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2篇
  免费   897篇
  国内免费   1219篇
测绘学   767篇
大气科学   433篇
地球物理   680篇
地质学   2325篇
海洋学   674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340篇
自然地理   54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335篇
  2020年   239篇
  2019年   332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306篇
  2011年   362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71.
提出了一种基于力矩平衡原理的视觉平衡模型,该模型将定性的评估转化为定量的评估方法.基于C#+ArcGIS Engine平台,利用3幅代表性的地图作为实验用图,证明视觉平衡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用户的视觉感受一致.  相似文献   
972.
通过分析气象数据的特点和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技术的优势,为实现气象影像数据的高效发布,对网络地图发布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包括缓存切片的分层分块规则建立,影像数据瓦片缓存目录构建,动态切片生成技术,Flex客户端地图展示技术。结果表明:与传统基于Web的地图发布技术相比,RIA技术具有界面元素丰富,交互响应快,大数据量显示效率高的优势。此外,还能够在改变地图缩放级别时,实现地图数据的快速加载和无缝拼接,这为后续气象GIS平台的开发以及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3.
贝叶斯算法在拟合自由核章动参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高精度重力技术检测地球自由核章动(FCN)参数(包括周期和Q值等)的难点是资料观测信噪比低,传统的方法是使用最小二乘拟合,但是获得的FCN共振参数精度不理想.本文利用武汉国际潮汐基准站高精度超导重力仪和全球超导重力仪观测的时变重力资料,根据贝叶斯算法拟合地球自由核章动(FCN)参数.我们将贝叶斯拟合方法与传统最小二乘法实施了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台站资料差异.讨论了潮波选择和不同海潮模型等因素对FCN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贝叶斯算法获得的FCN品质因子与空间大地测量VLBI结果吻合的更好,这说明贝叶斯算法可靠性高,为研究地球深内部构造参数(核幔边界粘滞系数等)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974.
Environmental magnetic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n a 9.42-m-long sediment core from Gonghai Lake, North China. Radiocarbon dating indicates that the record spans the last 15,000 cal year BP. The principal magnetic mineral in the sediments is pseudo-single domain magnetite of detrital origin with minimal post-depositional alteration. Although the variation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detrital magnetic minerals and their grain size throughout the core reflect inputs from both soil erosion and eolian dust, it is shown that their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changes with time. In the lowermost part of the core, ~15,000–11,500 cal year BP, the magnetic minerals were supplied mainly by bedrock erosion, soil erosion and dust input when climate ameliorated after the cold and dusty last glacial maximum. The increasing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χ) in this interval may indicate a combination of changes in the lake environment together with catchment-surface stabilization and a decreasing proportion of dust inpu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core, ~11,500–1,000 cal year BP, the detrital magnetic minerals mainly originated from dust inputs from outside the catchment when the lake catchment was covered by forest, and catchment-derived sediment supply (and thus the lake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 were minimal. The generally low concentra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in this part of the core reflects the highest degree of soil stability and the strongest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Holocene. In the uppermost part of the core, the last ~1,000 years, detrital magnetic minerals mainly originated from erosion of catchment soils when the vegetation cover was sparse and the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s were high. Within this part of the core the high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reflects strong pedogenesis in the lake catchment, and thus a strong summer monsoon. This scenario is similar to that recorded in loess profiles. Overall, the results document three main stages of summer monsoon history with abrupt shifts from one stage to another: an increasing and variable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l, a generally strong summer monsoon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and a weak summer monsoon in the late Holocene.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al models may need to be applied to lake sediment magnetic mineral assemblage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tages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相似文献   
975.
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的自由核章动(FCN)及内核自由章动(FICN)等地球简正模是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的重要表征,也是认识核幔边界和内外核边界的重要手段,其包含的物理信息可为目前地球深部的研究手段比较匮乏的情况下获得地球深内部结构及物理性质和研究核幔及内外核耦合提供非常重要的约束。本文围绕地球自由核章动利用全球地球动力学计划观测网提供的全球超导重力观测资料和国际VLBI服务组织提供的章动观测资料,采用不同方法研究了自由核章动的本征周期和品质因子等  相似文献   
976.
本文介绍了传统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无人机遥感系统在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中的应用优势,提出将我省海域无人机在海域和海岛监视监测中应用解决方案,同时对该系统在海洋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7.
以沪昆高铁工程为背景,介绍沪昆高铁桥墩观测标的设置、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对沪昆高铁桥墩沉降数据进行了分析,表明桥墩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978.
马东岭  丁宁  崔健  王京卫 《测绘科学》2013,(2):117-118,121
本文针对正射影像镶嵌线优化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蚁群算法优化正射影像镶嵌线的方法。该方法将待镶嵌的相邻正射影像对根据地面坐标计算出它们在重叠区域的差值图像,通过外方位元素生成一条初始镶嵌线,并根据蚁群算法在重叠区域的差值图像上沿着初始镶嵌线在起点至终点选择一条最佳的路径避开房屋等高大地物,保存为最优镶嵌线。试验结果证明该算法能快速、有效选择正射影像的镶嵌线,实现大比例尺与城市地区的正射影像智能镶嵌。  相似文献   
979.
980.
豫北“21·7”极端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爱芳  席乐  吕晓娜  崔丽曼  张宁 《气象》2022,48(5):556-570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产品,对2021年7月17—22日豫北地区的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暴雨过程具有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极端及地形影响明显等特征。极端暴雨过程发生于稳定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在日本海高压西伸及台风烟花(2106号)、查帕卡(2107号)西北行背景下,黄淮低涡外围加强北上的东南急流/偏南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异常充足的水汽、能量条件,对流层中低层暖湿平流强迫、叠加地形影响的强动力辐合抬升作用及低空弱冷空气扩散南下是形成强降水的重要条件,而大气“强-弱-强-弱”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特征转化说明强降水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互补的物理机制。不同阶段极端短时强降水(小时降水量≥50 mm)对流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发展演变特征不同,但从雷达回波的垂直分布来看,系统均具有“低质心”特征,质心强度≥55 dBz且≥50 dBz强回波垂直伸展至5~8 km、持续时间1 h以上。强降水对流系统在太行山前30 km左右范围内的后向发展特征明显,一方面与地面西行偏东风/东北风在太行山绕流作用下形成的地形辐合线不断南伸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强降水冷池效应促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