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48篇 |
免费 | 11055篇 |
国内免费 | 63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355篇 |
大气科学 | 3632篇 |
地球物理 | 4701篇 |
地质学 | 16120篇 |
海洋学 | 5111篇 |
天文学 | 262篇 |
综合类 | 1886篇 |
自然地理 | 342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3篇 |
2024年 | 948篇 |
2023年 | 1035篇 |
2022年 | 1590篇 |
2021年 | 1908篇 |
2020年 | 1591篇 |
2019年 | 1725篇 |
2018年 | 1539篇 |
2017年 | 1384篇 |
2016年 | 1487篇 |
2015年 | 1639篇 |
2014年 | 1577篇 |
2013年 | 1974篇 |
2012年 | 2068篇 |
2011年 | 2132篇 |
2010年 | 2163篇 |
2009年 | 2053篇 |
2008年 | 1995篇 |
2007年 | 1939篇 |
2006年 | 1914篇 |
2005年 | 1614篇 |
2004年 | 1077篇 |
2003年 | 857篇 |
2002年 | 806篇 |
2001年 | 738篇 |
2000年 | 619篇 |
1999年 | 319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83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13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8篇 |
1979年 | 18篇 |
1976年 | 11篇 |
1974年 | 9篇 |
1964年 | 13篇 |
1963年 | 12篇 |
1957年 | 12篇 |
1954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将数字技术贯穿到渔业建设,有利于渔业增质提优,实现高质量建设“蓝色粮仓”战略目标,保障粮食安全,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首先,文章通过网络关系图,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进行关键词分析,发现中国渔业数字化建设较为显著。其次,采用熵值法计算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渔业数字化水平综合值,发现中国渔业数字化水平建设综合水平较低,只有山东省综合值在80分以上;渔业数字化水平建设呈现波浪起伏式的缓慢增长;而且渔业数字化水平地区发展不均衡。同时,运用DEA-BCC模型进一步测算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效率对渔业数字化水平发展动能的影响,发现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效率差异较大且不稳定,投入产出并未达到最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3条建设路径:(1)夯实渔业数字化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升渔业数字化综合水平;(2)提升渔业科技与推广效率,增强渔业数字化水平发展的动能;(3)以数字化为核心,重塑渔业产业链与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实现利用渔业数字化水平,对渔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管控”,促进“蓝色粮仓”战略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42.
深远海养殖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手段。我国深远海养殖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新兴技术产业,通过协同创新提升深远海养殖新质生产力是现阶段我国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运用三级编码的方法,对与深远海养殖相关新闻报道资料进行编码及理论饱和度检验,探索深远海养殖多主体协同创新价值链机制,结果表明:在政府多方位战略布局的支持与指导下,企业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获得创新知识,并多方向转化为新产品/服务、新流程、新业态,本质上实现了价值链创新,最终可以获得经济、社会与生态创新效益。 相似文献
143.
文章基于CICE海冰模式和PDAF并行数据同化框架,使用局地误差子空间变换卡尔曼滤波方法(LESTKF),将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和海冰干舷资料同化到模式中,设计实验研究了多参数同化对北极海冰密集度模拟的改进。结果显示,数据同化对北极海冰密集度模拟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化实验的平均偏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相对于控制实验均有明显减小,同化实验在夏季对海冰密集度和范围的模拟改善最为明显,多参数同化可以提高海冰密集度和范围模拟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4.
我国大量沿岸入海河流的河口位置,存在不同程度的泥沙冲淤问题,影响沿海地区的防潮、排涝和灌溉需求,以及区域防灾减灾和经济安全保障。特别是在外海潮波辐聚区域,排涝出口的选择一直是工程和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平均潮差、高潮位等沿海潮汐要素,滩槽水道发育等自然条件,以及周边围垦工程等人类活动影响。文章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得到滩面潮沟横向摆动特征、迁移速率与平均潮差之间的关系、二分水滩脊迁移速度影响因素、排涝河口距外海深槽距离与排涝通道弯曲程度的制约因素等,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规划选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5.
多金属结核赋存在深海5.0 km左右的平原区域,该区域的稀软沉积物含水率高、承载力低。深海采矿车在触底过程中,矿车下方稀软沉积物受到冲击后易发生扰动破坏,从而极易引发矿车沉陷,这将严重影响矿车的正常作业,甚至会导致停机。矿车是否沉陷与其触底后的应力分布形式密切相关,但尚无理论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开展采矿模型车不同触底速度下的触底试验,揭示了矿车触底后下方土体竖向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范围。在传统理论基础上,推导并验证了一种考虑履齿影响的竖向应力值的理论公式。研究发现,触底后下方土体的应力值会快速增长并趋稳定,且达到稳定应力值所需时间与触底速度成反比。随着触底速度增大,矿车下方应力泡形状会从平滑单峰向单峰两侧有平台的形状变化,车体正下方的应力传播得最远。相对于平板,履齿板应力影响深度显著增加。经误差分析,改进的理论公式比传统理论与试验结果吻合效果更好,提升了深海矿车触底后应力计算精度。文中研究围绕矿车触底后的海床应力分布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可为深海矿车低扰动、防沉陷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6.
为研究两种经济红藻红毛菜(Bangia fucscopurpurea)和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的光合作用和品质差异,选取一株野生型红毛菜CY和一株野生型坛紫菜NSD35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二者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的关键光合参数和营养成分指标。结果显示:红毛菜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净光合速率、藻红蛋白含量分别比坛紫菜高29.6%、96.8%、60.5%;必需矿质元素钾、钙、镁、铁、锌的含量分别比坛紫菜高59.5%、39.5%、34.1%、86.2%、68.4%;红毛菜的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都高于坛紫菜。此外,二者的呼吸速率、最大光量子产率、叶绿素a、总糖、总蛋白和碘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坛紫菜NSD35相比,红毛菜CY的光合速率更快,矿质元素积累能力更强,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更高。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红毛菜和坛紫菜的光合作用和品质特点,为开发红毛菜种质资源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47.
锚板基础是一类在海工系泊系统中广泛应用的锚固基础,其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锚板的承载能力是基础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而承载能力与土体的性质密切相关。现有关于锚板承载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均质土层中,而对层状土尤其是上硬下软这类层状土体中的承载特性认识不足。基于数值分析,综合考虑层状土的分层性质,对锚板基础在硬黏-软黏层状土体及砂土-软黏土复合土体中的承载特性展开研究,分析锚板埋深、土层抗剪强度比、层厚比及土体性质等关键因素对锚板周围土体破坏模式和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硬黏-软黏土体中,随着抗剪强度比、层厚比的增加,极限承载力均显著增加;在砂土-软黏土体中,极限承载力同样随着层厚比的增加而增加,当下层软黏土中的锚板破坏进入局部破坏后,层厚比对承载力的影响逐渐减弱。研究可以为上硬下软层状土中锚板基础的承载力确定提供计算方法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8.
垂直尺度特征是水下航行体目标区别于常规尺度模拟目标的重要特征。针对小孔径基阵目标尺度估计需求,提出了一种体目标垂直尺度估计方法,通过实测的水下航行体缩比模型高频回波测试数据进行垂直尺度估计。结果表明:能够通过小孔径基阵实现对水中航行体的尺度特征进行有效估计,并且发射信号的形式变化会有不同的特征表征结果。实验初步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9.
陈敬军 《数字海洋与水下攻防》2024,7(4):419-425
鱼雷是水面舰艇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如何有效防御现代鱼雷攻击是世界各国海军必须关心的问题。同水面舰艇导弹防御相比,水下作战空间的复杂性给水下鱼雷防御带来了更多挑战。水面舰艇成功防御现代鱼雷攻击,不仅需要采用软硬杀伤手段进行多层次防御,还应把对潜攻击作为一个高效的鱼雷防御手段。对水面舰艇综合防御鱼雷问题进行了探析,分析了防御对象多样性和防御手段相干性带来的挑战,讨论了现阶段制约鱼雷综合防御效果的突出问题,并从态势感知提升、防御手段改进和决策实施优化等方面给出了解决措施。成功实施攻防一体化的鱼雷综合防御,不但可以提高单次鱼雷防御成功率,还可以通过攻防转换影响后续鱼雷攻击,显著提高水面舰艇的生存概率。 相似文献
150.
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 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 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 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 (J=1-0, 下文J=1-0为简便起见省略)谱线数据, 对S187区域分子云的基本性质开展了研究, 探索了该区域大质量恒星对分子云的反馈. 利用GaussPy+和聚类算法, 在该区域证认了32个分子云, 并结合Gaia (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卫星恒星消光数据测量得到其中8个分子云的距离. S187区域由13CO和C18O示踪的相对致密的气体含量相比于银道面第2象限大部分区域的分子云高出1–2个量级. S187区域分子云中证认了243个13CO团块和98个C18O团块, 其中有7个13CO团块和5个C18O团块有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潜力. 研究结果显示, 大质量恒星的反馈对其周围分子云的聚集作用明显, 为下一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