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51篇 |
免费 | 305篇 |
国内免费 | 7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0篇 |
大气科学 | 363篇 |
地球物理 | 1388篇 |
地质学 | 1502篇 |
海洋学 | 431篇 |
天文学 | 118篇 |
综合类 | 186篇 |
自然地理 | 28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51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160篇 |
2011年 | 186篇 |
2010年 | 99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162篇 |
2007年 | 164篇 |
2006年 | 181篇 |
2005年 | 175篇 |
2004年 | 171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151篇 |
2001年 | 121篇 |
2000年 | 131篇 |
1999年 | 79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79篇 |
1996年 | 104篇 |
1995年 | 83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122篇 |
1992年 | 105篇 |
1991年 | 135篇 |
1990年 | 124篇 |
1989年 | 122篇 |
1988年 | 120篇 |
1987年 | 95篇 |
1986年 | 61篇 |
1985年 | 80篇 |
1984年 | 63篇 |
1983年 | 62篇 |
1982年 | 45篇 |
1981年 | 34篇 |
1980年 | 57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15篇 |
1964年 | 31篇 |
1959年 | 28篇 |
1958年 | 19篇 |
1957年 | 31篇 |
1935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三个干燥加热斜长石的分析晶格参数表明,它们具有像合成斜长石那样“高”的有序度。它们的晶体结构分析证明,在过渡成分的高温斜长石中,具有一种意想不到的 Al、Si 有序度(Kroll 1978)。特别是 An27.8(于1160℃加热22天),在 T_1O 四面体位置有 t_1o—0.4Al,其它三个位置各自具有 t_1o—0.3Al[即〈t_1m〉=1/3(t_1m t_2O t_2m)—0.3Al。An52(于1255℃加热29天),具有 t_1o—0.48.Al,〈t_1m〉—0.35Al。An68.7(于1365℃加热42天),具有 t_1o—0.52Al,〈t_1m〉—0.39Al。这些数据需要用测量斜长石中 Al,Si 分配的图解,根据人们熟知的△131=20(131)—20(1 )参数以及晶格角γ进行估算。用△131和γ作为钙长石分子百分比的函数作图,并绘制 t_1o—〈t_1m〉图。用γ绘制的图可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如果斜长石中正长石含量尚不知道的话,应使用这种图,但是晶格参数必须慎重地精选.△131值的测定是要容易得多,利用它确定结构状态的精确度却稍许差一些,但是要求正长石的含量必须是已知的.此外,如果不同样品的 t_1o—〈t_1m〉值对比较是富有意义的,还要求必须修正钙长石含量对△131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正> 引言碳氟磷灰石(海相磷灰石)包括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的海相沉积磷酸盐矿床中,这些矿物是在正常海水补充了磷酸盐的情况下合成的。Martens和Harress(1970)经过实验证明,海水中的镁限制了磷灰石的沉淀。Natlan、Lucas和Atlas(1976)进一步研究了这个问题,Martens和Harriss发现海水中非均质磷酸盐沉淀在前8个月并无结晶作用发生;无独有 相似文献
34.
<正> 前言对金属硫化物分解产生的硫气体进行分析,可应用于隐伏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探工作中。有数名勘探人员报道了硫化物矿化地区H_2S和SO_2的野外测量成果,但由于它们省略了分析过程中的全部细节,所以对其进行评价是困难的。同H_2S一样,对硫化物矿化和地热地 相似文献
35.
喀斯特水文学有多方面都值得深入地和分别地研究。碳酸盐岩石对水文体系之上或其内部天然作用的不同敏感性,导致了环境方面的很大变化,其中很多直接地或间接地与渗透性有关。单一的研究已多样化了,对显著的喀斯特环境及其有关的水文学特征的局部区域描述已是常见的事了。喀斯特过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并没有集中起来从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的岩溶环境的研究中得到很好的应用。通常出现在喀斯特地区的实际问题起因于如下几个方面:(1)预报性差,而且水源分布不均匀;(2)没有足够的土壤;(3)缺少常年性河流;(4)地基不稳定;(5)不可靠的废物处理环境。所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喀斯特地区的各种渗透性有关,喀斯特地区的天然水均衡可能已被人类的活动干扰了,故应将它加到环境影响的问题中去。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会导致:(a)在世界范围内对喀斯特景观进行系统地描述,从而对常见的和似乎异常的特征进行鉴别和分类;(b)对过程进行更广泛地研究,以显示出各种景观的形成过程是如何进行的;(c)把科学知识应用于土地和水管理的方案以及各种喀斯特地区的基本原理之中。对喀斯特地区关注的不断增加是有道理的,而且进一步的研究将使人类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地区。 相似文献
36.
钙碱性安山岩的主要发育地区是壳层厚度超过30Km的已演变形成的岛弧地区和大陆边缘区。在这两种情况下,安山岩既可能形成于含水的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也可能来自于板下的含水镁铁质岩桨的分离结晶作用,直接的或间接的与沉降的大洋地壳及上覆于贝尼奥夫带的地幔楔的熔融作用相联系。然而不同于许多安山岩的是安山岩罕见以高压斑晶或包体的形式出现的深层位的历史证据,而可能受到浅层位作用的巨大影响。高压试验工作能够多方面的勾画出可能的源岩成分,以及深地壳和上地幔对岩浆母体形成钙碱性安山岩起作用的分离结晶作用。对于镁铁质源岩成分来说,结果是指向于两个主要模式:(1)8~12Kb下的角闪石模式;(2)超过25Kb的榴辉岩模式,以及12~25Kb范围内过渡的石榴石——角闪石模式。因此在8—12Kb压力下角闪石是含水镁铁质成分的物质中占主导地位的结晶相或残余相。所获得的液体具有钙碱性安山岩及相关岩石的主要元素特征。同样在超过25Kb时对干条件石英榴辉岩40~50%的熔融可能获得安山岩质液体,当水存在时较低程度的熔融可以产生英安岩及流纹岩的熔体,但是在干条件下较低程度的熔融形成粗面岩液体而不是安山质液体。痕量元素型式特别是REE可能带有这些模式的印记,但是较浅层位的结晶作用及其残余物对富集痕量元素的副矿物相(榍石、磷灰石等)来说,能够明显的改变痕量元素的浓度。控制钙碱性安山岩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是(1)经过含水的消减大洋地壳的脱水和熔融反应向地幔及深地壳中输送水,(2)在已演变成的岛弧及大陆边缘区存在着的增厚了的地壳,形成一个致密的相当于大约8~12Kb压力,促进了此层位的上涌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37.
由拉伸造山带内的位移所造成的岩石组构,提供了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便可以鉴别大陆壳发生拉伸作用的几何模式。应变协调性的论证表明,引起有限拉伸力作用的原因可以是,横穿(1)面状非旋转断层或韧性剪切带,(2)在一水平挤离之上旋转的剪切带(多米诺模式),或者(3)山于水平纯剪切拉伸分量而发生旋转的剪切带(塑性模式)。正常的铲状剪切带的几何形态,可能是由于纯剪切分量(塑性模式)或面积丧失分量(面状剪切带模式)随深度发生变化而发展起来的。研究过在这些不同模式的几何格架中迭加的简单剪切、纯剪切拉伸作用和面积变化对岩石组构的影响。这些位移分量可以是依次或者是同时迭加的,它们决定了与一定量的构造拉伸作用相关的有限应变状态。位移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是用叶理倾角(或应变率)对剪切应变的图解和叶理倾角(或应变率)对构造拉伸作用的图解表示的。剪切应变图解说明不同位移分量对一个剪切带中岩石组构的影响,而构造拉伸图解则能更好地说明这些位移分量的区域性影响。野外地质人员可以用剪切应变图解和构造拉伸作用图解来解决下述问题:(1)根据应变率测量叶理方位及其变化,确定横穿一个区域的构造拉伸作用,(2)根据野外资料区别可能的各种拉伸模式,(3)评价剪切带的产状和覃度对位移量的影响。对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亚利桑那州的变质核部杂岩体以及北美科迪勒拉山脉“盆地和山区”的野外工作中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8.
一、引言 50年代以来,对引导概念及其在预报的应用已作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多数研究表明,对流层中层的基本气流或深厚层的气压加权平均气流可以作为热带气旋运动的引导气流。许多作者讨论了涡旋运动对基本气流的偏差,但研究结果互相矛盾。这就导致了本文的研究。 相似文献
39.
台湾岛是欧亚大陆架和属菲律宾海板块的吕宋岛弧向北延伸形成的弧形列岛间少有的活动碰撞产物。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碰撞的演化和近代构造,我们从台湾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50000个原始记录中挑选了1260个好的地震记录,用于决定该岛下的一维和三维P与S波速度结构。速度结构和地震再定位的结果指出,该岛在构造上分为三个不同的地带。在东部,菲律宾海板块正俯冲于欧亚板块的东部,其北西向边界由地震活动和高速度区圈定。在南部,欧亚大陆板块正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在大约23°N的东西向边界的南端,它可由壳下地震活动性和相当低的速度区很好地圈定。消减大陆的倾角很小,在吕宋岛弧东边,距主要岛屿50 km内都是这样。在该岛23°N以北的主要部分的结构指出,中央山脉的西部25 km的深度以上有一低速度缓倾带,而在那个深度以下,至少到50 km,呈现窄而陡的倾斜。由窄地震活动带勾画出该低速区的倾向,并延伸到100 km。这个地震带处于速度的鞍部,在24°N的中部低速区呈现明显的断错。因而,欧亚大陆消减带在台湾的证据在该岛下处处存在,地幔低速区证实,但未必需要,在大陆下地壳约6—16 km的消减带至少已达50 km的深度。在23°N速度结构和地震活动性的明显变化及在24°N低速范围的水平断错表明,在通过这些纬度时,消减带特性有突然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是吕宋岛弧和消减大陆架相互作用引起,它类似于表面的相互影响。最后,消减的菲律宾海板块的速度结构指出,在70 km深度以下,地震不在板块的高速区内发生,但有可能处于板块的上缘附近。地震位置和速度结构也指出,消减板块是分段的,而且消减作用当今正在22°N的南部发生。 相似文献
40.
在用重力模型绘制深部沉积盆地基地的地形中,结合密度随深度按指数函数增加的关系可以改善其精度。为了计算具有这种指数密度-深度关系的三维构造的重力效应,提出了一种以级数展开为基础的频率域正演算法,其数值计算可以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完成。在递归程序中可以应用此算法,以便依据基底起伏来给出反演解。在澳地利东部的潘诺宁(Pannonian)盆地西缘得到的重力资料的二维合成例子和三维野外例子令人满意地检验了这种反演程序,盆地内厚达2.2km的三迭纪沉积物上覆在火成岩或变质岩基底上。几个井内的基地相交证实了这些结果。 相似文献