标准化图解中具有明显的Sc负异常,Cr、W、Pb和U正异常,表明成矿流体富Cl-,相对富集Cr、W、Pb和U等元素。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分析,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73.

自从晚侏罗世由东冈瓦纳超大陆裂解以来, 印度板块经历了长距离的北向漂移直至与亚洲大陆南缘碰撞。作为印度板块的最北缘, 喜马拉雅地区在随着印度板块漂移过程中经历的构造事件和动力学机制至今仍未明确。本文报道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部拉轨岗日和东部打隆地区出露的两处辉绿岩体, 它们均具有~95Ma的锆石U-Pb年龄, 共同揭示出喜马拉雅中、东部地区晚白垩世统一的一期伸展事件。系统的岩石成因分析表明, 它们均属于板内拉斑系列, 然而东部和中部样品的地球化学组成具有如下差异: (1)东部打隆岩体具有高Ti含量(TiO2>3.5%), 微量元素呈OIB型特征, 与卡达地区同时期玄武岩类似, 为未受地壳混染的软流圈物质熔融形成; (2)中部拉轨岗日地区基性岩具有低Ti含量(TiO2 < 2.0%), 稀土元素类似MORB型, 微量元素特征指示其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组分。根据PRIMACALC2软件恢复的原始岩浆组成显示东部样品熔融源区较浅, 而中部样品熔融源区较深。我们认为在~95Ma印度大陆北缘伸展减薄过程中, 东部薄弱岩石圈伸展引起了软流圈物质的直接熔融, 而中部由于岩石圈较厚, 在大陆伸展过程中软流圈物质上涌加热岩石圈底部, 引起上覆富集岩石圈物质熔融。结合冈底斯岛弧带晚白垩世岩浆峰期指示的新特提斯洋俯冲异常事件,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约95~90Ma基性岩浆和大陆伸展可能由俯冲的特提斯板块回撤产生的对印度北缘增强的板片拉力引起。这期被动大陆边缘伸展事件与印度板块~90Ma加速北移耦合, 与前人提出的地幔柱推动等机制不同, 本文数据表明俯冲板块拉力可能在印度板块北移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4.
公开地图的表示关乎国家安全、领土完整、民族尊严,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动画效果地图是大众喜闻乐见而又十分有效的信息传播载体。但在公开表示方面存在盲区,是\"问题地图\"的高发区,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总结了动画效果地图的常见类型、高发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动画效果地图表示方法建议,明确了地图底图和动画效果都要符合公开地图表示有关要求,对动画效果地图的制作和公开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75.
    
The grazing exclusion program used by the Tibetan government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the vegetation and impacted the surface heat balance in North Tibet.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to describe the in?uences of the current grazing exclusion program on local surface heat balance. This study uses the records of fenced grassland patch locations to identify the impact of grazing exclusion on surface heat balance in North Tibet. The records of fenced grassland patch locations, including the longitude, latitude, and elevation of the vertices of each fenced patch (polygon shapes), were provided by th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bureaus of the counties where the patches were located. ArcGIS 10.2 was used to create polygon shapes based on patch location records. Based on satellite data and the surface heat balance system determined by the model, values for changes i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albedo and evapotranspiration (ET) induced by grazing exclusion were obtained. All of these can influence surface heat balance and alter the fluctuation of LST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The LST trends for day and night showed an asymmetric diurnal variation, with a larger magnitude of warming in the day than cooling at night. The maximum decrease in absorbed shortwave of LST (-0.5 - -0.4 ℃ per decade)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while the minimum decrease (-0.2 - -0.1 ℃ per decade) occurr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e decreased latent heat lead to the LST increased maximum (>1 ℃ per decade)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The eastern region increased at a rate of 0.2-0.5 ℃ per decade, while the minimum increase (0-0.1 ℃ per decade) occurred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相似文献   
76.
The basement of Sardinia represents a nearly complete sectionof a segment of the Variscan belt that experienced a polyphasetectono-metamorphic evolution and Barrovian metamorphism. Thisbasement is well sui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ectono-metamorphic evolution and argon isotope records in whitemica. Micaschists from the garnet zone (maximum T of up to 520–560°C)contain two texturally and chemically resolvable generationsof white mica: (1) deformed celadonite-rich flakes, defininga relict S1 foliation preserved within the main S2 foliationor enclosed in rotated albite porphyroblasts; (2) celadonite-poorwhite micas aligned along the main S2 foliation. The S1 foliationdeveloped earlier and at a deeper crustal level with respectto that at which the thermal peak was reached. From the staurolitezone (T of up to 590–625°C) to the sillimanite + K-feldsparzone, white mica is nearly uniform in composition (muscovite)and is predominantly aligned along the S2 foliation or is oflater crystallization. In situ 40Ar–39Ar laser analysesof white mica yielded ages of  相似文献   
77.
以烟台四十里湾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6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含量,探讨沉积物中生物硅对内湾环境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污水排放区、垃圾倾倒区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0.71%和0.78%),对应上层水体的富营养化;航道区生物硅含量很低(平均值0.37%),与航船扰动造成的低生产力状况符合.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较好地反映了上层水体的浮游植物状况,并与上层营养盐浓度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沉积环境能够明显影响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沉积和保存.  相似文献   
78.
撞击坑是太阳系内大多数类地行星表面的一种重要地质过程,文中介绍了撞击坑形成的机制和撞击坑研究中的数值模拟方法。首先介绍模拟撞击成坑过程的基本理论与策略,着重指出状态方程在数值模拟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相对于客观世界物质复杂多样,在撞击坑数值模拟中仅有少数物质的状态方程,因此在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使用其他物质的状态方程进行替换。详细阐述了状态方程替换的概念和原则,即它们的雨贡纽曲线必须相似。其次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这种替代过程对物理属性以及溅射速度的影响。最后,开展两个小型撞击坑的数值模拟,靶区分别使用花岗岩和石英岩,模拟结果显示了两次模拟中的峰值压力、温度以及密度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种分析能够有助于行星科学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在目前从月球、火星以及其他星体正在获取越来越多数据的阶段。  相似文献   
79.
对贵州某地的玄武岩型氧化铜矿进行了可选性试验研究.对氧化矿采用的硫化浮选方法经试验不适合本矿,故采用离析浮选.采用离析、一次粗选的试验指标为:铜精矿品位26.70%,铜回收率84.36%.  相似文献   
80.
利用三维(3D)全空间积分方程准线性解作为数值模拟手段,对包含电离层、大气层和地球介质层的“地-电离层”典型异常目标体多层介质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偶极源长度100 km、电流200 A、收发距离远达1600 km的合理的异常电性目标体的电阻率-频率响应结果.通过对不同埋深异常目标体的电阻率-频率特征的讨论,认为当考虑电离层和大气层的“地-电离层”大尺度深层横向不均匀复杂介质模拟时,电磁场对深部目标体仍有很好的异常响应,但当异常体电阻率及同一电阻率的岩石埋深不同时,其电阻率-频率的响应特征有很大不同,这正反映了不同岩石物性参数的电阻率-频率响应特征.文中结果表明从长偶极大功率源(WEM)激励的电磁场观测资料区分岩石的电阻率参数是可能的,这为利用WEM观测资料建立电性参数和岩石/地层参数经验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