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931篇 |
免费 | 7039篇 |
国内免费 | 115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097篇 |
大气科学 | 4329篇 |
地球物理 | 5758篇 |
地质学 | 19386篇 |
海洋学 | 6095篇 |
天文学 | 338篇 |
综合类 | 2251篇 |
自然地理 | 42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1篇 |
2023年 | 1003篇 |
2022年 | 1838篇 |
2021年 | 2274篇 |
2020年 | 1813篇 |
2019年 | 2095篇 |
2018年 | 1828篇 |
2017年 | 1653篇 |
2016年 | 1831篇 |
2015年 | 1998篇 |
2014年 | 1946篇 |
2013年 | 2414篇 |
2012年 | 2576篇 |
2011年 | 2698篇 |
2010年 | 2671篇 |
2009年 | 2556篇 |
2008年 | 2566篇 |
2007年 | 2381篇 |
2006年 | 2426篇 |
2005年 | 2025篇 |
2004年 | 1360篇 |
2003年 | 1088篇 |
2002年 | 1003篇 |
2001年 | 922篇 |
2000年 | 780篇 |
1999年 | 383篇 |
1998年 | 125篇 |
1997年 | 107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61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20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31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3篇 |
1979年 | 21篇 |
1976年 | 14篇 |
1974年 | 15篇 |
1965年 | 14篇 |
1964年 | 15篇 |
1963年 | 14篇 |
1957年 | 14篇 |
1954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62.
南岭东段龙源坝复式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龙源坝岩体是南岭花岗岩体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南岭东段,研究程度十分薄弱,至今未见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报道。本文在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岩体中的锆石进行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龙源坝岩体是一个印支期—燕山期多期次岩浆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其中主体形成于印支期,尤其是印支早期。印支早期花岗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41.0±5.9Ma和241.0±1.3Ma(两个样品),印支晚期花岗岩为210.9±3.8Ma,燕山期正长岩为149.4±1.2Ma。龙源坝岩体在时代和成因上不同于其东侧的陂头岩体,但相同于北侧的诸广山岩体有亲缘关系,因此在探讨该区的铀成矿前景时,应把诸广山与龙源坝两岩体整合起来考虑,并加强对龙源坝岩体的铀矿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63.
辽宁北部秀水盆地秀D1井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孢粉化石采自辽宁省北部秀水盆地的秀D1井,分析、鉴定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秀D1井井深62.1~1089.7m的孢粉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井深703.85~1089.7m)以Osmundacidites-Klukisporites-Podocarpid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晚侏罗世堤塘期(Tithonian),中部孢粉组合(井深381.5~699.3m)以Denso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Berriassian),上部孢粉组合(井深62.1~339m)以Cicatricosisporites-Impardecispora-Pinus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秀D1井钻遇地层所含孢粉组合特征在区域上可以与冀北地区大北沟组,辽宁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九佛堂组,松辽盆地东南缘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所产的孢粉组合对比。含孢粉组合地层时代的确定解决了井柱地层的划分,以及与区域地层的对比关系,同时为区域地层古生物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4.
欧氏聚类算法是多元统计中的一种重要分类方法,可以将其应用于测绘领域中点云数据的分割。本文首先计算点云数据中两点之间的欧氏距离,将距离小于指定阈值作为分为一类的判定准则;然后迭代计算,直至所有的类间距大于指定阈值,完成欧氏聚类分割。具体步骤为:①利用Octree法建立点云数据拓扑组织结构;②对每个点进行k近邻搜索,计算该点与k个邻近点之间的欧氏距离,最小归为一类;③设置一定的阈值,对步骤②迭代计算,直至所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大于指定阈值。试验证明,欧氏聚类算法对不同测量技术手段获取的点云数据均具有适用性,可以成功对点云数据进行分割,分割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5.
66.
67.
地理要素变化检测已成为国家地理信息"十二五"规划和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网页文本中蕴含海量的地理要素信息,尤其是新闻、政府、社交平台等网站的网页文本更新频繁,可为地理要素变化检测提供现势性的数据源。本文针对网页文本中地理要素变化的语言描述特点,构建了表达地理要素变化的语义知识库,设计了搜索引擎和通用主题相结合的网页爬虫,实现了相关网页文本的高效获取;采用规则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分别进行网页文本中地理要素变化信息抽取,包括地理要素名称、位置(地名)、时间和属性等。实验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网页爬虫具有较高的相关网页文本获取能力,地理要素变化信息抽取的准确率能够达到70%以上,但是,语义知识库的完备程度对于信息抽取性能具有较大影响。研究成果表明,以网页文本为数据源的地理要素变化信息获取方法,能提供一种快速检测地理要素变化的新途径,与实地调绘和遥感影像检测等方法结合应用具有较好的优势互补性,可作为有力的辅助手段解决地理要素的持续更新和实时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68.
多变量分位数回归构建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栖息地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0~300m水层加权平均水温、50~150m水层的温差和氧差及其交互变量为影响因子,运用分位数回归法,寻找出环境变量与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延绳钓钓获率的最佳上界分位数回归方程,计算出栖息地指数(HSI),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各月HSI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HR)依加权平均水温(x)、温差(y)、氧差(z)与的最佳上界分位数回归方程为HR0.70=-15.596+2.124x-0.003x3+0.033xyz-0.036y2z+0.107yz2-0.337z3;HSI空间分布为:16°S—10°N印度洋海域HSI高于0.7,HSI>0.8的海域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马达加斯加外海至100°E、16°S—26°S海域常年存在一片HSI<0.4的区域,26°S—40°S海域的HSI介于0.4~0.5,40°S以南海域HSI<0.4,东非外海季节性地出现一片HSI<0.6的海域。利用多个环境变量的栖息地指数模型来预测分析大洋金枪鱼资源分布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9.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温度、盐度和酸碱度3种环境因素逆境下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的致死效应,以阐明三疣梭子蟹幼蟹对不同逆境环境的抵抗力大小。3种逆境环境因素的水平分别是:温度为10,15,30,35℃;盐度为10,15,35,40;酸碱度为6.0,6.5,9.0,9.5。结果表明,盐度变化对梭子蟹幼蟹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酸碱度,再次为温度。对于温度而言,低温下幼蟹的存活时间较长;对于盐度而言,高盐度逆境比低盐度逆境下的存活时间长;对于pH值而言,碱性环境下的存活时间比酸性环境下的存活时间长。 相似文献
70.
2010年西北太平洋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TC)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美国 NOAA 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西北太平洋(WNP)及南海(SCS)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讨论了同期大气环流配置和海温外强迫对TC生成和登陆的动力和热力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生成TC频数明显偏少,生成源地显著偏西,而登陆TC频数与常年持平。导致7~10月TC频数明显偏少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为: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季风槽位置异常偏西,弱垂直风切变带位置也较常年偏西且范围偏小,南亚高压异常偏强,贝加尔湖附近对流层低高层均为反气旋距平环流,这些关键环流因子的特征和配置都不利于 TC 在WNP的东部生成。影响TC活动的外强迫场特征为:2010年热带太平洋经历了El Ni?o事件于春末夏初消亡、La Ni?a事件于7月形成的转换;7~10月,WNP海表温度维持正距平,140°E以东为负距平且对流活动受到抑制;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偏暖,对应上空850 hPa为东风距平,有利于季风槽偏西和TC在WNP的西北侧海域生成。WNP海表温度和暖池次表层海温的特征是2010年TC生成频数偏少、生成源地异常偏西的重要外强迫信号。有利于7~10月热带气旋西行和登陆的500 hPa风场特征为:北太平洋为反气旋环流距平,其南侧为东风异常,该东风异常南缘可到25°N,并向西扩展至中国大陆地区;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15°N以南的低纬也为东风异常;在这样的风场分布型下,TC容易受偏东气流引导西行并登陆我国沿海地区。这是2010年生成TC偏少但登陆TC并不少的重要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