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53篇
  免费   7046篇
  国内免费   11382篇
测绘学   5097篇
大气科学   4318篇
地球物理   5575篇
地质学   19273篇
海洋学   6088篇
天文学   337篇
综合类   2248篇
自然地理   4245篇
  2024年   365篇
  2023年   970篇
  2022年   1832篇
  2021年   2272篇
  2020年   1812篇
  2019年   2093篇
  2018年   1826篇
  2017年   1650篇
  2016年   1828篇
  2015年   1997篇
  2014年   1946篇
  2013年   2412篇
  2012年   2574篇
  2011年   2694篇
  2010年   2669篇
  2009年   2555篇
  2008年   2565篇
  2007年   2380篇
  2006年   2427篇
  2005年   2022篇
  2004年   1360篇
  2003年   1088篇
  2002年   1003篇
  2001年   921篇
  2000年   779篇
  1999年   383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5篇
  1979年   16篇
  1976年   8篇
  1974年   9篇
  1965年   11篇
  1964年   13篇
  1963年   13篇
  1957年   14篇
  1954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1 毫秒
981.
在扼要介绍了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 (IHDP) 第六届开放会议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综合当前ESSP开展的主要研究项目、IHDP已实施的主要科学研究计划等,阐述了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发展趋势。作者认为:人地系统除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外,还具有脆弱性、风险性、恢复性与适应性特征。当代地理学从地理要素与格局的综合研究转向现代地理过程的综合研究;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集成研究转向现代资源与环境的系统研究;从地理环境重建研究转向现代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从地理格局与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转向资源保障与区域安全系统仿真研究;从区域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转向全球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982.
长江口滨岸湿地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量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3年长江口滨岸湿地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季节性交换通量连续实测数据,建立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空间插值模型与量算模型,对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季节性空间分布特征、滨岸湿地不同岸段无机氮季节性界面交换总通量量算等研究。结果表明:修正GIDS插值模型在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空间插值预测过程中精度明显优于IDS方法,而略优于普通Kriging方法;长江口滨岸湿地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通量空间分布在不同季节表现出复杂的空间分异特征;利用修正GIDS插值模型对长江口滨岸湿地无机氮交换通量进行空间插值过程中,为提高通量量算模型精度,应采用1.2'×1.2'的空间尺度为最佳;长江口滨岸湿地无机氮界面交换总通量量算表明,长江口滨岸湿地在春季向水体释放无机氮,是水体无机氮的释放源,释放量为1.33×104 t,夏季、秋季和冬季表现为净化水体中无机氮,是水体无机氮的吸收汇,分别净化无机氮量为4.36×104 t、6.81×104 t和2.24×104 t,全年总体表现为净化水体中无机氮,净化量为12.1×104 t;长江口多年水体中无机氮通量多项式拟合分析得出,2002~2004年3年长江口水体中无机氮通量平均值为52.6×104 t,滨岸湿地对长江口水体中无机氮的年均净化率达23.0%。  相似文献   
983.
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陈雯  孙伟  段学军  陈江龙 《地理学报》2006,61(8):839-846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域开发过密和无序的状况,导致自然生态及农业发展受到较大破坏,可持续性受到威胁。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强调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农业和生态维护功能,以此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及空间秩序的协调。在借鉴已有区划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生态和经济重要性指数的矩阵分类分析,将苏州地域划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适度保护以及禁止开发等四大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分区管制要求。  相似文献   
984.
基于微粒群优化算法的空间优化决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国明  陈晓翔  黎夏 《地理学报》2006,61(12):1290-1298
空间优化决策是GIS应用中复杂而又常见的问题。由于涉及到大量的组合,使用穷举法等方法难以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因此需要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微粒群优化算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优化技术,与GIS相结合可解决空间优化决策问题。首先,对微粒群优化算法和空间优化决策问题作了简单介绍;然后,基于人口密度、最短距离约束条件下,通过GIS技术,对微粒群优化算法用于空间优化决策的方法、实施过程作了详细阐述;接着,用4×4方格单元对PSO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最后,以广州市芳村区为例,对该方法进行实例验证。通过实验,证明微粒群优化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速度、较高的结果精度,是解决空间优化决策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85.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陈秀琼  黄福才 《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采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1990~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990~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变化速度变缓;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构成省际差异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东部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总体上看,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20世纪90年代初居高不下,90年代中期急剧缩小,21世纪初持续下降,并有小幅波动;地带间差异除1991年和2003年急剧上升外,其余年份持续下降;东部地带内差异较大,但差异迅速缩小,中部地带内差异居高不下,变化明显,西部地带内差异较小,波动不明显。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有两个有意义的发现:一是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和经济差异逐渐加大的发展方向刚好是相反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能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二是中国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地带间差异却逐渐扩大,说明入境旅游在缩小地带间差异方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6.
1 About usThe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IGBP) is a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 initiated and orga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Unions (ICSU) in 1986 (http://www.igbp.kva.se). The IGBP's mission is to de…  相似文献   
987.
测览全球 有了数字化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人们就可以按照地理坐标,把有关地球海量的、多分辨率的、3维的、动态的数据和各行各业的信息集成起来,构建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坐在办公室里或家里,在计算机显示屏上了解地球各种宏观、微观的情况。  相似文献   
988.
中小城市实施电子报批的总体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报批是规划管理部门实施信息化办公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能够极大地提高规划管理部门办案的规范性、科学性、严密性和高效性。本文提出了中小城市实施电子报批的总体方案,并对系统建设的框架、功能、建设策略、实施模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提出的策略和技术思路对中小城市实施电子报批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9.
对我国数字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在全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快实施信息化战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城镇”。本文从“数字城镇”技术构成出发,分析了我国“数字城镇”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科技问题,提出要加强对“数字城镇”数据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业务应用平台构建等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以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城镇信息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990.
基于主体人与地学本体的人-地-GIS关系讨论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人-地-GIS”关系是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传统的人-地-GIS双向联系模型正在向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本体中心模型演化。通过主体人与客体人的区分,探讨两者在“人-地-GIS”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人-地、地-GIS与人-GIS的相关关系。通过地学本体与本体论的分析,讨论地学本体与科学本体、哲学本体论之间的关系,分析地学本体与类、元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构建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人-地-GIS”关系新模型,该模型整体上分为认知与再现两部分,由核心的本体模型及人的认知层、GIS的模型层与“地学”现象及其关系层构成。以主体人的认知为主线,讨论该模型中各模块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