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169篇
地质学   358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4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对样品含水结构的电阻率CT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密度的电极阵列,对具含水结构样品的视电阻率值进行了测定,并重建了二维电阻率的图象.所得一系列CT图象揭示了样品内部由于裂隙和流体造成的真电阻率分布及其变化.这一方法用于岩石电性模拟实验,使导致样品电性变化的裂隙充水过程得以清楚地揭示.   相似文献   
912.
柴达木盆地构造古地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魏斌 《地学前缘》2000,7(4):421-429
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柴达木盆地显生宙构造古地理特征和盆地叠合过程。在寒武纪—泥盆纪 ,柴达木板块处于低纬度区 ,从寒武纪时的南纬 4 1°往北漂移到泥盆纪时的北纬 10 6° ,与塔里木、华北、扬子等块体有较大的纬度差 ,表明柴达木板块在该时期是一个并不隶属于其它任何板块的独立的块体 :与华北板块之间以北祁连洋相隔 ,与塔里木板块之间以阿尔金洋相隔 ,与中昆仑地块之间以东昆仑洋相隔 ,柴达木板块内部也被赛什腾—锡铁山洋所分隔。这些洋盆经历了寒武纪—早、中奥陶世张裂阶段和晚奥陶世—早、中泥盆世聚敛阶段 ,最终于中泥盆世末期闭合。该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内部 ,叠合在震旦纪大陆裂谷盆地之上的是寒武—奥陶纪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建造 ,生物发育 ;志留纪—早、中泥盆世柴达木盆地以隆起为特征。石炭纪—三叠纪柴达木板块继续北移 ,石炭纪时位于北纬 11 9° ,二叠纪时位于北纬 12 7° ,三叠纪时位于北纬 2 2 2° ,该时期柴达木板块已与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拼合 ,但与羌塘板块之间以南昆仑洋相隔 ,柴达木处于南昆仑洋的弧后部位 ,叠加在早期盆地之上的是石炭纪—早二叠世滨岸—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夹煤线。晚二叠世—三叠纪柴达木盆地再度隆升。侏罗纪以来 ,柴达木板块缓慢北  相似文献   
913.
CENOZOIC VOLCANISM AND LITHOSPHERETECTONIC EVOLUTION IN NORTH TIBET  相似文献   
914.
RELATION BETWEEN RAPID UPLIFTING AND GRAVITATIONAL EQUILIBRIUM ,TECTONICS AND THERMODYNAMIC EFFECT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915.
岩体裂隙网络非稳定渗流分析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祖洋  姜清辉  姚池  周创兵 《岩土力学》2013,34(4):1171-1178
针对裂隙岩体的非稳定渗流问题,通过将Darcy定理扩展到包含干区的整个裂隙网络区域,并令潜在溢出边界条件为Signorini型互补边界条件,将湿区上的非稳定渗流问题转化为全域上的一个新的初边值问题。为降低试探函数选取的难度,建立与定义在整个裂隙网络区域上的偏微分方程(PDE)提法等价的抛物型变分不等式(PVI)提法,并给出裂隙网络非稳定渗流分析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格式和迭代算法,与砂槽模型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其有效性。最后,将文中发展的计算方法应用到含复杂裂隙网络的边坡非稳定渗流分析,计算结果很好地反映出边坡内部自由面随库水降落的变化规律,并能准确地描述裂隙网络内部渗流运动特征及流量分布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916.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异型建筑物竣工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常规方法对异形建筑物进行竣工测量的工作效率和精度较低。以连云港市金海置业广场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激光点云数据获取的野外作业方法。在CAD和CloudWorx插件环境下,详细阐述了横切面方法获取建筑物形状方法,最后提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面积,并与验收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激光点云数据对异形建筑竣工测量的技术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17.
918.
根据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弹性理论模型,四个分量的观测值 S1、S2、S3、S4之间存在“自洽方程”:S1+S3=S2+S4。“十五”期间新建的“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系统中已有一批台站,无论是几天的短期数据,还是6年以上的长期数据,两组面应变相关系数 k 值都超过了0.99。k 值不受降雨、河湖水位、机井抽水等外界干扰影响,具有稳定性。但姑咱台和昭通台,分别在汶川8.0级、鲁甸6.5级和康定6.3级地震前,观测到了 k 值发生明显变化即数据自洽性遭到破坏的现象。导出自洽方程的条件是安装应变仪钻孔附近岩石完整及应力源与观测点间介质的连续性要求,由此,作者认为,姑咱台和昭通台面应变相关系数发生变化可能由于台站附近发生的大地震的地震成核过程中震源区地层介质连续性逐渐受到破坏所致。  相似文献   
919.
The three-dimensional global magnetohydrodynamic model(PPM-LR MHD)i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energy budget in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 system during the super magnetic storm on November 20,2003,one of the biggest storms during the last decade with Dst~-500 n T.During this event,about 23%solar wind kinetic energy is transferred into the magnetosphere.The total energy input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9.50×1017 J,about 14 times of a moderate storm.The energy dissipation via the inner magnetosphere is less than the energy input with the coupling efficiency of~63.3%.The energy dissipated via ring current injection is less than that via high-latitude ionosphere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super storm.Furthermore,bo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atio of ring current injection to the total energy output increases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magnetospheric activity level.These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we have got before.The empirical equations underestimate the solar wind kinetic energy,the energy input,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via high-latitude ionosphere compared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however,the coupling efficiency of the high-latitude ionosphere(23.4%)is close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23.1%)during the entire storm time period.  相似文献   
9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