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48篇 |
免费 | 436篇 |
国内免费 | 6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7篇 |
大气科学 | 436篇 |
地球物理 | 685篇 |
地质学 | 1411篇 |
海洋学 | 423篇 |
天文学 | 66篇 |
综合类 | 252篇 |
自然地理 | 2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125篇 |
2020年 | 107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152篇 |
2017年 | 120篇 |
2016年 | 139篇 |
2015年 | 116篇 |
2014年 | 144篇 |
2013年 | 138篇 |
2012年 | 121篇 |
2011年 | 147篇 |
2010年 | 144篇 |
2009年 | 188篇 |
2008年 | 142篇 |
2007年 | 133篇 |
2006年 | 91篇 |
2005年 | 100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72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107篇 |
1996年 | 83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错流超滤技术在海水胶体态铀、钍、镭同位素和有机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建立了由预过滤装置、蠕动泵、中空纤维超滤膜(AmiconH10P10-20,标称截留分子量10KDa)和连接管组成的错流超滤系统,利用荧光标记的40KDa葡聚糖和已知放射性活度的234Th示踪剂评估了超滤膜的截留和吸附性质,探讨了234Th在超滤过程中的渗透行为,考查了该系统用于实际海水样品时铀、钍、镭同位素和有机碳的质量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0Kda中空纤维超滤膜对40Kda葡聚糖具有良好的截留效率(85%),而吸附损失率为18%.铀、钍、镭同位素和有机碳在超滤过程中均达到极佳的质量平衡,回收率R=95%~98%,优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值.234Th在超滤过程中的渗透行为可以很好地用渗透模型加以描述.研究组分胶体态含量占“溶解”态含量的份额大小顺序如下:钍同位素、有机碳、镭同位素约等于铀同位素,这与钍为强颗粒活性元素、铀和镭为水溶性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2.
1INTRODUCTIONIrrigated ricefieldsarecharacterizedbylargespatialandtemporalvariationsin CH4 emissiontotheatmo-sphere.Accordingly,thereisagreatuncertaintyintheestimate ofCH4 emissionsfromricefields.GreateffortshavebeenmadetoestimatetheCH4 emissionsfromricefieldsandseveralapproacheshavebeendeveloped.TherepresentativemethodsincludetheIPCC(Inter-governmentPanelofClimateChange)region-specificemissionfactormethodandthemodelcalculationmethod.Toimprovethecalculationaccuracy,theIPCCmethodreq… 相似文献
143.
2008年6-8月T639、ECMWF及日本模式中期预报性能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应用T639模式中期预报产品,对2008年6-8月T639 模式进行天气学检验,并与ECMWF、日本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式均对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的调整和演变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综合来看,ECMWF模式对各系统及要素的预报最接近实况;日本模式和T639模式稍差,稳定性不如ECMWF模式;特别是T639模式对0808号台风凤凰(FUNG-WONG)路径及强度的预报与实况差异较大,而ECMWF及日本模式预报相对准确. 相似文献
144.
145.
通过对洱源-江川宽角反射地震资料的叠前偏移处理成像,得到了一个类似于近垂直入射多道地震数据的记录剖面.反射剖面图像与地壳速度结构共同揭示出地壳厚度由剖面西北端(约45 km)向东南端(约40 km)减薄.在洱源-楚雄西北附近深度约10 km处存在一组向东南倾斜的强反射震相,其东南约50 km处存在向西北倾斜的强射震相.易门断裂两侧地壳反射属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易门断裂之西北方向深度25~40 km处,中下地壳内存在两组强振幅,向东南方向上倾的地震反射同相轴,并被楚雄-建水断裂后期所错断,易门断裂之东南方向上,地壳内反射较为均一,未见特别明显的强间断面反射信息,这个反射结构被解释为印度板块东向俯冲与藏东缘地壳物质东向逃逸综合作用导致下地壳增厚和厚地壳变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6.
扬子板块东北缘的浅变质岩被认为是三叠纪大陆俯冲过程中从扬子板块剥离而来的,其原岩主要为新元古代中期岩浆岩和沉积岩,是理解扬子板块东北缘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重要对象。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夹持于大别造山带和苏鲁造山带之间,出露一套绿片岩相—低角闪岩变火山—沉积序列,即由西冷组变火山岩和北将军组变碎屑岩组成的张八岭群。然而,西冷组与北将军组之间的关系和张八岭群的形成时代都尚存在争议。为此,本文对张八岭群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MC-LA-ICP-MS锆石U-Pb定年工作。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西冷组顶部石英角斑岩的原岩时代为723±7 Ma;北将军组底部变粉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变化于916~614 Ma之间,与西冷组、肥东杂岩内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时间相一致,暗示它们的物质主要由西冷组和肥东杂岩提供,其中,最年轻碎屑锆石谐和年龄(677±12 Ma)限定了北将军组沉积时代下限。结合野外地质特征和前人张八岭群上覆震旦系盖层沉积初始时间(635 Ma),本文认为北将军组的沉积时限为677~635 Ma,是覆盖于西冷组之上的中新元古代晚期沉积地层。对比研究显示,张八岭群可能是扬子东北缘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沉积岩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7.
本文通过对1969—1979年我国27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分析,发现其中只有不到30%的个例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存在低空逆温层.而从垂直运动计算和层结特征分析看,无论有或无逆温层,强对流出现前都有大范围系统性的下沉运动.由此可以认为大范围系统性的下沉运动是使强对流发生前位势不稳定能量贮存和积累的主要机制.而低空逆温层只是特定的下沉运动的产物,并依靠下沉运动而维持.同时指出这种下沉运动造成深厚的暖干气层,是发生龙卷、强雷暴大风等干性强对流天气所必须. 另外,对有低空逆温层的个例统计了各种特征量,并与美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8.
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芦山 M 7.0地震后近10天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精度较高的重定位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余震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推测芦山主震的发震断层可能为大川-双石主断裂东侧的一条次级隐伏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149.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ize-fractionated chlorophyll 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Beibu Gulf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chlorophyll a (Chl.a) concentration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Beibu Gulf were observed from May 23 to June 4, 1994.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marked featares of spatial zonation in the survey area 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the hydrological conditions.Chlorophyll 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were higher in the inshore than in the middle area and higher in the north than in the south of the Beibu Gulf.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Chl.a,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the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were 0.94±0.45 μg/dm3, 351±172 mg/(m2·d) (C) and 0.97×104-10.050×104 ind./m3 in the area, respectively.There were 176 species belonging to 4 phyla and 56 genera based on microscope identification.The results of the size-fractionation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nanoplankton and picoplankton was 77% to total Chl.a and 91% to total primary productivity, which proved their importance to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the Beibu Gulf.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