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50篇 |
免费 | 4658篇 |
国内免费 | 27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06篇 |
大气科学 | 2414篇 |
地球物理 | 2641篇 |
地质学 | 7542篇 |
海洋学 | 2405篇 |
天文学 | 447篇 |
综合类 | 1178篇 |
自然地理 | 17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376篇 |
2023年 | 468篇 |
2022年 | 790篇 |
2021年 | 843篇 |
2020年 | 815篇 |
2019年 | 815篇 |
2018年 | 759篇 |
2017年 | 701篇 |
2016年 | 788篇 |
2015年 | 811篇 |
2014年 | 810篇 |
2013年 | 1015篇 |
2012年 | 984篇 |
2011年 | 989篇 |
2010年 | 900篇 |
2009年 | 884篇 |
2008年 | 843篇 |
2007年 | 826篇 |
2006年 | 770篇 |
2005年 | 625篇 |
2004年 | 517篇 |
2003年 | 375篇 |
2002年 | 450篇 |
2001年 | 435篇 |
2000年 | 373篇 |
1999年 | 325篇 |
1998年 | 248篇 |
1997年 | 235篇 |
1996年 | 223篇 |
1995年 | 189篇 |
1994年 | 186篇 |
1993年 | 163篇 |
1992年 | 144篇 |
1991年 | 133篇 |
1990年 | 94篇 |
1989年 | 82篇 |
1988年 | 78篇 |
1987年 | 58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34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10篇 |
1976年 | 10篇 |
1975年 | 7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粤东深澳湾养殖区域异养细菌和弧菌的动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进行,对异养细菌和弧菌丰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深澳养殖海湾水体中以上2种被调查菌类的丰度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1.20×105―1.27×108cfu·L-1和1.00×103―3.90×105cfu·L-1;底质中的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73×104―4.06×107cfu·g-1和3.25×102―7.23×104cfu·g-1.从时间上来看,营养盐类与异养细菌的相关性要强于温度、盐度、pH值和溶氧等物理因素的相关性;而弧菌与物理因素的相关性要强于与营养盐类的相关性.从空间分布来看水体环境的变化要比底质的大,水体中经常出现异养细菌和弧菌丰度的剧烈变化,变化程度也远远高于底质中细菌的变化.而且不同的养殖活动也会很明显地影响异养细菌和弧菌的丰度:S3站位水体中异养细菌的丰度比底质中的高;S5站位的底质中异养细菌和弧菌的丰度都是较高的.龙须菜的养殖可以很明显地改善底质环境,特别是降低底质中对养殖和水质环境有很大负面影响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如硫化物和弧菌等. 相似文献
62.
63.
基于实测资料,假设列车轮载经钢轨传递下来的荷载由5根枕木承担。根据分担比,获得了道渣层表面非均布荷载的表达式。将道渣层视为单相弹性介质,软土地基被看成是考虑水土耦合作用的饱和多孔介质。借助势函数,利用Helmholtz矢量分解法及Fourier变换技术分别对弹性土体和饱和半空间土体进行求解,得到非均布移动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位移、应力及孔压响应在变换域内的精确解答。利用FFT算法得到了数值结果,详细分析了荷载分布形式、观察点位置、道渣性质以及软土地基渗透系数对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速情况下动力响应与低速情况有很大不同;对于软土路基,应特别注意列车高速运行时路基浅层范围内产生的孔压响应。 相似文献
64.
沙漠风积沙地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设计是当前我国电网建设中的关键研究课题之一。沙漠风积沙属于特殊土地基,这种地基上的输电线路装配式基础缺少相关设计依据。针对沙漠风积沙地基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的特点,进行了输电线路装配式基础的真型试验,得到了上拔与水平荷载、下压与水平荷载联合作用下的承载变形特性、基础构件的应变特性、基础底板与风积沙地基之间的接触压力变化规律。根据测试结果,确定了沙漠地区风积沙地基装配式基础的地基承载力和上拔角取值,得到了基础稳定的最不利工况,有助于提高基础设计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试验结果为沙漠地区台远-塔中220 kV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5.
66.
Models of corundum origin from alkali basaltic terrains: a reappraisal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F. Lin Sutherland Paul W. O. Hoskin C. Mark Fanning Robert R. Coenraads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1998,133(4):356-372
Corundums from basalt fields, particularly in Australia and Asia, include a dominant blue-green-yellow zoned “magmatic” suite
(BGY suite) and subsidiary vari-coloured “metamorphic” suites. The BGY corundums have distinctive trace element contents (up
to 0.04 wt% Ga2O3 and low Cr/Ga and Ti/Ga ratios <1). Different melt origins for BGY corundums are considered here from their inclusion and
intergrowth mineralogy, petrologic associations and tectonic setting. Analysed primary inclusion minerals (over 100 inclusions)
cover typical feldspars, zircon and Nb-Ta oxides and also include hercynite-magnetite, gahnospinel, rutile-ilmenite solid
solution, calcic plagioclase, Ni-rich pyrrhotite, thorite and low-Si and Fe-rich glassy inclusions. This widens a previous
inclusion survey; New England, East Australia corundums contain the most diverse inclusion suite known from basalt fields
(20 phases). Zircon inclusion, intergrowth and megacryst rare earth element data show similar patterns, except for Eu which
shows variable depletion. Temperature estimates from magnetite exsolution, feldspar compositions and fluid inclusion homogenization
suggest that some corundums crystallized between 685–900 °C. Overlap of inclusion Nb, Ta oxide compositions with new comparative
data from niobium-yttrium-fluorine enriched granitic pegmatites favour a silicate melt origin for the corundums. The feasibility
of crystallizing corundum from low-volume initial melting of amphibole-bearing mantle assemblages was tested using the MELTS
program on amphibole-pyroxenite xenolith chemistry from basalts. Corundum appears in the calculations at 720–880 °C and 0.7–1.1 GPa
with residual feldspathic assemblages that match mineral compositions found in corundums and their related xenoliths. A model
that generates melts from amphibole-bearing lithospheric mantle during magmatic plume activity is proposed for BGY corundum
formation.
Received: 3 January 1997 / Accepted: 8 July 1998 相似文献
67.
68.
强震前电磁波异常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1981年以来,特别是1985年以来架设于楚雄观测站的电磁波接收器记录到的电磁波异常现象。后出,1985年一1987年4月停记前,以观测站为中心,400公里为半径范围内,发生了18次M_L>5.0级地震,有15次地震前记录到明显异常(其余3次异常不太明显,当作无异常)。结果表明,电磁波异常观测是一种有希望的临震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69.
70.
基于ArcGIS的条带剖面提取方法在地貌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条带剖面提取方法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获得垂直于剖面线方向上一定缓冲区范围的高程信息,计算最大、最小和平均高程以及地形起伏度,把地形剖面图对线状地形起伏特征的描述转化为对面状地形起伏特征的描述。该文基于ArcGIS 9.3对三峡地区SRTM-DEM数据进行了条带剖面提取方法研究,实现了基于ArcGIS的条带剖面提取技术流程。应用条带剖面对三峡地区地形地貌进行了定量分析,该方法可快速提取条带剖面,能准确获取高程属性的相关统计参数,对地形地貌信息提取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