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3篇
  免费   679篇
  国内免费   850篇
测绘学   461篇
大气科学   364篇
地球物理   604篇
地质学   1554篇
海洋学   429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256篇
自然地理   36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84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6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57年   8篇
  1954年   4篇
  1950年   2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3篇
  1933年   3篇
  1926年   2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常飞 《山地学报》2012,30(4):401-407
都江堰市村镇聚落历经城乡一体化和“5· 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2次大的变革,造成聚落居民空间感知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空间需求,这就需要探讨居民空间感知的影响因素,明确居民的空间需求,以指导聚落的建设.通过聚类分析选取都江堰市3个乡镇的村镇聚落为研究对象,依据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420户家庭进行2004年、2007年及2010年空间感知问卷调查,建立2004年、2007年及2010年截面数据回归模型和各乡镇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各个时期以及不同地区居民空间感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居民的居住房屋感知对聚落空间的总体感觉影响显著;2.由于社会进程阶段不同,不同时期居民空间感知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3.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各乡镇聚落居民空间感知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22.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紧邻三江构造带,其复杂的地质背景使得该火成岩省的内带受到强烈改造和变形.由于缺少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探测,导致对该地区地壳的精细结构了解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大火成岩省形成机制的认识.我们在大姚元谋段实施了一条深地震反射剖面,试验了一种基于节点地震仪的深地震反射数据采集方法,得到了峨眉山...  相似文献   
923.
一个干侵入参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东海  杨帅 《气象学报》2009,67(4):522-529
鉴于干侵入在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冷锋的演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文章详细分析了一次北方暴雨中的干侵入特征.分析发现,干侵入在此次降水事件中一直维持,而且降水随干侵入的增强而加强,干侵入推动了降水区的东南向移动.在McNulty早期工作的基础上,借鉴Doswell以及Schultz等发展的IM(ingredients-based methodology)方法,将其应用于干侵入的研究.文章将过去对干侵入(无论在等压面还足等熵面上)的研究中,用低相对湿度、冷平流、高位涡来表征干侵入气流的这些单个物理量综合起来,用一个简单、使用方便的物理参数来表征干侵入.这是以往暴雨研究巾的IM理论方法在干侵入研究领域的新尝试.文章朋新的干侵人参数,在等熵面上分析了实际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的演变.分析表明,干侵入参数能够较好地量化干侵入强度,指示卫星云图和水汽图像上干区的演变.通过等熵面与相应气压层的对比分析,发现等熵和等压面上的分析比较一致,等熵面上的干侵入在高层比低层强度大.由垂直剖面图的分析可见,干侵入气流位于低层暖湿气流上方,这就使得垂直方向上出现位势不稳定,有利于降水发生.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干侵入参数来找干侵入区,关注干侵入区附近的不稳定区.来对降水做出预测,从而提高降水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24.
2008年5月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的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辽宁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对2008年5月东北冷涡异常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5月东北冷涡活动较比历年明显偏多;500 hPa月平均高度场在50°—180°E范围内为典型的“Ω”阻塞高压环流形势,乌拉尔山与贝加尔湖之间的高压脊明显偏强;高度脊加强或维持时,在高度脊后西南方有暖平流输送,高度脊减弱阶段,在高度脊后西北方向有强冷平流输送;东北冷涡频繁活动时,贝加尔湖到中国东北地区高度场表现为强负距平,副热带高压与东北冷涡的位置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部副热带高压较比历年弱且位置偏东时,出现中涡的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925.
近46a黑龙江水稻障碍型冷害及其与气候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稻作区46 a(1961—2006年)每年7—8月逐日平均气温、5—9月逐旬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自然低温下障碍型冷害发生的规律和时空变化特征,基于logistic曲线方程模拟粳稻气候生产力,建立起5个区域粳稻气候生产力与障碍型冷害期间平均温度和冷害持续时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近46 a间,20世纪70年代是障碍型冷害高发期,20世纪80年代是障碍型冷害发生频率由多至少的转折期,21世纪初为低发期。黑龙江省北部稻作区、东部稻作区和中部稻作区为障碍型冷害重发区,南部稻作区为中等发生区,西部稻作区为轻发区。5个区域障碍型冷害发生期间的平均温度与粳稻气候生产力相关性均不显著,而冷害持续时间对粳稻气候生产力影响显著,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部、东部和南部极显著(通过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冷害持续时间每延长1 d,北部、东部和南部粳稻气候生产力分别下降119.89 kg/hm^2、213.60 kg/hm^2、133.84 kg/hm^2,西部和中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26.
利用江西省1959-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近年来的大气环境监测资料,通过建立宜居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气候环境的角度对江西省中北部主要城市宜居性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江西省中北部主要城市的气候环境宜居性水平分布主要与地形密切相关,主要呈现西部和东部较高、中部偏低,而西部又略高于东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27.
一次连续性暴雨中双雨带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NCEP/ NCAR 1 ?×1 ?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6月17—22日发生在长江以南的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分析发现,在连续性暴雨过程中,长江以南有两支雨带存在,北雨带与冷锋降水以及副热带西风急流右后方的非地转场引起的质量调整有关。南雨带的形成与东、西风急流和南亚高压的共同作用有关:东风急流中心右后部的非地转场可形成反环流,有利于南雨带形成;南亚高压脊线附近以及东风急流的右后方的du/dt<0,可导致雨区附近及南部强的v-vg<0场出现;当西风急流南压,在雨区的北部即西风中心的后部可形成强的v-vg>0,三者共同作用的质量调整使雨区上空出现强辐散场导致暖区强降水出现。分析发现南雨带中层有θe锋区存在,该锋区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暴雨加强,当南北锋区接近时雨带合并。  相似文献   
928.
成矿作用过程中赤铁矿—磁铁矿之间非氧化还原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中铁氧化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为赤铁矿和磁铁矿,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变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磁铁矿和赤铁矿之间的相互转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反应的发生与一定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密切相关。然而,近年来一个铁氧化物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机制被提出,这种非氧化还原反应机制对于认识和了解复杂的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自然界中铁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交代结构,对BIF研究和实验学两方面的证据进行了综述,认为这种非氧化还原反应可能存在于很多不同类型的成矿作用过程之中。这种赤铁矿和磁铁矿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一方面,仅靠地质作用过程中出现磁铁矿或赤铁矿现象不一定就能判别其形成流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勘探含后生赤铁矿的铁矿床提供新的找矿思路,进一步指导深埋在古风化面以下铁矿体的寻找。  相似文献   
929.
格尔木拉萨成品油管线穿越青藏高原腹地多年冻土区,沿线气候严寒、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已经对管道沿线的冻土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总结了自运营以来格拉管道出现的冻土工程问题及管道沿线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就各种问题给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同时,提出了该区管道建设和寒区环境研究的方向应包括加强管道内外检测、对管道进行风险评价、提高管道自动化管理水平、建立冻土长期监测体系以及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930.
Wen, R. L., Xiao, J. L., Chang, Z. G., Zhai, D. Y., Xu, Q. H., Li, Y. C. & Itoh, S. 2009: Holocen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al margin from pollen data from Hulun Lake in nor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China. Boreas, 10.1111/j.1502‐3885.2009.00125.x. ISSN 0300‐9483. Quantitative pala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weighted averag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pollen profile from Hulun Lake in nor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The data provide a detailed history of variations in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over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Holocene. A warm and dry climate prevailed over the lake region until c. 8000 cal. BP. During the period c. 8000–4400 cal. BP,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markedly and temperature gradually declined. The interval between c. 4400 and 3350 cal. BP was marked by extremely dry and relatively cold conditions. Precipitation recovered from c. 3350 to 1000 cal. BP, with temperatures rising c. 3350–2050 cal. BP and dropping c. 2050–1000 cal. BP. During the last 500 years, the climate of the lake region displayed a general trend of warming and wetting. While Holocen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n the mid‐high latitude monsoonal margin were controlled by changes in summer solar radi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y could also be related to the 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lack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weakened summer monsoon resulting from the existence of remnant ice sheet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Changes in the monsoona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middle to late Holocene would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ng processes occurring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