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289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430篇
海洋学   15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3年   7篇
  193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通过对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晚新生代沉积物的岩石磁学研究, 揭示在11.8~8.6 Ma 磁化率波动较小, 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低值(0.58~6.9/10-8 m3kg-1); 从8.6 Ma 开始受软磁性矿物控制明显持续增加(0.75~10.6/10-8 m3kg-1)。通过沉积物磁学性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模式分析, 结合盆地周围构造条件研究, 认为物源的变化可能是造成黑林顶剖面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2.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rine yeast strain YF07b could secrete a large amount of killer toxin against a pathogenic yeast strain WCY which could cause milky disease in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The marine yeast strain YF07b was identified to be Pichia anomala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outine yeast identification and 18S rDNA and ITS sequences.The gene encoding killer toxin in the marine yeast strain YF07b was amplified by PCR technology.After sequenc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open reading frame,consisting of 1 281 bp,encoded a presumed protein of 427 amino acids.The sequence of the cloned gene was found to have 99% match with that of the gene encoding killer toxin in Pichia anomalas strain K.A signal peptide including 17 amino acids appeared in the N-terminal domain of the killer toxin.Therefore,the mature protein consisted of 410 amino acids,its molecular mass was estimated to be 47.4 ku and its isoelctronic point was 4.5.  相似文献   
933.
为了建立甘陕古河中段侏罗系延10油藏初产产能预测模型,服务于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本文基于研究区的地质资料、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动态生产资料等,开展了四个井区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储层特征分析、延101油层初产产能宏观与微观敏感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宏观及微观敏感因素,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四个井区的初产产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34.
中国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路紫  匙芳  王然  韩冰  吴士锋  韩瑞玲 《地理科学》2008,28(5):601-606
在对传统的地理空间和新的计算机网络空间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解析了中国省域为单元的联系频率、基于主干网的联系形式和城市节点间的联系速度三个方面:分别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两个空间对应的若干基本类型以及特征;应用网络分析方法对两个空间各自的联系形式进行了归纳;应用网络服务器距离衰减方法整理了从全国5个网络测试站返回的程序测算数据,对中国两个空间的联系速度进行了规律性认知。  相似文献   
935.
讨论几种海藻糖的提取方法,着重对比热蒸馏水法和热碳酸钠法提取海藻糖的优缺点。实验结果表明碳酸钠溶液提取得到的海藻糖量较多,但是提取液中的碳酸钠给后续的提纯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用蒸馏水提取海藻糖成本低,无毒性,不需要溶剂回收设备,后续的提纯工作简单,得到的晶体纯度高。  相似文献   
936.
酵母海藻糖的代谢与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藻糖(Trehalose)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非还原性二糖,由2个吡喃葡萄糖分子通过α-1,1-糖苷键连接而成,海藻糖独特的物理特性使其在细胞中可起到稳定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因而在化妆品、医药和食品等工业领域中有极好的应用前景。在酵母菌中海藻糖可作为储藏碳水化合物和细胞应激反应保护剂。当环境条件变化时细胞内海藻糖含量会发生显著变化,而海藻糖的积累已被证实在不同胁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海藻糖代谢途径仅有几个代谢物组成,却受到复杂的代谢调控机制的控制。此外,海藻糖代谢在酵母菌的糖代谢中还起了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37.
城市地域空间扩展情况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测度指标。利用陆地卫星MSS影像、TM(或ETM+)影像、灾害监测星座数据和“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对1973—2005年北京市建成区的扩展过程、面积变化和土地利用影响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32年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净增加超过1000km2,2005年达到1209.97km2,相当于1973年的6.58倍,年均扩展32.07km2。北京市建成区的扩展基本上呈现出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方式,并未在某一方向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内的扩展速度差异非常明显。北京市建成区的扩展面积中,54.34%来自于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43.57%来自于水田、旱地等耕地。人口增长对北京市建成区的扩展有显著的刺激作用;经济增长是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之一;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用地的扩展,是城市扩展的牵引力,对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指向性作用;而政策与制度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京市发展和扩张的宏观格局。  相似文献   
938.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率定与应用是流量资料整编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手工方式工作量繁重,读数易出错,而且绘制出来的曲线因人而异.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水位流量关系线的计算机辅助率定与应用提供了可能.文章比较了手工方式与计算机辅助方式的优劣,分析了目前已有的几种软件之间的差别,着重分析了德国KISTERS公司的产品SKED在应用的上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939.
上奥陶统宝塔组是扬子板块分布广泛的标志性地层单元,因富含类型多样的头足类化石及发育特殊的网纹状构造而闻名。目前,有关宝塔组沉积时期水体深度的分析都是基于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的定性推测,而且争议较大。笔者等在黔北尧龙山地区宝塔组采集到大量原域埋藏的头足类化石,根据它们的隔壁强度系数(Septal Strength Index,SSI)与聚爆深度的耦合关系,首次对这些头足类生活时的古海水深度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选取符合SSI分析条件的16块Sinoceras和12块Michelinoceras标本,系统分析了SSI分别与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SSI随壳体长度及隔壁间距的增大而增加,随顶角角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与内部构造单一参数的相关性不大,可能受到多个内部构造参数的共同制约。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尧龙山地区宝塔组中共埋出现的Sinoceras和Michelinoceras的SSI分别为5.564~10.829和11.432~19.532,对应的生态深度大约分别为128~169 m和228~280 m,表明两属头足动物生活时可能已经出现明显的生态分层现象,古生物地理区系也出现一定...  相似文献   
940.
Determination of Fe2+/Fe3+ ratios from metallogenic belts to explore controll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ditions of rock 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explore magnetite Fe2+/Fe3+ ratios of the Qimantag metallogenic belt, part of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estern Central Orogenic Belt of China, and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lectronic probe, five diffe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are proposed an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evaluated, with the composition data of the magnetite obtained using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 The direct oxygen measurement metho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FeO and Fe2O3, but the accuracy and uniformity of the results are low. The valence method (Flank method) based on the spectral intensity ratio of Lα to Lβ for iron is also unreliable for FeO and Fe2O3 measurements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Lβ/Lα, the spectral intensity ratio, and the Fe2+/Fe3+ content ratio. In comparison, the charge difference method, the surplus-oxygen method and the M?ssbauer spectrum method are still the most favorable. M?ssbauer spectroscopy, with its isomer movement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the oxidation state of iron, yields results closer to 0.5, which is relatively reliable. Earlier magnetite deposits are located in intrusions or contact zones and formed by magmatic fluids with high Fe2+/Fe3+ ratios, whereas later magnetite deposits are farther away from intrusions and have low Fe2+/Fe3+ ratios.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hematite and magnetite in the Qimantage metallogenic belt is also studied. No large volume changes, such as pore filling and shrinkage fracture, were detected in the metallogenic bel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is more similar to a reoxidation and reductio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