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8篇
  免费   314篇
  国内免费   449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280篇
地球物理   471篇
地质学   1054篇
海洋学   239篇
天文学   97篇
综合类   271篇
自然地理   2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研究了模拟、数字地震观测中评价台基噪声的不同指标;提出用噪声包络幅度作为背景噪声的统计特征量;得到了位移、速度、加速度噪声的包络幅度与峰值放大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阐明了用数字记录的包络振幅估算峰值放大倍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2.
库车坳陷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南天山山前库车坳陷的主要活动逆断裂-背斜带的分布特征、构造样式、最新活动证据等资料。平面上库车坳陷呈一“眼”状,由南北两大背斜带构成。北部靠近南天山为一套向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最新活动的逆断裂-背斜带为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带;南部靠近塔里木盆地的是一套向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最新活动的主要是秋里塔格逆断层-背斜带及其以南的亚肯背斜等新背斜;南北两大背斜系统夹持着拜城盆地。坳陷区北部的喀桑托开断裂与坳陷区南部的秋里塔格断裂带是区内最主要的活动断裂,前者长逾60km,后者长近200km,沿这两条断裂带均发现了清楚的断裂露头和古地震形变带。此外,在秋里塔格背斜带以南发育了更新的、规模较小的背斜,表明库车坳陷区的褶皱作用继续向盆地方向扩展。石油地震剖面资料显示,库车坳陷南北两侧的褶皱作用均受盖层与基底之间的滑脱断层控制,属于山前的薄皮构造。滑脱面的深度可达10km左右。这是库车坳陷主要的发震层  相似文献   
993.
程海峰  徐旭明  刘广  段炳鑫  徐翠  管诰 《地质通报》2017,36(8):1385-1392
长城纪古硐井群作为内蒙古北山地区古老褶皱基底之上的第一个沉积盖层,尚未获得可靠的年龄资料,前人只是根据其产出的层位和岩石组合特征与燕山地区的长城系对比后,将其置于中元古代长城纪。对古硐井群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锆石~(207)Pb/~(206)Pb年龄数据90%介于1.3~2.2Ga之间,其余年龄介于2.4~3.2Ga之间,峰期在1.6~2.0Ga之间,最年轻的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为1393±50Ma。通过对比碎屑锆石的年龄频谱和周围古地块的形成时代,碎屑锆石的U-Pb年龄限制了古硐井群的沉积时代,应为中元古代蓟县纪,古硐井群的沉积物可能来自北山-阿拉善和塔里木-敦煌地块。  相似文献   
994.
陈静  李玉霖  崔夺  毛伟  赵学勇 《中国沙漠》2014,34(3):696-703
氮素和水分是半干旱沙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主要的影响因素,氮沉降和降水量与降水格局的变化可能会对植物生长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影响沙地生态系统功能。本文通过科尔沁沙地草地连续2年增加水分(夏季增雨,冬季增雪)、添加氮素和同时添加氮素和水分的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对4种优势草本植物种(尖头叶藜Chenopodium acuminatum 、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 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 )地上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添加氮素或水分对当地4种优势植物平均地上总生物量、各构件平均生物量及繁殖体和茎平均生物量分配无显著影响。夏季增雨×氮素添加使4种植物平均地上总生物量及各构件平均生物量在2010年显著增加,冬季增雪×氮素添加使叶生物量分配在2010年显著增加;但是在2012年各处理对生物量的分配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夏季增雨×氮素添加能够解除氮素对水分的限制作用,使植物将所获得的有限资源供于叶片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但是添加氮素与水分影响的生物量分配变化程度因物种而异,对尖头叶藜、白草、糙隐子草的影响不明显,对狗尾草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95.
泥石流的宏观沉积构造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耕年  崔之久 《地质论评》1995,41(2):159-164
根据云南东川、甘肃武都、辽宁阜新现代和古代泥石流沉积概括出3类不同泥石流,即稀性泥石流、过渡型泥石流和粘笥泥石流的宏观沉积构造特征。在云南东川和甘肃武都进行现代泥石流暴发和堆积过程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对上述3类泥石流沉积构造的形成机理了探讨。初步建立用宏观构造现象组合识别石流类型的模式。  相似文献   
996.
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分别为中国面积第二、第三大流动性沙漠,对两大沙漠连接带新月形沙丘的动态监测可以揭示该地区沙丘形成演化规律,为沙漠连接带风沙地貌发育研究提供科学支撑。通过Google Earth高清历史影像对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连接带的新月形沙丘带进行监测,分析了两大沙漠交界处沙丘的移动速率和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连接带沙丘移动速率范围5.88-19.55 m·a^(-1),平均移动速率10.03 m·a^(-1);移动方向范围109°-135°,平均移动方向122°。风况为沙丘移动提供动力条件,合成输沙方向与沙丘移动方向吻合。受NW、WNW方向输沙影响,新月形沙丘南翼在移动速率增加的同时长度不断伸长,显著区别于北翼。沙丘移动受控于沙丘本身形态,沙丘各形态参数(迎风坡长度、高度、宽度、周长、底面积)与移动速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植被覆盖以及沙丘密度的差异导致了研究区沙丘移动速率的差异。沙丘移动前后,形态参数变化具有复杂性,而沙源丰富度差异以及丘间地灌丛沙包对沙丘形态的改变,是沙丘形态变化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两大沙漠连接带年输沙通量170-521 t·m^(-1),均值为301 t·m^(-1)。  相似文献   
997.
太古宙岩群构造的研究是鉴别古构造型式的基础,也是研究古构造型式对矿带、矿田、矿床及矿体的生成与分布规律的基础.辽宁省鞍本地区是太古宙鞍山群典型发育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基地,尽管这个地区开展工作较早,地质研究程度甚高,但是过去多侧重于地层划分和岩石学等方面的研究,在构造研究方面则缺乏系统性而又局限于传统构造学观点,因此许多复杂的地质构造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如该区的构造格架、构造期次划分、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铁矿的控制等,这些都是地质勘探及矿山开发部门所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在鞍山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及其所属研究所、地质队以及鞍钢、本钢所属矿山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对本区开展了专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一些认识上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98.
新疆东天山中段金铜成矿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构造动力学体制、成矿机理和含矿建造等为原则,将东天山中段铜金成矿系统划分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板块碰撞体制下的大南湖—头苏泉岩浆热液金铜、早石炭世板内伸展体制下的阿齐山—雅满苏火山热液铜铁和早二叠世陆内造山体制下的康古尔塔格韧性剪切铜金三个成矿系统。以成矿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为指导,阐述了各成矿系统的地质背景、成矿系统的时空特征、控制因素、成矿系统要素、典型矿床的剖析或成矿系统内各矿床特征的对比,建立了各成矿系统模型,并总结了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演化谱系。  相似文献   
999.
在研究了水文相关中利用最小二乘原理进行回归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传统水文回归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同性质的变量在回归分析时应区别对待的概念。结合水文观测的实际情况,研究了相关变量观测值均存在误差情况下,以变量的观测误差作权进行回归分析的概念,提出了建立基于最小二乘原理基础上的双加权回归模型,并研究了该模型的解算方法。同时推导了估计参数和预测值的误差估计公式,通过估计参数和模型误差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水文变量回归的精度和误差估计水平。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特征,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保德扒楼沟剖面及周缘上古生界的层序与体系域界面类型、层序结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依据区域性不整合面、下切谷冲刷面、海侵方向转换面和区域性海退面等层序界面将研究区上古生界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本溪组、太原组2段、太原组1段、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保德扒楼沟及周缘上古生界剖面发育16种岩石类型和8种岩石组合。区内上古生界发育障壁海岸相、碳酸盐岩台地相、辫状河相和曲流河相。SQ1-SQ3中低位体系域发育风化壳和潮道亚相,海侵体系域发育潮坪亚相和潟湖亚相,高位体系域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相、潟湖亚相和潮坪亚相;SQ4-SQ7中低位体系域发育辫状河河床亚相,海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曲流河泛滥平原亚相,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多期曲流河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泛滥平原亚相的演化序列。区内上古生界经历了由障壁海岸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向河流相的演化过程,沉积演化主要受物源供给、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