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2篇
  免费   891篇
  国内免费   1354篇
测绘学   787篇
大气科学   453篇
地球物理   712篇
地质学   2568篇
海洋学   714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342篇
自然地理   546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369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350篇
  2018年   277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368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61.
Ordos block was squeezed by the Qinghai-Tibetan block and North China block, and the tectonic activity was intense. In the periphery of Ordos block, there was a series of folds zones and compressed faults with complicate structures. This paper used three-phase data of 1980,1990 and 2014 to calculate vertical velocity of Northwestern margin of Ordos an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① the Hetao basin between the rise of Yinshan fault block and Ordos fault block showed relatively subsidence, in which Linhe basin was the most evident and the subsidence rate was about 2-4mm/a. The subsidence rate of Jartai -Yinchuan rift zone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Ordos block was about 2mm/a; ② the whole testing zone exhibited the evident inherited movement characterized by mountain rise and basin subsidence; ③the two leveling section through the northern margin fault and Dengkou-Benjing fault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ertical velocities on two sides of the fault was less than 0.5mm/a.  相似文献   
862.
In the aggressive marine environment over a long-term service period,coastal bridges inevitably sustain corrosion-induced damage due to high sea salt and humidity.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trength reduction of coastal bridges,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effects of non-uniform corrosion along the height of bridge piers.First,the corrosion initiation time and the degradation of reinforcement and concrete are analyzed for bridge piers in marine environments.To investigate the various damage modes of the concrete cover,a discretization method with fiber cells is used for calculating time-dependent interaction diagrams of cross-sections of the bridge piers at the atmospheric zone and the splash and tidal zone under a combination of axial force and bending moment.Second,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se aging structures is analyzed.Numerical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strength of a concrete pier experiences dramatic reduction from corrosion initiation to the spalling of the concrete cover.Strength loss in the splash and tidal zone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in the atmospheric zone when structures’service time is assumed to be the same.  相似文献   
863.
核幔耦合对地球自由核章动的激发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自由核章动(FCN)是地幔与液核相互作用的重要动力学现象,其激发机制涉及地表流体层、地幔和地核等圈层之间的耦合,此前研究多利用地表流体层角动量数据单独研究其对FCN的激发,对核幔耦合的影响考虑不足.本文基于角动量守恒理论分析了核幔耦合对FCN周期及振幅的影响,并结合多个大气及海洋角动量函数时间序列首次估算了核幔耦合在FCN激发过程中的贡献.结果表明核幔耦合对FCN周期产生的固定和时变影响对FCN激发的作用均不可忽视,尤其时变影响可达几十个微角秒,对于进一步解释FCN时变特征非常重要;核幔耦合对FCN振幅的直接影响是地表流体层的激发与实测FCN不相符的主要原因,黏滞、电磁和地形等耗散耦合的存在对地表流体的激发振幅有67%左右的减弱效果.

  相似文献   
864.
地应力测量的非弹性应变恢复法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芯非弹性应变恢复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深部地应力测量方法,汶川5.12地震后,我国大陆首次将该方法应用于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的地应力测量.本文简述了该方法的原理、计算方法和汶川地震科学钻一号孔的典型结果.给出了一号孔在所测深度之处的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三个主应力中,最大主应力和中间主应力近于水平,最小主应力近于直立.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西.在746 m深度,三个主应力的大小为25.2 MPa,21.5 MPa,18.5 MPa.这种应力状态可使龙门山断层产生逆冲兼右行走滑运动,与汶川5.12地震的断层运动一致.该方法得到的结果与震源机制解及其他地应力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吻合.测量结果表明,非弹性应变恢复法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在较大深度的钻孔和地层较破碎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应力解除法、水压致裂法等难以实施时,此方法仍有可能获得较可靠的地应力数据,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865.
预测盆地基岩岩性不仅对于研究盆地的深部地质结构及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对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盆地重、磁异常成因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盆地基底岩性综合预测研究的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技术.指出在地震构造界面的约束下采用重力剥皮技术可以较为可靠地获取基底岩性重力异常并分析了界面密度差对剥皮后基底岩性重力异常的影响,给出了等效密度差的求取方法.分析了基底起伏对基岩岩性磁异常的影响,指出采用"平化曲"将磁异常归化到与基底同一高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基底岩性体的刻画能力.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应用基底的相对视密度、相对视磁化率及两者的相关系数可以有效地刻画基底岩性的特征.神经网络是基底岩性判别与分类的有效方法技术.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滨北地区的基底岩性的综合预测显示了本文系列预测基底岩性方法的有效性,预测结果反映了松辽盆地基底岩性的分布特征.该系列方法技术可为其他盆地的基底地质填图提供了可借鉴的综合预测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866.
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周缘上地幔各向异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布设在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周缘的固定宽频带地震台网90个台站记录作远震SKS波形资料偏振分析,采用最小切向能量法求得每个台站的S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时差,获得块体及其周缘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并结合1999~2007年相对鄂尔多斯块体的GPS水平地壳运动速度场,分析块体及其周缘的各向异性特征和壳幔耦合特征并重新认识块体的运动及周缘断陷带的动力学成因.分析结果认为,块体内部以零分裂为主,表现为各向同性特征;块体周缘台站延迟时间则明显大于块体中部,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快波偏振方向与地质构造走向、水平速度场方向基本一致,表明壳幔之间存在耦合,而个别台站在方向上与周围台站存在差异,可能与早期的块体活动有关.SKS横波分裂结果和现今GPS地壳水平运动场解释了鄂尔多斯块体没有旋转运动,在西南缘六盘山一带存在分叉绕流运动,汾渭断陷带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上地幔塑性物质沿挤出方向水平运动和沿裂隙向上入侵、横向扩张的综合演化结果.  相似文献   
867.
采用平均土骨架应力代替Bishop的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基于分析体积变形连续性条件建立了简化的一维非饱和土固结方程,分析计算了非饱和土在固结过程中孔隙压力、平均土骨架应力、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同时建立了耦合水力特性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和屈服方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非饱和土简化固结理论和耦合水力特性的非饱和土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8.
2020年5月18日云南省巧家县发生M_S5.0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的13个强震台站和昭通简易烈度计示范项目建设的43个烈度计台站,共接收168条强震动记录,经常规处理,绘制震区加速度峰值等值线图,并与云南地区常用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加速度峰值较大的几个台站频谱特性,计算地震动能量持时,讨论中小地震中高加速度峰值/低震害现象的成因,得到以下结论:(1) PGA等值线图形状较为平滑,其长轴呈NW—SE向展布;(2)云南地区常用地震动衰减关系预测值总体衰减趋势与观测值一致,但在近场(0—30 km)时,预测值基本偏小;(3)加速度峰值较大的几个台站记录主频集中在1—5 Hz;(4)小河镇台记录的能量持时较短,说明能量衰减较快,属脉冲型记录,不会对建筑物造成较大破坏。  相似文献   
869.

2018年9月8日,云南省墨江县发生MS5.9地震并伴随一系列余震,探究该地震周围的应力场对于理解该地震的发生机制和后续地震的发展趋势具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收集了震源及其邻区中前人研究和Global CMT所给出的震源机制资料,对该地区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反演,并同时利用反演得到的应力张量模拟墨江地区的震源机制解表现.结果表明:①在应力轴整体分布上,自西向东σ1轴(压轴)从NNE-SSW向逐渐转向NNW-SSE向,σ3轴(张轴)从WWN-EES向逐渐转向WWS-EEN向,张轴呈弧形分布,压轴呈放射状分布.②在应力轴倾伏角上,研究区域内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倾伏角都比较小,即两轴均接近水平.③R值分布大体是在东南部相较于西北部大,结合当地地质背景分析得到,物质逃逸自西北向东南呈逐渐变缓的趋势.④利用反演得到的应力张量和应力状态计算墨江地震震源区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大小.由此推测,墨江地震恰好发生在相对剪切应力值和相对正应力正值最大的节面上.从而可以确定墨江地震的发震节面的基本参数:走向216.32°,倾角86.91°,滑动角0.27°,相对剪应力值0.9,相对正应力值0.3.本研究为此次墨江地震的发震背景和地震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870.
本文应用归一化变化速率(NVRM)方法,研究了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周边800km范围内25个地电阻率台站2012—2018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震中区周围的地电阻率时、空演化过程.结果显示:(1)25个台站中共有14个台站在震前出现了地电阻率变化,结合本次地震震源机制等分析其时空变化,认为邻近地震破裂带的临夏、通渭、武都和宝鸡台地电阻率在震前出现了下降—折返回升型的变化,符合前人已总结的强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变化过程.(2)地震发生前震中区周围大区域内出现了地电阻率负异常变化,且以震中区为中心呈条带分布,异常区的长轴方向与地震断裂带走向或地震烈度分布的长轴方向几乎垂直,与地震主压应力轴方向吻合.本文认为九寨沟M_S7.0强震发生之前,震中区周围出现的区域性地电阻率异常空间丛集现象是很好的中期和短临前兆;地电阻率震前异常动态演化、各向异性等特征对认识本次强震发震断层活动以及震源区应力场分布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