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32篇 |
免费 | 635篇 |
国内免费 | 11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2篇 |
大气科学 | 375篇 |
地球物理 | 513篇 |
地质学 | 1952篇 |
海洋学 | 474篇 |
天文学 | 34篇 |
综合类 | 215篇 |
自然地理 | 4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87篇 |
2021年 | 298篇 |
2020年 | 180篇 |
2019年 | 229篇 |
2018年 | 182篇 |
2017年 | 179篇 |
2016年 | 211篇 |
2015年 | 205篇 |
2014年 | 190篇 |
2013年 | 219篇 |
2012年 | 250篇 |
2011年 | 251篇 |
2010年 | 240篇 |
2009年 | 219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213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167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41.
本文根据2007年6月3日发生的云南省宁洱6.4级地震现场调查结果,简要分析了此次地震记录到的强震加速度记录及其与工程结构震害的关系,简要描述并总结分析了调查获得的各类城市工程结构、非结构附属物及设备等的部分震害状况及原因,并针对性的给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的建议,探讨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42.
对于传统矩形截面抗滑桩的受力而言,由于混凝土抗压不抗拉的力学性质,使截面受拉区的混凝土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用。通过对矩形截面形状的改变,即把受拉区面积减小和受压区面积增大,进一步利用了混凝土在截面中的抗压性能,使得抗滑桩截面的抗弯承载力和抗弯刚度都得到了提升,并通过计算,验证了此说法。截面形状的改变,也使得桩间土拱受力发生了改变,即从以前的一个土拱,变为了由一个主要拱和一个次要拱来共同承担,对桩间土拱效应有一定增强。通过对矩形截面和特殊截面抗滑桩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论证了桩间土拱效应在截面改变后得到增强的观点,也表明特殊截面抗滑桩降低了土体从桩间滑出的可能性,可为抗滑桩的传统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43.
泸西岩溶断陷盆地西南部既比村一带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岩溶极为发育,且极不均匀,地表以溶隙、溶沟为主,溶蚀残丘发育,局部发育溶井,出露有既比村大泉。通过开展1∶1万水文地质调查,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采用高密度电法剖面快速扫面,结合激电测深确定井位,实施的示范孔SK1、SK2钻孔,两个钻孔相距48 m,再进行跨孔CT成像探测地下岩溶发育及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跨孔CT成像结果与实际钻探成果解译相差不大,表明该方法能更好地解译出地下岩溶发育及地下水赋水状态特征。采用常规的物探方法仅能推测竖直方向的地质情况,不利于查清横向连续发育的破碎带和溶洞空间分布。跨孔电磁波CT探测技术与钻探相结合,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碳酸盐岩地层中,根据在地下空间中不同发射角度的电磁波能量衰减值,利用反演算法得出地下介质的吸收系数空间分布,重建钻孔之间剖面的吸收系数二维图像,不同的吸收系数判断岩溶发育情况及地下水富水性。跨孔电磁波CT探测在岩溶断陷盆地探测结果说明,这种方法可行有效,为更好地布置钻孔找水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相似文献
944.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海西—印支期古构造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认识柴北缘晚海西—印支期古构造应力特征与演化过程,在天峻快日玛乡、城墙沟、石灰沟等地区详细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地层恢复和古构造应力反演技术对柴北缘及邻区石炭系—新生界构造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柴北缘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向北俯冲碰撞,盆地内部上二叠—中三叠统缺失。晚三叠世开始,西秦岭斜向碰撞柴达木盆地,柴北缘进入造山阶段,所受挤压作用方向转变为北西—南东向,盆地内大范围缺失上三叠统。晚海西—印支期柴北缘内部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大面积剥蚀加之该期强烈挤压作用造成尕海南山石炭系与白垩系、旺尕秀煤矿石炭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意味着下伏石炭系可能遭受强烈破坏。 相似文献
945.
道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其信息的快速提取对于地面空间数据库的更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将面向对象的思想引入影像道路分析提取中,按照局部区域与相邻区域的"异质"特征对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产生"同质"像素集,得到最优尺度参数;然后通过探究最优特征组合及最邻近分类提取,面向对象道路提取用户精度可以达到96.5%。通过多次实验对比分析,旨在探索基于面向对象算法道路信息提取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46.
测绘学从早期专注于测量和制图,到当前已发展为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在我国工程教育转向新工科建设阶段,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测绘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本文设计了面向测绘新工科人才培养,以传授客观知识为核心,重塑教师、学生、知识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形成贯穿教师设计、学生体验、师生互动的5阶段体验式教学模式。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笔者所在院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并以概念型、规律型、关系型、综合应用型4类知识点开展教学实践。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与提升能力,是一种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47.
有色金属资源在国民经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有色金属资源日趋紧缺,要解决资源危机必须建立2个市场,采取2个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948.
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高精度立体测绘卫星设计和实现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在充分分析国内外测绘卫星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测绘卫星的设计关键——高图像定位精度技术实现,对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的设计约束条件、测绘体制选取、卫星载荷和平台关键产品的设计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指出了三线阵测绘体制、两线阵测绘体制和单线阵测绘体制的技术特点、实现约束和在测绘卫星不同发展阶段的工程实现优势;明确了基于目前工程技术水平,两线阵测绘体制在大范围、高分辨率、高精度测绘卫星中应用的特有优势。提出了测绘卫星高定位精度关键技术的设计要素和解决途径。结合国内首颗亚米级高精度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GF-7)卫星的设计状态,说明卫星在保证测绘任务要求方面所提出的多项技术创新,并给出卫星用户对卫星在国土测绘及其他扩展应用中的测试结果。在轨数据表明,依照本论文提出的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系统设计方法,高分七号卫星在轨性能全面满足且部分优于设计指标,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后续更大比例尺的立体测绘卫星设计提供了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949.
DEFORMATION OF THE 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 ZONE AT THE POST-SEISMIC RELAXATION PERIOD: A CASE STUDY OF THE RED RIVER FAULT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transition from microscopic brittle deformation to microscopic plastic deformation is called 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key layer for determining the limit of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seismicity. The depth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 zone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temperature. Besides, the strain rate and fluid pore pressure also affect the transition during the different deformation stages at the seismic cycle.
In this paper, microstructure observation of catalcastic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Red River Fault was carried out using optical polarized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morphology, microstructures of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mineral composition, water-rock reaction, pressure solution, exsolution, crack healing in the samples were systematically observed. The mineral components quantitative analyses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EDS. Water-rock reaction and pressure solution were systematically observed under SEM. The fabric of the main minerals in the samples was measured using 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EBSD).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the deformation mode was setup for the 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 zone of the fault during the post-seismic relaxation period.
Both brittle deformation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were developed in the cataclastic samples. EBSD data shows that the c axial fabrics of quartz present low-temperature plast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feldspar deformed as cataclastic rock, and the micro-fracture in feldspar was healed by static recrystallized quartz and calcite veins. The calcite vein underwent plastic deformation, which represents the post-seismic relaxation deform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cataclastic samples in 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 zone of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com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we concluded that the brittle fracture and fracture healing is the main deformation mode at 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 zone in the post-seismic relaxation. High stress and high strain rate at post-seismic relaxation lead to brittle fracture of high-strength minerals such as feldspar in rocks. Plastic deformation occurs in low-strength minerals such as quartz and mica. Under the fluid condition, micro-fractures were healed by quartz and calcite. The minerals such as quartz and calcite in the fracture transformed from static recrystallization to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with stress gradually accumulating. With fracture healing and stress accumulation, the fault strength gradually increases which could accumulate energy for the next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