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298篇 |
免费 | 11657篇 |
国内免费 | 66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20篇 |
大气科学 | 3834篇 |
地球物理 | 5040篇 |
地质学 | 16940篇 |
海洋学 | 5302篇 |
天文学 | 288篇 |
综合类 | 2023篇 |
自然地理 | 356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7篇 |
2024年 | 1014篇 |
2023年 | 1106篇 |
2022年 | 1713篇 |
2021年 | 2033篇 |
2020年 | 1725篇 |
2019年 | 1838篇 |
2018年 | 1661篇 |
2017年 | 1481篇 |
2016年 | 1584篇 |
2015年 | 1744篇 |
2014年 | 1678篇 |
2013年 | 2092篇 |
2012年 | 2161篇 |
2011年 | 2226篇 |
2010年 | 2246篇 |
2009年 | 2142篇 |
2008年 | 2093篇 |
2007年 | 2016篇 |
2006年 | 1990篇 |
2005年 | 1670篇 |
2004年 | 1099篇 |
2003年 | 877篇 |
2002年 | 836篇 |
2001年 | 769篇 |
2000年 | 629篇 |
1999年 | 331篇 |
1998年 | 107篇 |
1997年 | 94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14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9篇 |
1979年 | 18篇 |
1976年 | 11篇 |
1974年 | 9篇 |
1964年 | 13篇 |
1963年 | 12篇 |
1957年 | 12篇 |
1954年 | 1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84.
85.
86.
南海主要珊瑚礁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8年3~5月和1999年5~6月在西沙和南沙的12座珊瑚礁水域渔业资源专业调查资料以及1998年2月~1999年12月在南沙群岛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南海珊瑚礁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专业调查结果:捕获软骨鱼类14属16种,渔获量计64尾2 844.1kg,优势种为大眼角鲨、鼬鲨、日本燕、侧条真鲨、灰六鳃鲨;监测调查表明南沙珊瑚礁水域的软骨鱼类在全年均可捕获,产量的变动主要与捕捞努力量相关。综合2种调查知:软骨鱼类在南海珊瑚礁水域总体分布范围较广,单鱼种在各个岛礁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性;南海珊瑚礁区捕获软骨鱼类的主要作业方式为延绳钓和大型流刺网。 相似文献
87.
为掌握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獐(Hydripotes inermis)的最新种群数量与分布状况,于2007年3~5月,在江苏省盐城滨海湿地用样线法对獐的春季种群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獐在盐城滨海湿地有2个分布区,一个在射阳县境内,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中心,扩散至射阳芦苇公司及其周边区域;另一个位于大丰县境内,从大丰麋鹿保护区的第一核心区至第三核心区及周边荒地.獐在盐城滨海湿地的总数量在372只左右,其中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分布獐的数量和密度最高,其数量约为327只,密度为1.9只/km2.与20世纪90年代调查数据相比,獐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8.
浅谈中国后奥运时期选择性旅游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旅游一直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给旅游接待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旅游形式,选择性旅游应运而生。选择性旅游积极倡导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该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在后奥运这样的特殊时期如何开展选择性旅游,选择性旅游一方面能尽量避免大众旅游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能更好地适应各个国家不同旅游者到中国旅游求新求异的特点。通过对后奥运时期旅游趋势以及旅游市场的分析,中国在后奥运时期开展选择性旅游具有可行性。优先开展选择性旅游,可促进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9.
中国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中国各地纬度、地形及海陆位置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避暑型气候。本文采用1993-2012年756个国家基本站和122个辐射站逐日气象数据,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模型计算各气象站点的人体感知温度,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对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舒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避暑型气候主要包括西南高原型、中东部山岳型、东北山地平原型、西北山地高原型和环渤海低山丘陵型5种地域类型;各类避暑型气候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西南高原型避暑气候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较强;中东部山岳型避暑气候地势高、风速大,夏季舒适偏冷;环渤海低山丘陵型避暑气候地势低、湿度大,夏季舒适偏热且舒适度受海风影响明显;西北山地高原型避暑气候温度适宜、天气晴朗,但略显干燥;东北山地平原型避暑气候凉爽、风速不大、辐射不强、湿度适中,综合条件相对优越。从各类避暑型气候夏季人体感知温度的变化来看,环渤海低山丘陵型舒适期较短,其余类型舒适期相对较长,东北山地平原型和西北山地高原型人体感知温度曲线呈良好的单峰对称变化,其余类型大致呈单峰不对称形态。本文不仅丰富了避暑型气候研究的理论成果,而且也可为避暑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指导人们的避暑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90.
GML 3.X架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ML这种以XML为基础的编码标准,将为地理空间信息的管理及数据传输开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GML3.2的3个主要核心模式入手,对OGC制定的基于XML的地理空间数据编码标准的实现规范GML进行了探讨,最后举例说明了GML核心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