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04篇
  免费   5410篇
  国内免费   7631篇
测绘学   2574篇
大气科学   8344篇
地球物理   11446篇
地质学   25248篇
海洋学   4257篇
天文学   3025篇
综合类   4898篇
自然地理   4353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406篇
  2022年   1173篇
  2021年   1367篇
  2020年   1187篇
  2019年   1281篇
  2018年   5803篇
  2017年   5020篇
  2016年   3885篇
  2015年   1514篇
  2014年   1790篇
  2013年   1579篇
  2012年   2435篇
  2011年   4090篇
  2010年   3505篇
  2009年   3801篇
  2008年   3152篇
  2007年   3558篇
  2006年   1211篇
  2005年   1233篇
  2004年   1189篇
  2003年   1177篇
  2002年   1058篇
  2001年   850篇
  2000年   1054篇
  1999年   1464篇
  1998年   1232篇
  1997年   1299篇
  1996年   1081篇
  1995年   994篇
  1994年   891篇
  1993年   780篇
  1992年   633篇
  1991年   451篇
  1990年   310篇
  1989年   345篇
  1988年   291篇
  1987年   199篇
  1986年   161篇
  1985年   115篇
  1984年   100篇
  1983年   77篇
  1982年   76篇
  1981年   74篇
  1980年   64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12篇
  1958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31.
地震视应力用于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的可能性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进行了计算,将各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的高低与强震发生后的后续地震的强度进行联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将地震视应力用于强震震后趋势预测的可能性。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与其后续地震强度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视应力的强震的后续地震的强度一般较低,即低视应力的强震发生后,震区发生较强的后续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932.
地表非均匀性对区域平均水分通量参数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次网格尺度地表非均匀性对于网格区平均通量具有重要影响。若将网格区视为均一地表 ,并不能真实描述地 气通量交换过程 ,且可造成很大误差。文中从理论上证明 ,区域平均水分通量的变化率可分解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区域水分通量的算术平均变化率 ;第二部分为非均匀性所引起的水分通量变化率扰动 ,它与区域内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变差系数有关。数值试验表明 ,地表土壤水分的水平空间变差系数集中反映了区域内土壤水分分布的非均匀程度 ,不同土壤对同样的非均匀程度其敏感性是不同的。变差系数愈大 ,非均匀性愈强 ,在相同的土壤水分平均值下 ,不同土壤类型对地表非均匀程度的敏感性并不相同。例如沙土和粘土受非均匀性的影响就可相差数十倍。  相似文献   
933.
鄂豫皖交界地区地震地质背景与中强地震复发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鄂豫皖交界地区位于东大别山西部,历史中强地震(M≥43/4)主要发生在土地岭-落儿岭及商城-麻城断裂带上,且“互动”和“连动”的特征较为显著。根据这一特征,在研究东大别山区域地质、地壳结构、断裂活动及地震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可将鄂豫皖交界地区的中强地震作为秦岭-大别山活动地块中的次级地块的整体活动来看待。该区历史地震活动整体表现为丛集特征,而主要发震断层(土地岭-落儿岭断裂)的历史地震活动则具有相对较好的准周期性。地震复发周期研究提示,该地块近期发生M≥5.0左右地震的危险性较大,而霍山-六安地区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危险区。  相似文献   
934.
Recent Rapid Regional Climate Warming o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confirmed that mean global warming was 0.6 ± 0.2 °C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and cited anthropogenic increases in greenhouse gases as the likely cause of temperature rise in the last 50 years. But this mean value conceals the substantial complexity of observed climate change, which is seasonally- and diurnally-biased, decadally-variable and geographically patchy. In particular, over the last 50 years three high-latitude areas have undergone recent rapid regional (RRR) warming, which was substantially more rapid than the global mean. However, each RRR warming occupies a different climatic regime and may have an entirely different underlying cause. We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RRR warming in one area,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Here warming was much more rapid than in the rest of Antarctica where i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o the global mean. We highlight climate proxies that appear to show that RRR warming o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is unprecedented over the last two millennia, and so unlikely to be a natural mode of variability. So while the station records do not indicate a ubiquitous polar amplification of global warming, the RRR warming o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might be a regional amplification of such warming. This, however, remains unproven since we cannot yet be sure what mechanism leads to such an amplification. We discuss several possible candidate mechanisms: changing oceanographic or chang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r a regional air-sea-ice feedback amplifying greenhouse warming. We can show that atmospheric warming and reduction in sea-ice duration coincide in a small area on the west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but here we cannot yet distinguish cause and effect. Thus for the present we cannot determine which process is the probable cause of RRR warming o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and until the mechanism initiating and sustaining the RRR warming is understood, and is convincingly reproduced in climate models, we lack a sound basis for predicting climate change in this region over the coming century.  相似文献   
935.
936.
陇东黄土高原春末夏初旱的气候特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位泰 《气象》2003,29(9):34-36
应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庆阳地区春末夏初干旱的综合评价指数DH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演变规律;分析了春末夏初干旱对冬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春末夏初干旱的预测模型,业务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37.
首先证明了加权最小范数平差一般解的一个重要性质,由此提出了利用附加的观测值来求解加权最小范数平差问题的方法,并证明了该法与利用一般解法等价性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38.
GRP文件格式到MIF格式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将GRP文件格式转换成MIF文件格式,提供一种数据不变,而文件存储方式改变的数据转换方法和实例。  相似文献   
939.
GPS长距离和多测段定位中广播星历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解先  朱文耀 《测绘学报》1997,26(2):140-147
本文分析了广播星历误差对GPS长基线和多测段定位结果的影响,由此提出了旨在减弱卫星轨道误差对于相对定位精度影响的一种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即先按卫星运动的力学模型建立状态方程,其初始状态向量由某组广播星历得出,由每组广播星历建立观测方程,由数值积分得出的参考轨道由广播星历toe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观测值的最小二乘平差所得的改正后的轨道,不仅可消除各组广播星历间的不一致性,而且其精度也高于任何一组广播星历  相似文献   
940.
多时相Radarsat数据在广东肇庆地区稻田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将1996年获取的4个时相的Radarsat图像用于广东肇庆地区的稻田分类试验,结果表明,多时相Radarsat数据对水稻类型的识别精度较高,而且稻田的轮作规律容易推测出来。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这一试验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在SAR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潜力和Radarsat数据在中国南方水稻监测中的最佳时相选择和有效分辨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