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2篇
  免费   1424篇
  国内免费   2199篇
测绘学   849篇
大气科学   1704篇
地球物理   1694篇
地质学   3971篇
海洋学   1503篇
天文学   402篇
综合类   744篇
自然地理   1038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405篇
  2021年   447篇
  2020年   433篇
  2019年   430篇
  2018年   448篇
  2017年   397篇
  2016年   473篇
  2015年   449篇
  2014年   513篇
  2013年   557篇
  2012年   560篇
  2011年   575篇
  2010年   502篇
  2009年   486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425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234篇
  1997年   226篇
  1996年   212篇
  1995年   186篇
  1994年   177篇
  1993年   150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22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4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根据天然气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地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测试和收集该地区18个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的83个天然气样品,分析其组分和C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烃类含量介于79.24%~99.81%之间,天然气比重介于0.72~1.36之间,天然气干燥系数(C1/C2+)介于1.04~617.8之间,甲烷C同位素值介于-51.4‰~-24.2‰之间,乙烷C同位素值介于-34.2‰~-17.4‰之间。在此基础上,对该区不同构造带的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天然气类型可划分为腐泥型气、腐殖型气、混合气3类,柴西北部天然气主要为腐泥型气和混合气,少量腐殖型气;柴西南部主要为腐泥型气,少量混合气。同时,建立了天然气成因类型的判识指标,对该区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今后的天然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
断层气CO2测定新方法与张北—尚义6.2级地震预报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林元武  王基华 《地震》1998,18(4):353-357
简要介绍了断层气CO2快速测定法的特点,分析了近7年来在怀来后赤窑断层气CO2观测点测得的9个4级以上地震的CO2前兆异常特征。张北-尚义地震前47天,断层气CO2出现突升异常,异常峰值是背景值的10倍左右,据此在震前12天对这次地震提出了较好的短临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43.
关于波浪作用下粉土质海床中共振现象的解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详细讨论了粉土质床在波浪作用下所呈现共振现象的力学机制。利用有限深海床下波浪载荷对土层响应的研究,系统地比较了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提出在波浪作用下粉土质土层中存在着一硬土层,从而引发Bragg共振。  相似文献   
44.
黄土丘陵干旱区地下水资源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夏固原县东部的黄土丘陵干旱地区为研究区,利用ETM的热红外波段进行地下水资源遥感调查,识别对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土壤植被、水系特征等综合自然体的遥感特征,分析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的环境条件,提取遥感找水信息异常,圈定找水靶区,为探水井设计及施工提供重要依据,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5.
湘西北地区发育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黑色页岩。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和已知地质特征推断反射层位的方法,对两套含烃黑色页岩层的地震地质特征、波组层位识别、波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出湘西北地区页岩层地震反射波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龙马溪组存在3~4个强相位,主频集中在30Hz左右;牛蹄塘组存在3个强反射界面,因深度加大,其主频集中在20Hz左右。由于龙马溪组和牛蹄塘组二组地层间距达2 500~3 000m,因此在湘西北地区将二组地层的反射波视作一个波系,其二维地震剖面存在3个波组4个反射层位或3个波组3个反射层位,三个波组分别为龙马溪组,中寒武底界及牛蹄塘组。另外因龙马溪组砂质泥岩段具有低速、低密度、低电阻率、高放射性等特征,其界面波阻抗差异较大,可作为本区的地震波标志层位。  相似文献   
46.
福建省水系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及成矿远景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才浩  尤爱珍 《地质与勘探》1996,32(5):33-36,41
根据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分析3万余件样品中40种元素含量,统计了32种微量元素的背景平均值,浓度克拉克值,总体变化系数等参数。在利用水系沉积物富集系数估计值对浓度克拉克值进行校正后,使用顺序号累加法对福建省32种元素内生成矿作用的规模进行预测排序,并分析了银,硼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47.
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热带海气耦合扰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热带地球流体运动的物理特征出发,建立了适合热带地区特点的海气耦合模式方程组并对之进行了系统的尺度分析,指出时间尺度不同的运动其受控的物理过程各异。基于这种时间尺度的差异,我们有可能将不同时间尺度的运动分开来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去掉海洋中的波动过程,仅仅考虑与海洋表面温度场的变化相联系的扰动形式会对耦合系统及耦合扰动的性质造成很大影响。由此看来,Neelin所谓的“快波极限”不是一种好的近似。  相似文献   
48.
进一步讨论了有关非线性不稳定的一些问题,其主要内容有: 1.考察了有代表性的三类发展方程,指出其对应的差分格式是否出现非线性计算不稳定,与原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密切相关。 2.进一步讨论了带周期边条件的守恒型差分格式的非线性计算稳定性问题,总结了克服非线性不稳定的有效措施。 3.以非线性平流方程为例,着重分析了带非周期边条件的非守恒差分格式的非线性计算稳定性问题,给出了判别其计算稳定性的“综合分析判别法”。  相似文献   
49.
青藏高原东边缘山区极值风速推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1年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区12个气象台站风资料,分析了影响极值风速的主要因子,通过对地形的参数化处理,建立了极值风速随海拔高度和地形参数变化的拟合模型,可推算该地山区的极值风速,并利用山区临时观测资料对拟合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利用引入地形参数所建立的极值风速拟合模型来推算山区极值风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0.
Climatic regime shift and decadal anomalous events in China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Climatic time series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instrumental records from China showed temporal and regional patterns in the last two to three centuries, including two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s at quasi-20-year and quasi-70-year timescales revealed by signal analysis from wavelet transform. Climatic anomalous events on the decadal timescale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two oscillations when their positive (or negative) phases coincide with each other to amplify amplitude. The coldest event occurred in the decade of 1965–1975 in eastern China, while the periods of 1920–1930, 1940–1950, and 1988–2000 appeared to be warmer in most parts of China. For the precipitation series in northern China, the dry anomalous event was found in the late 1920s, while the wet anomalous event occurred in the 1950s. A severe drought in 1927–1929 in northern China coincided with the anomalous warm and dry decade, caused large-scale famine in nine provinces over northern China. Climatic anomalous events with a warm-dry or cold-wet association in the physical climate system would potentially cause severe negative impacts on natural ecosystem in the key vulnerable region over northern China.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in the eastern China monsoon region showed an opposite variations in phase betwee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North China) and the mid-low Yangtze River Valley as well as accompanied the shift of the northernmost monsoon boundary. Climatic regime shifts for different time points in the last 200 years were identified. In North China, transitions from dry to wet periods occurred around 1800, 1875, and 1940 while the transitions from wet to dry periods appeared around 1840, 1910, and the late 1970s. The reversal transition in these time points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Climatic regime shifts in China were linked to the interaction of mid- and low 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the westerly flow and the monsoon flow) when they 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in East 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