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0篇
  免费   862篇
  国内免费   1357篇
测绘学   585篇
大气科学   522篇
地球物理   653篇
地质学   2243篇
海洋学   963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255篇
自然地理   489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232篇
  2021年   321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77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250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331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296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介绍了采用测边三角网和GPS静态测量实施三峡工程加密控制网的应用情况,阐述了随着光电测距精度的不断提高及水电施工环境的影响,采用测边网加测距三角高程网实施控制网加密是当前行之有效的一种好方法;此外,GPS测量以其限定条件少、操作简单、高自动化的内业处理等优点为施工控制测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2.
华南农田下垫面地气交换和能量收支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郭晓峰  康凌  蔡旭晖  朱彤 《大气科学》2006,30(3):453-463
利用2004年11月至12月在广东省惠州地区进行的湍流连续观测资料,分析非均匀农田近地面层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以及水汽和CO2的浓度与通量输送规律,作为今后深入探讨地表非均匀性效应的基础.通过各辐射分量和感热、潜热与土壤热通量的特征分析,研究能量收支的基本状况,并讨论了造成显著能量"不平衡"的原因.观测的基本结果是:(1)近地面1.8 m高度处以北风为主,风速大多低于2 m/s,正午入射太阳辐射约700 W/m2;CO2浓度的日变化范围为600~900 mg/m3,水汽为5~25 g/m3.(2)各气象要素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当地温度日较差约10℃,相对湿度始终高于50%.CO2和水汽的浓度在夜间较白天高,二者的日平均值为713.7 mg/m3和15.9 g/m3;利用涡旋相关法,测得二者的通量在白天高于夜间,日平均值为25.3 mg·m-2·s-1和-4.7×10-2mg·m-2·s.当地的日平均波文(Bowen)比仅为0.04,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高湿度造成的.(3)当地存在显著的能量"不平衡"现象,正午时的差额热通量可高达150 W/m2,这可能与平均垂直运动输送的作用、观测误差以及通量和辐射观测的"源地"不匹配等原因有关.研究结果与荒漠、城市和稻田下垫面的观测事实进行了定量比较.  相似文献   
123.
矢量数据库的建立及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基于这些技术建立的空间数据库技术也日益发展起来。Oracle ArcSDE目前是一种比较成熟、稳定的空间数据管理技术,也是省级基础地理数据库的主流模式。ArcSDE作为中间插件联系应用程序和关系数据库,解决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存储。通过广东省1∶10000矢量数据库的设计过程,阐述其中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24.
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是我国大型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之一。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含矿砂层在含氧含铀水的渗入径流过程中,由于水介质性状的变化,在与砂体发生水岩作用时形成了完全氧化带、不完全氧化带、还原带和原生带等不同地球化学亚带及其相对应的蚀变矿物群,即完全氧化带为褐铁矿(针铁矿、水针铁矿)、伊利石、蒙脱石、少量黄钾铁矾的蚀变矿物群;不完全氧化带为褐铁矿(针铁矿、水针铁矿)、黄钾铁矾、蒙脱石、伊利石、少量绿泥石、高岭石的蚀变矿物群;还原带为沥青铀矿、黄铁矿、高岭石、绿泥石、少量蒙脱石、伊蒙混层粘土、伊利石和碳酸盐等新生蚀变矿物群;原生带的新生蚀变矿物群以黄铁矿、绿泥石、高岭石为主,有时出现少量碳酸盐、蒙脱石和伊利石等。  相似文献   
125.
基于Web的地图符号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图符号化是当前数字地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着重论述了Web环境下地图符号的构成特征、地图符号的组织及符号配置,以及符号库的基本传输方法,最后给出具体实例,说明了该实践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6.
北京耕地流失的时空动态与调控途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国际学术前沿土地变化科学的概念框架下, 耕地非农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成为核心问 题之一。研究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及其调控机制, 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也可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做出独特贡献。以北京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 1996~2004 年北京土地利 用变化中, 大多数地类转换都与耕地直接有关, 耕地流失是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问题; 城镇 扩展主要占用耕地, 且耕地生产力高的平原地区因建设占用而流失的耕地量大; 远郊山区耕地被 建设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小, 但被生态用地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大;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行为与 决策是北京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流失的重要驱动因素, 解决途径关键在于寻求耕地保护与 耕地非农利用之间的平衡点、积极发挥土地管理政策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7.
岩浆运移动力学是岩浆动力学的重要分支领域,研究内容包括5个方面:运移方式、运移通道、运移途径、运移动力与运移过程的成矿作用。就这5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尚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指出浮力不是弹性岩石圈岩浆运移上升的驱动力,而上地幔岩浆运移方式、弹性岩石圈岩浆往上运移驱动力、岩浆自主破裂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中途停歇岩浆重起动再运移的驱动机制、岩浆再停歇和运移过程的结晶与分异及其与围岩相互作用和伴生的元素富集与成矿作用等问题是岩浆运移动力学是尚待进一步攻关与研究的关键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8.
中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性与空间尺度的关系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中国土种志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与空间尺度的关系及土类内和土类间的变异程度,探讨了不同空间尺度单元下,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土壤剖面为单元,随着土壤剖面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异系数增大;行政区域尺度单元内部土壤有机质变异程度大于单元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异程度。以土壤分类单元为空间单元,土类内的有机质含量变异程度小于土类间的变异程度。随着统计单元空间尺度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减弱。因此,采用网格法或行政区划分空间区域,获得空间区域单元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或贮量的精确估算需要较多的剖面,但外推至数据不足的空间区域时,估算的不确定较小;采用土壤分类单元为空间区域单元,结果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9.
基于WebGIS的区域震害快速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进行大规模城乡震害预测工作中,需要使用与传统预测方式不同的新模型及新方法,以便实现震害快速预测及结果共享。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等基础数据库,根据人口数据及灾害损失的关系模型,基于WebGIS技术,采用三层体系网络架构(由后台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地图服务器)+Web服务器、客户端组成),利用VB+ArcObject服务器组件开发技术,通过动态链接库技术实现了在Ar-cIMS下的地图动态更新、动态预测及动态发布功能,实现了具有B/S结构的震害预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投入少、数据自动预测、定期更新且易于获取等优点,实现了地震震害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30.
铜在坡缕石中的吸附位置和吸附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元峰  薛纪越 《地质论评》2006,52(1):107-112
对四个吸附铜的坡缕石的解吸附实验研究表明,被解吸附的铜来自于坡缕石的表面和纤维状晶体的网状空隙。吸附铜的坡缕石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上出现了932.5eV和933.7eV的光电子峰,表明坡缕石表面的铜以Cu^+和Cu^2+的形式存在;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上八面体离子的吸收峰出现规律性偏移,其中Mg3OH和Al2□OH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了3~5cm^-1,部分铜离子进入到坡缕石的晶体结构的通道中;电子顺磁共振谱上(ESR)出现了g=2.34、2.12、2.08和2.05等4个信号:表明铜离子位于H^+难以到达的位置。吸附铜的坡缕石的矿物学研究及其解吸附实验的结果均表明铜在坡缕石中以3种形式存在:①以Cu^+和Cu^2+的形式吸附在坡缕石纤维的表面,与坡缕石表面的悬空氧成键;②以ECu(H2O)4]^2+的形式存在于坡缕石的晶体结构的微空腔中(通道);③以Cu^2+的形式存在于坡缕石晶体结构中的硅氧四面体六元环的底部或八面体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