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10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999年11月29日在辽宁海城岫岩交界处发生了5.6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震中烈度达到了Ⅶ度,本文阐述了这次地震的宏观地震参数,烈度划分标度,烈度分布及震害特点等内容,与一般的5.5级左右地震相比,这次地震的特点是,震害偏重,震害分布不均匀,地震波的频谱效应从震害现象得到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162.
应用单颗粒锆石 U - Pb法 ,对出露于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带唐古拉山北坡的花岗岩体进行侵位年代测定 ,结果表明它们是中生代末至新生代早期多次岩浆脉动、涌动上侵定位的产物。其中龙亚拉花岗岩体 (6 9.8± 2 .0Ma)、木乃花岗岩体 (6 7.1± 2 .0 Ma)是印 -亚板块早期碰撞的产物 ;赛多铺岗日花岗岩体 (40 .6± 3.1Ma)为印 -亚板块主碰撞期花岗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辉石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 ,初始锶同位素比值 (87Sr/86 Sr)为 0 .70 6 0 39~ 0 .714 0 6 9。研究表明 ,中生代末至新生代花岗岩浆均起源于壳幔混熔 ,属同碰撞—晚造山期的壳幔型花岗岩。详细的单颗粒锆石 U - Pb同位素定年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3.
Pergamidia在川西昌台纳楞海三叠系的发现及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Pergamidia的时代,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多数人认为它是诺利克期的典型化石,但也有认为其时代为卡尼克期至诺利克期,以Pergamidia为主的化石组合则出现在诺利克期。在四川西部昌台地区的纳楞海—国营种畜场剖面中,产出了大量的双壳类化石,包括前人发现的双壳分子组合Halobia yunnanensis-Halobia pluriradiata(Hy-Hp组合)及本次观测纳楞海剖面时采集的以Pergamidia属的分子为主的新化石组合,由Pergamidia eumenea,Pergamidia attalea,Pergamidia timorensis,Pergamidiaeumenea hoqingensis等组成。新化石组合在该剖面中的层位位于Hy-Hp组合的底部,资料证实Hy-Hp组合为卡尼克中、晚期典型化石组合。区域上的Perga-midia时代延限为卡尼克期—诺利克期,以Pergamidia属为主的双壳类化石组合面貌既可以出现于诺利克期也可出现在卡尼克期;川西昌台地区的Pergamidia在具有酸性火山活动末期的环境中聚集、繁盛,并从纳楞海开始向周围环境扩散。  相似文献   
164.
An earthquake of Mw = 6.3 struck L'Aquila town (central Italy) on 6 April 2009 rupturing an ∼18-km-long SW-dipping normal fault. The aftershock area extended for a length of more than 35 km and included major aftershocks on 7 and 9 April and thousands of minor events. Surface faulting occurred along the SW-dipping Paganica fault with a continuous extent of ∼2.5 km. Ruptures consist of open cracks and vertical dislocations or warps (0.1m maximum throw) with an orientation of N130°–140°. Small triggered slip and shaking effects also took place along nearby synthetic and antithetic normal faults. The observed limited extent and small surface displacement of the Paganica ruptures with respect to the height of the fault scarps and vertical throws of palaeo-earthquakes along faults in the area put the faulting associated with the L'Aquila earthquake in perspective with respect to the maximum expected magnitude and the regional seismic hazard.  相似文献   
165.
电阻率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是电法勘探的革命性进展.目前已在硬件和软件上取得重大发展.对数据采集系统,本文以MIR/MIS仪器为主从电极转换器、测量主机、控制软件、阵列电极和电缆系统几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与设计。对主要的技术性能进行了讨论,对比和分析了不同设计思路的特点和利弊.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同类仪器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66.
Based on a study of Neoproterozoic carbonates in the Jilin-Liaoning-Xuzhou-Huaiyang area, especially its cycl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r isotopes, two maximum sea flooding events (at 820 Ma and 835 Ma)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resulting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proves that these Precambrian strata were connected between the Qingbaikou and the Nanhuan systems with a time range from 750 Ma to 850 Ma. The disappearance of microsparite carbonate and coming of a glacial stage offer important evidence for worldwid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open a window for further correlation of the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s across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Plates. A new correlation scheme is therefore provided based on our work.  相似文献   
167.
基于行程距离最优及容量受限的避难所分配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重大突发事件人员紧急疏散策略,提出一种基于替换插值机制的预受灾人员避难所分配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避难场所容量受限性及城市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实现对预计受灾人口(空间单元)进行科学分配避难所,在确保每个避难所容量不超限的同时,使所有被疏散人员的总行程距离最小化,并尽可能使每个避难所服务范围具有空间连续性,从而为城市人员紧急疏散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试验证明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在实际项目中得到较好应用。  相似文献   
168.
一种基于时空拥挤度的应急疏散路径优化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时空拥挤度的概念来描述时间与空间维上的移动对象的拥挤程度,并以此提出一种基于拥挤度的应急疏散路径优化方法,该方法能够为大型公共场所的人员疏散提供从建筑物内部经由路网离开危险区域的一个完整疏散路径方案。分析在疏散路径分配的过程中以最短路径为基础的疏散路径分配方案的拥堵情形,然后以缓解拥堵、减少疏散总时间为目标,设计疏散路径分配方案的优化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案能够减轻整个疏散方案的拥堵程度,同时能够为每个疏散个体提供一条相对合理的疏散路径。  相似文献   
169.
根据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中新元古代地层年表的新方案和近年的来新研究成果,对东北地区中元古代地层岩性、同位索年龄、叠层石以及地层接触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对区内中元古界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核实,辽宁的长城系(1.8~1.6 Ga)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蓟县系(1.6~1.4 Ga)包括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  相似文献   
170.
岩石圈结构和深部过程对理解成矿带和大型矿集区的形成十分重要。岩石圈尺度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将在地壳中留下各种结构的或物质的"痕迹",这些"痕迹"可以通过地球物理的手段去探测。为深入理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作者在国家深部探测专项(SinoProbe)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宽频地震、深地震反射、广角反射/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和反演结果取得一系列新发现:(1)成矿带上地幔顶部存在低速体,在中心深度300km处有一向SW倾斜的高速体;(2)S波接收函数证实成矿带岩石圈较薄,只有50~70km;横波分裂结果显示,成矿带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和强度与邻区有较大区别,显示平行成矿带(NE-SW向)的上地幔变形和流动;(3)深反射地震揭示成矿带上地壳曾发生强烈挤压变形,以紧闭褶皱、逆冲和推覆为特征;在宁芜火山岩盆地、长江断裂带和郯庐断裂之下出现"鳄鱼嘴"构造,指示上下地壳在挤压变形过程中解耦;深反射地震证实发生过陆内俯冲和叠瓦,并认为是岩石圈增厚和拆沉的主导机制;(4)广角反射和大地电磁反演给出了跨成矿带地壳剖面的速度和电性结构,速度和电阻率分布总体上与构造单元相吻合。本文分析和解释了这些发现的地质意义,并结合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提出了成矿带地球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中、晚侏罗世陆内俯冲、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和MASH过程造就了长江中下游世界级成矿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