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54篇
  免费   1489篇
  国内免费   1924篇
测绘学   776篇
大气科学   1242篇
地球物理   1703篇
地质学   4233篇
海洋学   1033篇
天文学   396篇
综合类   691篇
自然地理   993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378篇
  2021年   456篇
  2020年   378篇
  2019年   442篇
  2018年   459篇
  2017年   448篇
  2016年   401篇
  2015年   467篇
  2014年   459篇
  2013年   485篇
  2012年   480篇
  2011年   507篇
  2010年   496篇
  2009年   473篇
  2008年   479篇
  2007年   464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334篇
  2001年   335篇
  2000年   249篇
  1999年   252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74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5篇
  195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з???????????????????????????????????????????????????????????????????????С????????????????÷????????????????????????????????????У????????????????????????  相似文献   
7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全局。西部大开发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非均衡区域经济理论是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重大实践问题的核心理论,我国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及潜在的区位优势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3.
肖琼  赵海娟  章程  贺秋芳  吴夏 《第四纪研究》2020,40(4):1058-1069

岩溶作用所产生的岩溶碳汇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岩溶水生生物通过CO2富集机制(CCM)固定岩溶水中的HCO3-,将其转化为有机碳。惰性有机碳(RDOC)为水生生物和微生物不能利用和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碳。RDOC长时间滞留水体,形成稳定碳汇。多次培养实验发现可以用原位微生物法对岩溶区地表水中的RDOC进行检测。以桂林漓江为对象,研究由外源水补给并流经岩溶峰林平原区的岩溶地表水中的RDOC及其相关因子,结果显示:1)漓江水中Ca2+,HCO3-浓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升高,表明外源水进入岩溶区,发生了岩溶作用。漓江水的C/N为6.29~10.50,表明水中有机碳的来源为外源水和水生生物作用。受岩溶作用和水生生物光合作用双重影响,δ13C-DIC值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偏正,水生生物优先利用无机碳中的12C使得δ13C-POC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偏负。C/N与δ13C-DIC、δ13C-POC的变化以及相关性体现了岩溶地表水体中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相关联;2)岩溶区地表水中检测出RDOC且浓度远大于非岩溶区,RDOC浓度的时空变化与水生生物利用岩溶作用所产生的HCO3-有关。漓江地表水中DOC、BDOC、RDOC浓度与HCO3-浓度变化趋势一致,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升高,下游L6(岩溶区)RDOC浓度为上游L1(非岩溶区)的3倍,在季节上表现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RDOC的含量平均占水体中DOC含量的78%左右,体现了岩溶作用强度和水生生物活动对岩溶地表水中RDOC的影响;3)结合流量数据计算RDOC通量:桂林水文站RDOC的通量为0.75×107 kg/a,阳朔水文站的RDOC通量为1.3×107 kg/a,是桂林水文站断面的1.7倍。

  相似文献   
74.
I INTRODUCTIONWetland has very important effect on retainingwater and against drought, regUlating climate, controlling soil erosion and so on ac. Today men often attachimportance to economic effect of wetland reclamation,but neglect and destroy other functions and effectswhich result in blind wetland development, a lot ofwetland degeneration. The area of freshwater wetland inthe 1950s was 134 x 10'ha, but in the 1970s 70% hadchanged into farmland (MITSCH, 1993). The area ofwetland in d…  相似文献   
75.
电渗析法对四川威远气田水进行脱盐和浓缩试验取得良好效果,脱盐淡水符合农业灌溉用水标准,浓缩液的组成具有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6.
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在分析了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的性质、特点等以后,按照其毗邻绿洲的不同,探讨性地将它分为三类:(1)河岸林绿洲-荒漠脆弱带;(2)冲洪积扇绿洲-荒漠脆弱带;(3)湖沼和湖滨三角洲绿洲-荒漠脆弱带。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加上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该区出现了以土地荒漠化为主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若干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77.
利用江苏地区2019~2021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江苏省常州市4.2级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1)0.5 a尺度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了此次地震下降-转折上升-持续上升-反向变化及零值线附近发震的演化过程;2)常州4.2级地震前0.5 a和1 a尺度下的重力场均显示,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零值线附近。  相似文献   
78.
流域水文模型计算域离散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常用的概念性水文模型 ,能够很好地模拟水文时间变化过程 ,但没有考虑水文变量和水文参数的空间变化与空间不均匀性。随着空间数据的获取手段的增多以及空间离散技术的发展 ,考虑水文参数和水文变量空间变化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中用到的几种不同计算域离散方法 ,并讨论了河道汇流模型中常用到的有结构网格和无结构离散网格。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计算域离散有辅助作用 ,其有利于无结构离散网格的自动生成和交互修改 ,并可结合遥感技术 ,使水文模型能获取精确的空间分布的水文参数和水文变量。  相似文献   
79.
导言原华北地台分布于东经105°以东,北纬30°—40°之间。东南部中、晚元古范围比黄汲清中朝准地台向南延伸稍远,包括淮阳地区以南部分在内(图1)。五十年代开始区域地质调查,七十年代早期在野外认识基础上,作了区域性归纳(程等,1973,1982a,1982b),此外,对矿物相、变质相系、混合岩、花岗岩(程、张,1982;董申保,1982),矿物对的地温地压(张,1981:靳是琴等;1982),氧同位素研究(崔等,1980)。为进一步  相似文献   
80.
Gully erosion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hazard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ern China. It is a primary sediment source in the region which needs appropriate soil conservation practices. Gully incision in rolling hills typical of this region was monitored using real-time kinematic GPS to assess the rates of gully development and the resultant sediment production. From 2002 to 2005, gully heads in the study area retreated between 15.4 and 33.5 m, giving an average retreat rate of 8.4 m yr− 1. Field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otal sediment production due to gully erosion during the three years ranged between 257 and 1854 m3 yr− 1, which is equivalent to 326 to 2355 t yr− 1, with gully-head retreat accounting for 0 to 21.7% (4.4% in average). The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was especially high during the summer rainy season (56% in average). Sediment production by ephemeral gullies and permanent gullies was 1.5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from surface erosion. Gully heads retreated faster in the spring freeze–thaw period than in the summer. The stage of gully development could be identified based on short-term changes in the gully erosion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