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8篇
  免费   895篇
  国内免费   1221篇
测绘学   767篇
大气科学   433篇
地球物理   681篇
地质学   2325篇
海洋学   678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341篇
自然地理   546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339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332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306篇
  2011年   362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青海东昆仑布青山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元素分布特征、单元素异常特征、元素相关性分析、异常元素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Au、Cu、Co、Ni、Sb为区内具有一定潜力的找矿指标。推断区内的成矿类型为与花岗岩、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和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钴镍多金属矿,划分出马尼特金铜找矿远景区、得力斯坦铜钴镍找矿远景区和哥日卓多金铜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872.
在管道检测、探测、铺设、修复和更新等工程中,非开挖技术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笔者参加的2010年11月国际非开挖技术协会(ISTT)在新加坡召开的第28届年会和之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召开的第12届国际非开挖技术研讨会,从国际会议的论文中和研讨会上各国教授的介绍中提炼了非开挖工程方面的发展近况,从管道探测、检测、修复和新材料四个方面入手,简单扼要地阐述了非开挖工程的最新进展.希望对国内非开挖工程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73.
张秋菊  王铂铎  崔晨  郭娜 《地下水》2011,33(2):95-97
西安市水资源概况,针对西安市水资源问题提出了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通过对西安市再生水回用途径的分析,提出了解决西安市再生水回用问题的建议措施,肯定了发展再生水回用事业在缓解西安市水环境日益恶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74.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输导体系及与油气藏类型的匹配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测井、钻井地质和地化等资料,对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输导体系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已发现的潜山油气藏,建立了不同油气输导体系与潜山油气藏类型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圈闭遮挡条件,可将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潜山坡和潜山内幕油气藏等3种类型;潜山油气输导体系发育断裂、不整合、内幕溶蚀层和复合型输导体系等4种类型;受碳酸盐岩地层、断层活动性影响以及与油气生成时间的匹配,断裂型输导体系具有高效性和时效性的特征,有利于形成潜山顶和内幕油气藏;不整合型输导体系由不整合上部底砾岩和下部淋浴带组成,具有"双层"输导的特点,有利于形成潜山顶和潜山坡油气藏;内幕溶蚀层型输导体系由潜山内部的溶蚀孔-洞-缝系统组成,其发育程度受内部地层泥质含量控制,有利于形成潜山内幕油气藏;复合型输导体系由单一型输导体系复合形成,具有"多样式"的特点,可以形成潜山顶、潜山坡和潜山内幕油气藏。  相似文献   
875.
泥石流警报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警报是减轻泥石流灾害,尤其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贵重财物损失的重要手段.泥石流警报划分为4个类型:提示性警报、形成性警报、非成灾性警报和成灾性警报.泥石流警报的监测机构,划分为4个级别:泥石流预警一级监测站、二级监测站、三级监测站和预警简易监测点.泥石流预警一级监测站主要承担泥石流可能造成的特大灾和超特大灾的警报监测任务,二级监测站主要承担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大灾的警报监测任务,三级监测站主要承担泥石流可能造成的中灾的警报监测任务,泥石流预警简易监测点主要承担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小灾的警报监测任务.泥石流警报的监测项目:专业监测包括降水、气象其他要素、泥石流次声、地声、泥位、流速、重度、粘度、沟道冲淤变化和次生灾害等,简易监测包括泥石流暴发的前兆现象、降水、水(泥)位与泥沙变化状态和泥石流次声等.泥石流警报的监测数据包括降水、气象其他要素、泥位、流速、重度、粘度、次声、地声、沟道冲淤变化和次生灾害数据等.泥石流成灾性警报分为4等14级,讨论并给出了各等级成灾性警报的临界指标.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包括:降水监测的实时降水量要不断地整理为10 min、1 h和1 d的滑动降水量(强度),并不断地与当地以往暴发泥石流的10 min、1 h和1 d降水量(强度)相比较;断面监测数据中的泥石流泥位应转化为泥石流流动的断面面积,并与断面监测数据中的泥石流流速数据结合,通过公式Qc=Wc×Vc转换为泥石流流量.泥石流一旦堵断主河(沟)形成堰塞湖,应立即测量壅塞体的高度,并据此量测和计算堰塞湖的淹设范围及堰塞湖的积蓄水量,评估壅塞体溃决时可能形成的最大流量及其危害范围.泥石流警报的时间提前量t(单位:s),由公式t=L/Vc确定.  相似文献   
876.
在传统缓冲区分析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空间对象缓冲区分析定义,区别在于邻域半径:前者为常量,后者为变量。设计实现基于空间对象缓冲区分析算法,该算法以空间对象为计算粒度,分为计算缓冲区边界点、生成缓冲区多边形、筛选缓冲区多边形内空间对象3个步骤,并从算法执行机理的角度对其做定性与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解决了传统缓冲区分析难以处理图层内以空间实体为分析粒度的问题,时间和空间复杂度亦优于传统缓冲区分析算法。  相似文献   
877.
基于抛物型缓坡方程模拟近岸植被区波浪传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军  沈永明  崔雷 《海洋学报》2011,33(1):7-11
植被对波浪传播运动有重要影响。考虑近岸波浪在植被区传播中的折射、绕射、破碎及植被引起的波能耗损效应,基于抛物型缓坡方程建立了模拟近岸植被区波浪传播的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采用数值模拟试验分析了植被对波浪传播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波浪在近岸植被区传播时,随着植被密度和植被高度的增加,波浪传播中的波高衰减增大,波能耗损增加;不同周期波浪在植被区传播中的波高衰减过程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78.
利用AIRS产品数据提取了2010年4月4日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MW7.2地震前后震中及其附近CO总量和CO体积混合比随时间变化的信息,讨论了CO气体地球化学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数据表明,下加利福尼亚地震前约一个月CO总量升高,高出前两年同期平均值2~4×1017 mole/cm2,在地震发生前后CO总量和近地表CO体积混合比有波动现象,且8日平均数据的标准偏差增大,约为非地震时段的2倍。该现象应该归因于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地应力作用使岩石圈脱气增强、大气电磁和化学反应引起的CO含量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卫星高光谱遥感数据提取与地震有关的CO气体地球化学信息,对地震监测预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9.
介绍了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的一些基本成果以及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Zn,Pb,Cu,Se,Cd,S,P,Hg,N,OrgC等元素或指标在表生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使表层土壤含量明显大于深层;总体上该区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优良,Ⅲ类和劣Ⅲ类土壤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13%,主要分布在矿集区和城镇周边,主要污染元素为Cd,Cr,Ni,Hg。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处于自然低背景含量状态,部分水样总硬度超标,溶解性总固体、NO2-和F-等超标,已不适合饮用。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有:①山地丘陵区土壤pH值低,且表层土壤具有向强酸、强碱两极化发展的趋势,易引起重金属元素活化,危害人类健康;②沿海地带土地贫瘠,N,P和有机质等营养水平多属缺乏级;③莱州-烟台和牟平-乳山矿集区以及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带表层土壤Hg,Cd,Pb,Zn,Se,S等元素污染严重。地质高背景、酸性的表生环境和工业污染的共同作用,是造成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80.
结合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对济南市农用地内部结构、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及未利用地内部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这几类土地内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经济结构、人口增长和自然因素等,指出今后应注重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