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24篇 |
免费 | 7165篇 |
国内免费 | 117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44篇 |
大气科学 | 4429篇 |
地球物理 | 5897篇 |
地质学 | 19763篇 |
海洋学 | 6160篇 |
天文学 | 347篇 |
综合类 | 2328篇 |
自然地理 | 43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2篇 |
2023年 | 1013篇 |
2022年 | 1893篇 |
2021年 | 2326篇 |
2020年 | 1868篇 |
2019年 | 2144篇 |
2018年 | 1889篇 |
2017年 | 1700篇 |
2016年 | 1895篇 |
2015年 | 2058篇 |
2014年 | 2001篇 |
2013年 | 2472篇 |
2012年 | 2621篇 |
2011年 | 2750篇 |
2010年 | 2720篇 |
2009年 | 2603篇 |
2008年 | 2604篇 |
2007年 | 2410篇 |
2006年 | 2449篇 |
2005年 | 2039篇 |
2004年 | 1378篇 |
2003年 | 1098篇 |
2002年 | 1022篇 |
2001年 | 939篇 |
2000年 | 788篇 |
1999年 | 389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08篇 |
1996年 | 81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24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26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3篇 |
1979年 | 23篇 |
1976年 | 16篇 |
1974年 | 15篇 |
1965年 | 14篇 |
1964年 | 15篇 |
1963年 | 14篇 |
1957年 | 15篇 |
1954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61.
大别山北部中酸性片麻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别山北部变质镁铁- 超镁铁质岩带中的中酸性片麻岩主要可分为三类:①英云闪长质片麻岩、②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和③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其原岩属于一套钙碱性的中酸性花岗岩系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分别形成于板块碰撞前消减地区( 消减的活动板块边缘) 、板块碰撞后隆起花岗石区和同碰撞花岗岩区。其中,形成于800 ~1000 Ma 左右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经受过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与该带中属于蛇绿岩成员的变基性熔岩有亲缘关系, 可能属于蛇绿岩中的浅色组分。 相似文献
962.
贵州纳雍水东铅锌矿床石英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温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显微测温学的方法,对纳雍水东铅锌矿床中石英进行显微及包裹体测温研究。研究表明,石英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以气液相包裹体居多,纯液相次之。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冰点温度为-12.5℃~0.1℃,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22.1℃~307.0℃,峰值范围为120℃~150℃,反映出中低温成矿的特征;流体盐度W(NaC leq)%变化范围为0.18%~16.43%,平均盐度7.05%;流体密度为0.8 g/cm3~1.02g/cm3,平均密度0.95 g/cm3;成矿压力为87.86×105Pa~351.94×105Pa,其对应的成矿深度为0.29 km~1.17 km之间,平均成矿深度为0.50 km。综合研究表明本区矿床为典型的中低温热液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呈现中低温、低盐度、中等密度、低压、浅成相的矿床成矿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963.
964.
综合利用卡姆斯特煤田钻孔测井、野外露头及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卡姆斯特煤田八道湾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识别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地层叠置样式、沉积旋回特征细分为6个体系域。通过沉积基础图件、沉积环境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八道湾组沉积演化主要受古地形起伏、古气候条件等古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确定研究区内目的层段主要在高位和低位时期聚煤,湖侵时期不利于聚煤。通过详细研究卡姆斯特煤田八道湾组的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为今后寻找和开发卡姆斯特地区煤炭资源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65.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中国南极科考21~27航次期间获取的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Co、Al、Fe、Mn的含量,分析了普里兹湾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物粒度分布、生物硅含量,并利用富集系数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微量元素的物源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与南大洋其他海域具有很好的可比性。Cu、Zn、Cr、Co、Fe、Mn含量在陆坡深海区明显高于冰架边缘区和陆架区;Al、Pb含量在冰架边缘区较高;而Cd含量在陆架区相对较高。人类活动对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没有明显的影响,南极大陆岩石风化产物和海洋生物源性沉降是其主要来源。冰架边缘区及陆架破折处P2-9站位的微量元素主要为岩源性输入。陆架区、陆坡深海区的微量元素Cu、Zn、Cr、Co、Fe、Mn明显受到生源性物质输入的影响。而普里兹湾沉积物中Cd则主要来源于硅藻的吸收利用及硅质软泥的富集。 相似文献
966.
967.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系统描述钙质超微化石在南海表层沉积中的分布特征,对遍布南海的175个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钙质超微化石绝对丰度相差很大,从0—3.8×1010个.g-1不等。平面上将钙质超微化石丰度分为3个区。共鉴定出钙质超微化石21属28种,以Emiliania huxleyi、Florisphaera profunda和Gephyrocapsa oceanica为优势种,其中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据绝对优势。南海钙质超微化石分布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14°N线南北两边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存在差异;二是南海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两片海域为最高,并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分布趋势。对影响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的水深、上升流与营养盐、陆源物质稀释作用、碳酸盐溶解作用等因素作了讨论,并根据钙质超微化石随水深的变化推测南海碳酸盐补偿深度应在4 000m左右。 相似文献
968.
969.
随着数字制图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的应用日益增多,为保证地理信息感知和认知的一致性与准确性,达到信息与资源共享,电子地形图符号的规范化、标准化势在必行。文中针对此种需求介绍了电子地形图符号体系和符号标准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电子地形图符号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阐述了电子地形图符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内容以及体系结构,并且结合示例进行了说明,为电子地形图符号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