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67篇
  免费   3280篇
  国内免费   4268篇
测绘学   1037篇
大气科学   3748篇
地球物理   5168篇
地质学   8871篇
海洋学   2567篇
天文学   788篇
综合类   1750篇
自然地理   2086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47篇
  2022年   810篇
  2021年   943篇
  2020年   759篇
  2019年   807篇
  2018年   923篇
  2017年   893篇
  2016年   1012篇
  2015年   828篇
  2014年   1015篇
  2013年   1093篇
  2012年   964篇
  2011年   1006篇
  2010年   1078篇
  2009年   997篇
  2008年   832篇
  2007年   889篇
  2006年   654篇
  2005年   638篇
  2004年   468篇
  2003年   525篇
  2002年   511篇
  2001年   495篇
  2000年   615篇
  1999年   909篇
  1998年   760篇
  1997年   762篇
  1996年   728篇
  1995年   648篇
  1994年   570篇
  1993年   490篇
  1992年   409篇
  1991年   290篇
  1990年   231篇
  1989年   189篇
  1988年   182篇
  1987年   103篇
  1986年   110篇
  1985年   68篇
  1984年   58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55篇
  1981年   40篇
  1980年   47篇
  1979年   36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9篇
  1974年   9篇
  1958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为探究缢蛏糖原磷酸化酶基因(Sc-GPH)与糖原含量的关系,本研究克隆获得Sc-GPH cDNA全长,检测其在不同组织、不同月份的表达模式,并在Sc-GPH基因编码区筛选与糖原含量关联的SNP位点.结果表明,Sc-GPH cDNA全长为3963 bp,开放阅读框为2541 bp,编码846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显示,缢蛏与欧洲大扇贝、虾夷扇贝、长牡蛎等贝类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哺乳类、甲壳类、昆虫类亲缘关系较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c-GPH在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外套膜和足中表达量最高(p<0.01),推测与其糖原存储能力有关;不同月份的缢蛏外套膜和足中,Sc-GPH在8月表达量最高,而此时糖原含量较低,说明Sc-GPH的表达可能受缢蛏生殖周期的影响.以缢蛏"甬乐1号"群体为实验材料,在Sc-GPH基因编码区筛选到4个与糖原含量相关SNP位点,其中c.930T>C位点在台州野生群体中得到进一步验证,该位点为高糖原缢蛏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了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972.
本文介绍了应用浅层折射法探测土洞,跨孔声波透视法探测溶洞以及孔对地声波透视法探测溶蚀裂隙带的方法原理及地质效果。在这些方法中都把波的动力学特征作为识别异常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973.
INTRODUCTIONTunnelexcavationbyblastingmethodinhardrockisusualyaccomplishedwithadrilandblastprocedurewhereaboreholeisdriledint...  相似文献   
974.
西昆仑库地蛇绿岩地质、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昆仑库地蛇绿混杂岩由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等地幔变质橄榄岩、豆荚状铬铁矿、堆晶橄榄岩、堆晶辉石岩和辉长岩、辉绿岩墙、块状和枕状玄武岩等组成。强亏损方辉橄榄岩为主的地幔岩组合,二辉石的低Al含量和铬尖晶石的高Cr#,以及岩石的富Mg、Ni和贫Al、Ca特征一致表明地幔橄榄岩类是经较高程度部分熔融后的地幔残余,与消减带之上蛇绿岩中的同类岩石相近。岩石富Rb、Ba、U、Th、LREE,说明地幔残余岩石受到了来自消减带的洋壳重熔组分的混染。堆晶岩以辉石岩和辉长岩为主,可能属PPG系列,指示岩浆是在消减带环境和含水条件下熔融的。辉长岩为低Ti蛇绿岩型,代表洋内弧后盆地早期环境或弧前环境。辉绿岩和玄武岩为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岛弧拉斑玄武岩的过渡类型;玄武岩和辉绿岩相比富Ba、Th、LREE,贫Ta,指示玄武岩较辉绿岩更多地受到来自消减带洋壳重熔组分的影响。库地蛇绿岩形成时的古构造环境是消减带之上的弧间或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975.
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序列的精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2点10分39秒(04:10:39 UTC)在我国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发生了一次Ms5.4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区域性的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了这一序列的前震、主震与 余震.本文运用该台网的记录资料,用双差法对海城-岫岩地...  相似文献   
976.
基于北极黄河站观测的日侧极光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基于中国黄河站全天空极光观测对日侧弥散极光与喉区极光研究的最新进展。首先,利用黄河站极光观测,对日侧弥散极光展开系统性分类与统计研究,对这一重要空间物理现象取得新认识,指出日侧弥散极光对研究日侧外磁层冷等离子体的分布、形成及磁鞘粒子进入磁层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同时发现并定义了一种新型分立极光结构——喉区极光,并推断其可能对应磁层顶的局地变形。喉区极光是指发生在电离层对流喉区附近、从极光卵赤道侧向低纬方向延伸出来的分立极光结构。全天空极光观测表明喉区极光走向大致与电离层对流方向一致。之后,观测验证了喉区极光对应磁层顶局地内陷式变形的推测;统计发现喉区极光是一种非常高发的现象,对应的磁层顶变形尺度可达2—3 Re,并指出这种变形最可能由磁鞘高速流冲击磁层顶产生;发现在喉区极光产生过程中还可能触发磁重联;证实伴随喉区极光的产生,磁鞘粒子会进入磁层并诱发产生一种新型弥散极光。通过喉区极光研究,可以将已有的磁鞘瞬态过程研究和触发式磁重联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太阳风-磁层耦合过程形成一种新的认识,即:在磁鞘中局地产生(而不是存在于太阳风中)的瞬态过程可以在日下点附近频繁地导致磁层顶局地变形、触发重联、引发系列地球空间效应,可能对太阳风-磁层耦合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日侧极光研究引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77.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时间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岗  雷磊  邹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52-55,91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对象,选取33个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实证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其时间演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对辽中南城市群的10个城市进行竞争力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大连和沈阳城市竞争力强;鞍山、本溪和抚顺竞争力较强;营口、丹东、辽阳、盘锦和铁岭竞争力弱;辽中南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水平略有下降,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978.
张臣  吴泰然 《地质科学》1999,34(3):381-389
内蒙古苏左旗南部温都尔庙群由早元古代宝音图群(1910Ma),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1511Ma,825Ma)和早古生代乌勒图-乌兰呼都格-查干乌拉蛇绿混杂岩(409Ma)组成。出露于乌勒图-乌兰呼都格-查干乌拉地区的乌勒图蛇绿混杂岩是由层位不全的,肢解了的蛇绿岩经构造混杂而成。其基质主要为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变质凝灰质砂岩,局部为绿泥片岩。岩块成分复杂,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杂乱分布,主要岩石类型为白云岩、硅质岩、超基性岩、基性火山岩、灰岩。蛇绿混杂岩岩石化学分析表明,超基性岩MgO/FeO*比值在8-13,MgO/(MgO+ FeO*)比值在0.85-0.87 之间,与世界大多数变质橄榄岩相同。基性火山岩具大洋拉斑玄武岩特征,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显示陆间洋盆性质。蛇绿混杂岩被晚泥盆世色日巴彦敖包组地层不整合覆盖,前者所含超基性岩块Sm-Nd 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409Ma,表明其形成于中、晚志留世,于晚泥盆世前发生构造侵位。  相似文献   
979.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12 May 2008 is the most destructive earthquake in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 in terms of property damage and human loss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arthquake process and the geo-morph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ismic hazard, we simulated the strong ground motion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incorporat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arth structure, finite-fault rupture, and realistic surface topography. The simulated ground motions reveal that the fault rupture and basin structure control the overall pattern of the peak ground shaking. Large peak ground velocity (PGV) is distributed in two narrow areas: one with the largest PGV values is above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fault and attributed to the locations of fault asperities and rupture directivity; the other is along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caused by both the directivity of fault rupture and the amplification in the thick sediment basin. Rough topography above the rupture fault causes wave scattering,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ly larger peak ground motion on the apex of topographic relief than in the valley. Topography and scattering also reduce the wave energy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 of fault rupture but increase the PGV in other parts of the basi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need for a localized hazard assessment in places of rough topography that takes the topographic effects into account. Finally, had the earthquake started at the northeast end of the fault zone and ruptured to the southwest, Chengdu would have suffered a much stronger shaking than it experienced on 12 May, 2008. Supported by the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rant Nos. EAR 0738779 and OCE 0727919),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04CB418404), and partially by the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0521002)  相似文献   
980.
大水沟独立碲矿床的直接赋矿围岩为低绿片岩相变质岩。前人认为其原岩为陆源碎屑岩。通过对该赋矿岩系的地质特征(包括岩相学特征与副矿物组合标型特征)、岩石化学特征、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包括元素钪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证明其原岩为分异程度较低的幔源拉斑玄武岩,并具有典型岩浆玄武岩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