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2篇 |
免费 | 438篇 |
国内免费 | 5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3篇 |
大气科学 | 191篇 |
地球物理 | 490篇 |
地质学 | 1048篇 |
海洋学 | 309篇 |
天文学 | 31篇 |
综合类 | 143篇 |
自然地理 | 2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34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124篇 |
2018年 | 85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111篇 |
2015年 | 131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139篇 |
2012年 | 157篇 |
2011年 | 138篇 |
2010年 | 136篇 |
2009年 | 161篇 |
2008年 | 136篇 |
2007年 | 120篇 |
2006年 | 124篇 |
2005年 | 90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7篇 |
1994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6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5篇 |
1962年 | 3篇 |
1957年 | 9篇 |
1944年 | 3篇 |
1943年 | 3篇 |
1942年 | 3篇 |
1941年 | 3篇 |
1933年 | 3篇 |
1923年 | 2篇 |
192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Shale gas is a resource of emerging importance in the energy field.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been making big financial investments in this area. Carboniferous shale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shows good exploration prospects, but limited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work for shale oil and gas resources has been undertaken. Geochemic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shale derived from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Hurleg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Qinghai Province, and secondary electron imaging capability of a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hale. The reservoir and exploitation potential of the studied shale was assessed by comparison with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Barnett Formation shale in Fort Worth Basin, North America and the Basin shale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Carboniferous shale is high-quality source rock. There are four major microstructural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matrix intergranular pores, dissolution pores,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micro-fractures. The size of the micropores varies from 6–633 nm, the majority of which is between 39–200 nm, with a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micro-scale pores ranging from 0.13–1 μm. The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ied shales are similar to the North American and Sichuanese shales, indicating that they have good reservoir potential. No micropores are present in the organic matter, which is induced by its composition; instead we found an important lamellar structure in the organic matter. These micropores and microfractures are abundant, and are connected to natural visible cracks that form the network pore system, which controls the storage and migration of shale gas. This connectivity is favorable for shale gas exploitation, providing great scientific potential and practical value. 相似文献
872.
中国东部气溶胶在天气尺度上的辐射强迫和对地面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Chemistry)模式研究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及其部分组分(硫酸盐、硝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在天气尺度下的辐射强迫和对地面气温的影响。5个无明显降水时间段(2006年8月23~25日、2008年11月10~12日、2008年12月16~18日、2009年1月15~17日和2009年4月27~29日)的模拟显示,气溶胶浓度呈现显著的白天低,夜间高的日变化特征,且北方区域(29.8°~42.6°N,110.2°~120.3°E)平均PM2.5近地面浓度(40~80 μg m-3)高于南方区域(22.3°~29.9°N,109.7°~120.2°E,30~47 μg m-3)。气溶胶对地面2 m温度(地面气温)有明显的降温效果,在早上08:00(北京时,下同)和下午17:00左右最为显著,最高可降低约0.2~1 K,同时气溶胶的参与改善了模式对地面气温的模拟。本文还通过对2006年8月23~25日一次个例的模拟,定量分析了气溶胶及其部分组分(硫酸盐、硝酸盐和黑碳气溶胶)的总天气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对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和地面气温的影响。北方区域平均气溶胶直接效应所造成的短波辐射强迫要高于南方区域,分别为-11.3 W m-2和-5.8 W m-2,导致地面气温分别降低了0.074 K和0.039 K。南方区域平均气溶胶间接效应所产的短波辐射强迫高于北方区域,分别为-14.4 W m-2和-12.4 W m-2,引起的地面气温的改变分别为-0.094 K和-0.035 K。对于气溶胶组分,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作用相当,其总效应在北方和南方区域平均短波辐射强迫分别为-7.0 W m-2和-10.5 W m-2,对地面气温的影响为-0.062 K和-0.074 K,而硝酸盐气溶胶的作用略小。黑碳气溶胶使得北方和南方区域平均到达地表的太阳短波辐射分别减少了6.5 W m-2和5.8 W m-2,而地表气温则分别增加了0.053 K和0.017 K,相比于间接效应,黑碳气溶胶的直接效应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73.
四川盆地侏罗纪大安寨段沉积时期水体富营养化,形成了介壳灰岩—泥页岩的湖相混积层系,为混积岩沉积机制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以川北仪陇—营山地区为研究区,对大安寨段的岩性分类与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研究,并讨论了该湖相混积层系的沉积过程与控制因素。结果表明: 大安寨段湖相混积层系以介壳组分与细粒硅质碎屑(包含黏土矿物)的混杂与交替为主,整体上可划分为一个完整的湖侵—湖退沉积旋回,大一亚段与大三亚段沉积时期介壳滩分布面积较大,大二亚段则广泛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此外浅水介壳灰岩可在重力流驱动下于深水环境中发生搬运与再沉积作用; 混积过程主要为相混合与间断混合模式,混积作用受控于湖平面升降变化、物质来源、地质营力等因素,湖平面的升降变化控制着不同沉积微相的分布,地震、风暴浪等触发机制引起的重力流沉积促使不同微相与物质来源的沉积物(陆源碎屑搬运、生物—化学碳酸盐沉积、远源细粒物质悬浮等)相互混合,增加了混积岩内部的杂乱程度并扩大了混积岩的平面分布范围。本次研究建立了仪陇—营山地区大安寨段湖相混积层系沉积过程模式,可为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和相似地质背景下混积作用的成因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74.
目前安全套接层协议在性能上存在不足,大量的加密解密操作消耗了太多的系统资源,对服务器的性能影响非常大。为此提出利用客户机协助安全套接层服务器进行RSA私钥解密的握手,以充分利用客户机等待服务器消息的空闲时间,提高服务器处理该连接的速度。为进一步提高安全套接层服务器的计算速度,采用中国余数定理对指数进行降幂。利用开源软件包实现改进的基于中国余数定理客户端平衡的握手实验,实验表明,在密钥长度为1024位的情况下,改进后算法的解密速度提高了8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系统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875.
以南海西南巽他陆坡CG2岩心为材料,通过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δ18O和Mg/Ca重建了近24ka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和盐度(SSS),结合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数据分析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南海西南海区上部水体环境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在YD、H1、8.2ka冷事件期间,巽他陆架海区盐度变高,浮游有孔虫暖水种丰度减少,温跃层变浅。相比其他开放大洋站位末次冰消期的缓慢变暖,南海西南海区Bølling早期以及YD事件后期升温迅速,且H1期间具有明显的降温,是典型的"格陵兰式"升温,可能南海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强烈。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造成了海水盐度频繁的波动,在H1、YD期间,东亚夏季风突然减弱,盐度变高,B/A暖期夏季风增强,盐度变低,比较发现在这些气候事件期间,东、西太平洋站位的盐度变化特征几乎是一致的。LGM以来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上层海水环境变化,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纬向移动及其相关的东亚季风异常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76.
877.
878.
科学合理的输水控制策略是保障长距离调水工程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根据控制策略实现向各分水口门供水计划的目标。在总结现有输水调度控制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结合调度运行实际,综合考虑目标水位控制的鲁棒性、水位降幅的约束性、渠道上下游水情的统筹性因素,对输水调度控制策略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基于流量变化、水位变幅相耦合的实时调度控制策略。根据流量变化对渠段进行水量平衡分析,实施宏观控制,同时根据水位及其变幅实施微观调控。模型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渠段水位调整典型工况,通过渠首至测试断面坟庄河节制闸之间,约1 100 km的输水调度,成功实现了坟庄河节制闸前运行水位按需求降低0.5 m的目标,此过程中保持了其他渠段运行平稳。而传统控制策略由于未统筹考虑上、下游水情和水位降幅限制,测试时出现坟庄河节制闸前水位骤降,而其下游水位骤增的不利情况。 相似文献
879.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检测海水中锌离子(Zn2+)含量的电化学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应用水热法合成SiO2@PDA-Sb复合材料,然后将该复合材料修饰到玻碳电极上制备SiO2@PDA-Sb-Nafion/GCE,利用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DPASV)对珠江口海水水样中Zn2+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Zn2+在SiO2@PDA-Sb-Nafion/GCE上具有较强的溶出峰。在最优条件下,SiO2@PDA-Sb-Nafion/GCE对Zn2+浓度在1~1 000 nmol/L范围内可实现灵敏、准确的检测,Zn2+的检测出限为0.71 nmol/L。加标回收率实验显示Zn2+加标回收率为93.19%~100.12%,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现场海水样品Zn2+测定。本方法具有电极制作简单、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良好,能够提高现有测定方法的检测限和精确度,在现场海水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