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901篇 |
免费 | 7802篇 |
国内免费 | 125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549篇 |
大气科学 | 5007篇 |
地球物理 | 6607篇 |
地质学 | 21309篇 |
海洋学 | 6731篇 |
天文学 | 523篇 |
综合类 | 2728篇 |
自然地理 | 48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4篇 |
2023年 | 1084篇 |
2022年 | 1993篇 |
2021年 | 2485篇 |
2020年 | 1996篇 |
2019年 | 2292篇 |
2018年 | 2061篇 |
2017年 | 1865篇 |
2016年 | 2065篇 |
2015年 | 2187篇 |
2014年 | 2253篇 |
2013年 | 2698篇 |
2012年 | 2830篇 |
2011年 | 2955篇 |
2010年 | 2938篇 |
2009年 | 2840篇 |
2008年 | 2787篇 |
2007年 | 2624篇 |
2006年 | 2640篇 |
2005年 | 2194篇 |
2004年 | 1485篇 |
2003年 | 1200篇 |
2002年 | 1101篇 |
2001年 | 1047篇 |
2000年 | 918篇 |
1999年 | 541篇 |
1998年 | 230篇 |
1997年 | 210篇 |
1996年 | 170篇 |
1995年 | 116篇 |
1994年 | 131篇 |
1993年 | 106篇 |
1992年 | 112篇 |
1991年 | 76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53篇 |
1985年 | 43篇 |
1984年 | 29篇 |
1983年 | 30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18篇 |
1979年 | 28篇 |
1976年 | 18篇 |
1974年 | 17篇 |
1964年 | 15篇 |
1957年 | 14篇 |
1954年 | 2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992.
993.
Cloud droplet dispersion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estimating aerosol indirect effect on climate i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droplet dispersion in shallow cumulus clouds under different aerosol conditions using
three-dimensional large eddy simulations (LES). It is found that cloud droplet mean radius, standard deviation, and relative
dispersion generally decrease as aerosol mixing ratio increases from 25 mg−1 (clean case) to 100 mg−1 (moderate case), and to 2000 mg−1 (polluted case). Under all the three simulated aerosol conditions, cloud droplet mean radius and standard deviation increase
with height. However, droplet relative dispersion increases with height only in the polluted case, and does not vary with
height in the clean and moderate cases. 相似文献
994.
现代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在追溯水资源界定和内涵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评价的有效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准则,按不同评价口径将水资源划分为广义水资源、狭义水资源、国民经济可利用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从水资源承载的双重客体出发,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历史上关于水资源评价和定义的争论。而后从水资源科学的发展入手,刻划了水资源学研究的对象和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根据学科研究的内容,构建了包括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综合学科的水资源学学科体系,并分别就三大组成部分作了剖析,这对于水资源学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Zhufeng Fang Zhangshuan Hou Guang Lin Dave Engel Yilin Fang Paul Eslinger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4,71(7):3025-3037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mpacts of reservoir properties on carbon dioxide (CO2) migration after subsurface injection and evaluated the possibility of characterizing reservoir properties using CO2 monitoring data such as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gas pressure, which can be reasonably monitored in practice. The injection reservoir was assumed to be located 1,400–1,500 m below the ground surface such that CO2 remained in the supercritical state. The reservoir was assumed to contain layers with alternating conductive and resistive properties, which is analogous to actual geological formations such as the Mount Simon Sandstone unit. The CO2 injection simulation used a cylindrical grid setting in which the injection well was situ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domain, which extended out 8,000 m from the injection well. The CO2 migration was simulated using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simulator, subsurface transport over multiple phases (the water–salt–CO2–energy module), developed by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A nonlinear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optimization modeling software package, Parameter ESTimation (PEST), is adopted for automated reservoir parameter estimation. The effects of data quality, data worth, and data redundancy were explored regarding the detectability of reservoir parameters using gas pressure monitoring data, by comparing PEST inversion results using data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noises, various numbers of monitoring wells and locations, and different data collection spacing and temporal sampling intervals. This study yielded insight into the use of CO2 monitoring data for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nd how to design the monitoring system to optimize data worth and reduce data redundancy.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CO2 saturation data for improving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wa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6.
等高线高程自动标注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测图时代的来临,传统纸质图上的等高线逐渐被数字化形式的等高线图(层)所取代,数字等高线的生成与处理已成为了GIS中的一个研究的热点,然而数字等高线高程自动标注算法的人性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人们的读图习惯进行了标注的位置和密度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等高线高程自动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的结果已基本满足人们的读图习惯。 相似文献
997.
选择长三角为研究区,构建生态空间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可达性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通过人口、GDP、土地开发强度反映生态需求程度,分析生态空间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态空间满足人类需求程度的空间分异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融合可达性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的生态空间供需平衡指数,能很好地识别生态空间供需“短板”。(2)长三角生态空间质量从北向南逐渐升高,1995—2015年生态空间质量较差的区域从各大城市中心部分扩大到城市周边地区。(3)长三角生态空间供需平衡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供给不足的区域主要是在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城市,供大于需的区域主要是在生态高质量区域。 相似文献
998.
冷涡背景下MCS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章首先给出冷涡的定义,根据冷涡的定义识别出冷涡,2005—2011年4—9月7年共识别出60个冷涡,主要形成在蒙古和我国的东北地区。然后根据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标准按尺度大小将MCS分类为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又按MCS的形状将MαCS分类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PECS),MβCS分类为β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βCC)和β中尺度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MβECS)。利用FY 2C(2005—2009年)和FY 2E(2010—2011年)的TBB资料对60个冷涡背景下的MCS进行识别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冷涡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60个冷涡过程识别出61个MCS,MCS通常产生在我国东北和华北,MCC和PECS生成较分散;MβCC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MβECS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2) 6月生成的MCS最多,有16个,9月最少。MCS大多形成于当地的下午和晚上,此时对流发展旺盛,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到了夜间MCS发展成熟,至凌晨—日出时分消散。(3) 冷涡背景下的MCS的移动路径多数是从西向东偏北的,其生成后主要向东移动,这和我国中纬度西风带天气系统的移动路径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冷涡等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移动方向。位于冷涡东侧且距离冷涡中心距离较近的MCS有向东偏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位于冷涡南侧且距离中心较远的MCS有向东偏南方向移动的趋势。(4) 冷涡背景下的MCS主要产生在冷涡的发展阶段,成熟和消散阶段相对较少。(5) 冷涡背景下的MCS主要形成在冷涡的东南部,西南部也有一小部分。(6) MβCS系统发展较MαCS系统快,持续的时间也较MαCS短。 相似文献
999.
提出了有着广泛应用的混合线性模型中参数估计的一种新方法,称层三角变换估计。将该变换用于检验和估计中,将产生一束套用于全面分析混合线模型的计算过程,这些过程在计算是稳定的,而且节省空间。 相似文献
1000.
当前研究表明噪声互相关函数中成分较为复杂,其包含各阶频散曲线信息,传统从互相关函数中提取基阶频散曲线信息成像方法存在有效信号遗漏风险.因此,本研究不再提取频散曲线,而是直接利用互相关函数进行成像,系统研究了基于两个台站的噪声互相关函数数据处理、正演和反演方法.此外,在地震勘探中,如何划分地层网格,并选择合适的反演频段对于高精度成像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层厚和反演深度随频率变化的多尺度反演方法.在成像中首先划分较粗的地层网格,选择较低的频段反演得到地下大尺度介质结构,由于较粗网格虽然反演稳定且计算量较小,但分辨率有限,因此对反演大尺度结果重新划分较细网格,并选择高频段进行反演,这一策略可以减少反演参数个数,从而提高反演稳定性,并且降低计算量,同时可以从模型尺度提高反演的分辨率.实际数据处理验证了方法可行性.本文噪声互相关函数成像方法为仅能布设少量地震台站的特殊地区的探测(如月球、火星等地外天体)提供了更多选择,并且为复杂介质多尺度成像方法的研发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